学前儿童的思维_最全
学前么是思维 (一)定义 【自我分析】当你早晨醒来,推开窗门一看, 发现地面上湿漉漉的,你就会得出昨天已经下 过雨的结论。 思考并分析:这个认识活动与我们学习过的感 知觉和想象有什么不同?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心 理过程? 小结:间接和概括;思维活动。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二)特点:概括性和间接性
1.概括性:指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 规律性的反映。
2.间接性:以一定事物为媒介来反映那些不能直 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
【自我分析】出示黑板刷或其它物体,请你从感 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的角度反映它,其反映的 过程和内容分别有哪些?
二、思维的分类 (一)按个体思维发展的水平,可将思维分为: 1.直观行动思维
3.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发展 学前儿童掌握数概念也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发 展过程。数概念的掌握是以事物的数量关系能从 各种对象中抽出,并和相应的数字建立联系为标 志的。
学前儿童数概念发展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1)对数量的动作感知阶段(3岁左右) (2)数词和物体数量间建立联系的阶段(4~5岁) (3)数的运算的初期阶段(5~7岁)
试在解决以上问题的过程中,反思你的思维能力 的各个品质的发展状况。
四、思维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思维的发展是认识水平提高的标志
思维是认识活动的核心,是高级的认识过程,它 的发展本身就是认识过程有低级阶段发展到高级 阶段结果和证明。
(二)思维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幼儿情感、意志 和社会性的发展。 思维作为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不仅对其他认识 活动的发展有推动和促进作用,还对幼儿的情绪 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幼儿的判断往往只反映事物的表面联系,随着年 龄的增长和经验的丰富,开始逐渐反映事物的内 在、本质联系。幼儿初期往往把直接观察到的物 体表面现象作为因果关系。
【案例分析】向幼儿讲述这样两件事:“明明正在看书,
听到妈妈在厨房里喊他,他不知有什么事要他帮忙,赶快 向厨房跑去。进门时,由于跑得太快,不小心撞倒了门旁 的椅子,上面放的10个杯子全摔碎了。”“另一个小孩叫 亮亮。有一天,妈妈出去买菜了,没在家,他赶忙爬上椅 子够柜子上的果酱吃。下来时,一不小心,碰掉了1个杯 子,摔碎了。”然后问他们:“如果你是妈妈,你批评谁 批评得厉害?为什么?”结果发现,年龄小的孩子倾向于 严厉批评明明,因为他摔了10个杯子,而6~7岁的儿童 中,已有相当一部分认为更应该批评亮亮,因为“他想偷 吃东西”,“明明摔了10个杯子,可是他是想快点给妈妈 帮忙,不小心碰的,不是想干坏事儿”。如何看待年龄小 的幼儿倾向于批评明明的现象?
儿童对概念的掌握受其概括能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一般认为儿童概括能力的发展可以分为三种水平: 动作水平概括、形象水平概括和本质抽象水平的 概括,他们分别与三种思维方式相对应。
幼儿的概括能力主要属于形象水平,后期开始向 本质抽象水平发展,这就决定了他们掌握概念的 基本特点:
(1)以掌握具体实物概念为主,向掌握抽象概念 发展
根据抽象水平,将儿童获得的概念分为上级概念、 基本概念、下级概念三个层次。
【研究结论】儿童最先掌握的是基本概念,由此 出发,上行或下行到掌握上、下级概念。比如, “树”是基本概念,“植物”是上级概念,“松 树”、“柳树”是下级概念。儿童先掌握的是 “树”,然后才是更抽象或更具体些的上、下级 概念。
2.儿童作画常常事先没有目的,即先做后想,或 者边做边想,只有画出来之后才知道画的是什么。 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3.幼儿打人的动作,常常没有控制,即使是大人, 不小心被一个幼儿打几下的时候也可能会觉得很 痛,甚至难以忍受。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儿童在进行这种思维的时候,只能反映自己动作 所能触及的具体事物,依靠动作思考,而不能离 开动作在动作之外思考,更不能计划自己的动作, 预见动作的效果。
从判断论据看,幼儿起先没有意识到判断的根据, 以后逐渐开始明确意识到自己的判断根据。幼儿 初期儿童虽然能够作出判断,但是,他们没有或 不能说出判断的根据,或以他人的根据为根据, 如:“妈妈说的。”“老师说的。”,他们甚至 于并未意识到判断的论点应该有论据。
随着幼儿的发展,他们开始设法寻找论据,但最 初的论据往往是游戏性的或猜测性的。幼儿晚期, 儿童不断修改自己的论据,努力使自己的判断有 合理的根据,对判断的论据日益明确,说明思维 的自觉性、意识性和逻辑性开始发展。
2.问幼儿电灯和蜡烛有什么共同点,回答 往往是“都是白的,长的。”
具体形象思维有以下两个特点:具体性和形象性 由于表象功能的发展,儿童思维逐渐从动作中解
脱出来,也可以从直接感知的客体中转移出来, 从而比直觉行动思维有更大的概括性和灵活性。 但是思维仍然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尤其是在处理 复杂问题的时候,具体形象往往产生干扰作用。
1.以直接判断为主,间接判断开始出现 判断可以分为两大类:感知形式的直接判断和抽 象形式的间接判断。一般认为直接判断并无复杂 的思维活动参加,是一种感知形式的判断。而间 接判断则需要一定的推理,因为它反映的是事物 之间的因果、时空、条件等联系。
学前儿童以直接判断为主。他们进行判断时,常 受知觉线索的左右,把直接观察到的事物的表面 现象或事物间偶然的外部联系,当作事物的本质 特征或规律性联系。
3.思维的深刻性 指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发现的本质,对 事物是否剖析的彻底。
4.思维的独立性 指不借助于现成的答案和别人的帮助。独立地提 出问题,独立地寻找答案,独立性并非的人易受 他人暗示。
5.思维的敏捷性
6.思维的逻辑性
【自我分析】一个人第一天上山,第二天下山, 走的速度不均匀,但时间(早上6点到晚上6点)、 路程完全相同。试证明:在上山和下山的过程中, 他必定有一个时间,正好经过同一个地方。
(二)学前儿童判断能力的发展 判断是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是事物之间或事 物与它们的特征之间的联系的反映。判断是肯定 与否定概念之间的联系,获得判断主要通过推理。 逻辑思维主要运用判断、推理进行。
在幼儿期,判断能力已有初步的发展。 【案例分析】一幼儿认为“汽车比飞机跑得快”。 他说:“我坐在汽车里,看到天上的飞机飞得很 慢。”如何看待这一幼儿的判断?
