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一章绪论 (3)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3)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4)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4)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基本形式) (5)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5)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5)五、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 (6)六、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 (6)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 (7)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7)二、分学科(常考名词) (8)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8)一、人口转变理论和模式 (8)二、人口与发展—适度人口 (8)三、人口分布与迁移 (9)四、人种 (10)五、民族 (10)六、民俗 (10)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10)一、农业类型 (10)二、农业景观: (11)三、农业区位论 (11)第六章工业的出现和工业区位 (11)影响工业区位分布的因素 (11)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 (11)一、城市化概念 (11)二、城市化进程(阶段的划分) (12)三、城市化机制 (12)四、当代城市化的特征 (12)五、城市地域 (12)六、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模型(学说、名称、内容) (13)七、城市体系 (14)八、城市景观与感知 (14)第八章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15)一、语言语系分布范围 (15)二、语言传播的特性 (15)三、语言传播与环境 (15)四、语言扩散及其结果 (16)第九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 (16)一、世界三大宗教起源及分布 (16)二、宗教的传播 (16)第十章旅游地理 (17)一、旅游文化 (17)二、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17)第十一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18)一、政治与政治地理 (18)二、国家政治地理特征 (19)三、国家权利 (19)四、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20)第十二章人类行为与空间环境 (20)一、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20)二、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21)第十三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 (22)可持续发展 (22)第一章绪论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洪堡:德国地理学家,和李特尔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对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洪堡的伟大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他的成就主要在自然地理学方面,但他也注意到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洪堡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地理学从古典的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记述,走向近代地理学解释和探讨因果关系,他强调地表事物的整体研究。
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他认为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家乡,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的地理学,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与洪堡不同的是,李特尔应用区域方法来论证人地关系,研究世界各地区不同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他学术思想上最大的缺陷是,他把“人地关系“看作为“神的意志“。
拉采尔2: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致力于研究人类迁移、文化借鉴和人地关系,对人文地理学提出系统概括。
拉采尔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引入者,在他著作中,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国家等的支配作用,是人文地理学理论体系中完整和系统的早期思想。
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地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
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该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察觉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他注重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景观,探究一个原始景观转换成人文景观的过程,这就是地理学的主要任务。
杜能:首先创立了农业区位论韦伯:创立了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提出了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学说廖什:建立了市场区位理论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白兰士:主要特色是人地关系理论和区域人文地理研究两方面,在人地关系中,白兰士竭力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认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互相作用的,因此他的理论被称为“人地关系论”英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麦金德:他把地理学说成是探索人及其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麦金德第一个将全球作为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罗士培:主张适应论美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森普尔:是拉采尔的学生,片名接受了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观点,他大肆宣扬地理环境对人类体质、民族发展和国家历史有决定性影响。
亨丁顿:片面接受了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突出人类文明只能在刺激性气候的地区才能有所发展等观点。
巴罗斯:把人文地理学成为人类生态学,提出人类对于自然和生物环境的适应观点。
索尔:致力于探讨人类文化与景观之间的关系哈特向: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地理学是描述和解释作为人类世界的地球各地方之间的变异特性的科学。
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点: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综合性: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
它综合研究一个区域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聚落等方面的形成条件、特点、分布规律和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矛盾的构思。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1.文化区(概念):文化区是某种文化特征或者具有某种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文化区分为三类: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2.形式文化区: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和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1)形式文化区的特征: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有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及界限较为模糊的过渡带。
2)这种文化现象实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不受外部作用而形成。
3)例如:语言,宗教,风俗,心理等3.功能文化区:是按照人类社会的某种功能组织起来的文化区,具有突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
在空间结构上有固定的确切的边界,和一个发挥指挥和协调作用的中心。
功能文化区和形式文化区是不同的,但在某些情况下,两者是相互重叠的。
4.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区域自我意识。
这种自我意识除了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点还有一种符号做标志。
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相比既无功能中心,也无明确的边界线;和形式文化区相比,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
这种存在人们思想感情上的文化,往往会在,某种利益活动中表现出来,有的则扎根在当地的民俗中。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基本形式)1.扩展扩散:是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不断扩大。
这种扩散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旧的分布区位于新的分布区内。
扩展扩散分为: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
1)接触扩散:这种文化易于为接受者所接受,几乎所有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就自然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实现了其传播。
2)等级扩散: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存在等级现象。
3)刺激扩散:是一种发展性扩散,,某种文化现象为适应当地情况,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在当地存在,得以传播。
2.迁移扩散:某些文化下的人或群体迁移到心的地方时,会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1.文化生态学:应用生态学的观点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人的文化作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具体而言,文化生态学主要研究地域文化系统的组成、功能、结构、空间特性和时间动态、系统要素之间与系统内部发生的各种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2.文化生态类型:1)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环境决定论。
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看成是单向的,完全由自然决定。
2)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把人和自然看成是双向影响,重视自然对人的影响,也重视人的作用。
3)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注重人类环境关系中人对环境物象、观念的研究,其目的是探索和环境有关的人类行为动机4)和谐文化生态关系:人类利用自然应以不破坏生态平衡为原则,协调轮强调环境对文化的作用,更强调文化对环境的影响,和文化与环境双向作用的协调性。
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1.文化整合: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征在功能上形成协调。
2.文化整合的过程:文化整合的出现首先要有文化交流,文化整合的前提是对对方文化的意义和价值的肯定。
文化整合过程是在矛盾和斗争中反复交替不断前进的,最先发生都是文化冲突,一种文化要适应另一种文化和社会条件,就需要调整,在经历了冲突、调整、适应后,就达到了整合的趋向。
3.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要相应变化、协调、整合。
4.文化整合会一定程度上反应地域条件的烙印。
五、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1.文化景观: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求,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2.文化景观较详细的反映了人类的最基本的需求,即衣食住行娱乐,也反映了人类集团改造世界的态度。
文化景观还包含着有关文化起源、文化传播和文化发展等有价值的证据。
3.对文化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聚落型式、土地利用类型、建筑。
六、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1.环境决定论: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把人看作是环境的产物,人和生物一样,其活动、发展和分布收到环境的严格限制。
环境决定论思想在西方渊源很长,可以追溯到希腊。
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北方寒冷地区各民族的性格是”精力充沛“”富于热忱“,但“大都拙于技巧而缺少理解”,亚洲其后炎热,各民族“多擅长机巧、深于理解、但精神衰弱、热忱不足”。
他认为希腊人民兼有两种优良品质,主要是希腊处于寒冷与炎热的南北其后之间所致的。
孟德斯鸠谈到民族、政治、宗教等社会现象原因是说“炎热国家的人民就像老头子一样胆怯;寒冷国家的人民则像年青人一样勇敢”。
在政治制度方面,热带民族的胆怯常使他们沦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
在宗教方面,寒冷地区使人独立,炎热地区使人顺从,欧洲容易传播基督教,亚洲容易传播伊斯兰教。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指出,游牧民族好客、掠夺成性、无法制。
平原地域,性格呆板守旧;大海附近的居民,具有冒险精神、勇气和智慧。
2.可能论(或然论):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和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可能论认为环境并不是肇事因素,而只是限制的或选择的因素。
地理环境并没有造成人类的文化,而只是设定了某种文化现象能够发生的界限而已。
3.适应论:自然环境对人类的限制、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4.生态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5.环境感知论:人与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而是由一种思想意识,这种思想意识就是环境感知。
这种由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印象,称为环境感知6.文化决定论:人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观点7.和谐论: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类应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合理地利用地理环境,另一方面要对已经破坏的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进行优化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