(1)通过实例获得概念 学前儿童获得的概念几乎都是这种学习方式的结 果。 (2)通过语言理解获得概念 在较正规的学习中,成人也常用给概念下定义, 即讲解的方式帮助儿童掌握概念。
科学概念的掌握往往需要用语言理解的方式进行。 但学前儿童由于抽象逻辑思维刚刚萌芽,很难用 这种方式获得概念。
2.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
第二节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性 (一)直观行动思维(0~3岁左右) 【案例分析】分析以下案例,归纳学前儿童直观 行动思维的特点。
1.澡盆里婴儿的戏水动作,只有当置身于澡盆里 面的时候,才会发生。当离开澡盆的时候,这种 动作就停止了,而且也很难在没有澡盆的时候复 现。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随着年龄增长,其间接判断能力开始形成并有所 发展。我们从一项研究的结果就可以看出,具体 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7岁前的儿童大部分进行的是 直接判断,之后儿童大部分进行间接判断,6~7 岁判断发展显著,是两种判断变化的转折点。
2.判断内容的深入化 【案例分析】对斜坡上皮球滚落的原因,3~4岁 的儿童说:“(球)站不稳,没有脚”。 5~6岁 幼儿说:“球在斜面上滚下来,因为这儿有小山, 球是圆的,它就滚了。要是钩子,如果不是圆的, 就不会滚动了。”
1.直观行动思维依赖于一定的情境 2.直观行动思维离不开儿童自身的行动
思维只在动作之中进行。
(二)具体形象思维(3~6、7岁左右) 【案例分析】分析以下案例,归纳学前儿童具 体形象思维的特点。
1.2+3=5的计算,幼儿虽然可以进行,但实 际上他们在计算的时候并非对抽象数字进行分 析综合,而是依靠头脑中再现的事物表象,如 2个苹果加上3个苹果,或者2个手指加上3个手 指,再数数结果是5个苹果或手指才算出结果 的。
1.年龄小的幼儿看到红积木、黄木球、火柴棍漂 浮在水上,不会概括出木头做的东西会浮的结论, 而只会说:“红的”、“小的”东西浮在水上。
2.问一幼儿:“一切果实里都有种子,萝卜里 面没有种子,所以萝卜……(怎么样?)”,有 的儿童立即回答说:“萝卜是根”,“萝卜是长 在地上的”
学前儿童的推理往往建立在直接感知或经验所提 供的前提上,其结论也往往与直接感知和经验的 事物相联系。年龄越小,这一特点越突出。
(三)学前儿童推理能力的发展 推理是判断和判断之间的联系,是由一个判断或 多个判断推出另一新的判断的思维过程。
推理可以分为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两大类。 直接推理比较简单,是由一个前提本身引出某一 个结论。 间接推理是由几个前提推出某一结论的推理。又 可以分为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
学前儿童在其经验可及的范围内,已经能进行一 些推理,但水平比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1.抽象概括性差 【案例分析】分析以下案例,归纳幼儿概括能力 发展的特点
3.判断根据客观化 【案例分析】有的小孩子认为给书包上皮是因为 怕它冷;球从桌子上滚到地上是因为它“不想呆 在上面。”如何看待孩子的类似判断? 幼儿初期常常不能按事物的客观逻辑进行判断, 而是按照“游戏的逻辑”或“生活的逻辑”来进 行。
4.判断论据明确化 【案例分析】问一幼儿:“你知道为什么要刷牙 吗?”幼儿说:“因为是妈妈说的。”如何看待 这类现象?
二、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一)幼儿掌握概念的特点
1.儿童掌握概念的方式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 质属性的反映。概念是用词来标示的,词是概念 的物质外衣,也就是概念的名称。
儿童掌握概念的方式大致有两种类型:
【案例分析】你们是如何掌握“灯”这个概念的? 如果教师教幼儿掌握“花”和“勇敢”的概念, 一般采取什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