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阳明与心学 PPT

王阳明与心学 PPT


一、王阳明的生平简介
古代人把王阳明称为三不朽的人物,所谓三不朽,是指立 德、立言、立功
“立德、立功、立言”这句话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 年》,晋国执政者范宣子问鲁国大夫叔孙豹说:“古人有言曰 ‘死而不朽’,何谓也?”叔孙豹说:“豹闻之,太上有立 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什 么意思呢?范宣子问叔孙豹说:“古时候有人说,有的人死了 却能永久存在下去,永不磨灭,这说的是一种什么情况呢?” 叔孙豹回答说:“我听说,(作为一个人)最高层次有树立德 业,第二层次有建立功勋,第三层次有著书立说,(只要实现其 中的一项,这个人所建立的功德)即使经历再长的时间也不会被 废弃,这就叫做这个人虽然死了,却能永久存在下去,永不磨 灭。”这是总结判断怎样的人才会不朽——也就是永生的一种 见解。
他说:“象山之学,简易直截,孟 子之后一人。其学问思辨,致知格物 之说,虽亦未免沿袭之累,然其大本 大原,断非余子所及也。”(《王文 成公全书》卷五)
王阳明继承和发展陆九渊的“心 学”,以对抗程朱学派的“理学”, 具有反教条、反传统的意义。
三、王阳明的理论
阳明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致良知"。它包括心即理、 知行合一致良知,以及万 物一体之仁等几个方面。 而其思想体系的基点和出 发点则建立在对朱熹格物 致知说的批判上面。
后来到了宋代,出现了“北宋五子”,北宋五子将反 对佛教的浪潮向前推进,更进一步为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
十一、二岁在京师念书时,他问塾师“何谓第一等事?”老 师说“只有读书获取科举名第”,他当时说:“第一等事恐怕 不是读书登第,应该是读书学做圣贤”。
十五岁边关考察。
(一)童年生活
成年后,十五岁之后,一直到他中进士(二十八岁)之 前,,研究了大量的道教的经典,他不仅仅研究,也实践,他 修炼的程度也很高。佛教的程度也很高。
二、时代背景、思想渊源
(一)时代背景 (二)思想渊源
(一)时代背景
正值明王朝由稳定开始进 入危机、衰败的转变时期。从 英宗到武宗的几十年间,农民 阶级同地主阶级之间的阶级矛 盾日趋激化,农民起义彼伏此 起,规模越来越大,地主阶级 内部也矛盾重重,整个社会处 在动荡之中。
与此同时,中国封建社会 的商品经济进一步兴起,资本 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因而 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破坏自然经 济的时期,王阳明的家乡江浙 一带尤为突出。王阳明的学术 思想正是在封建社会开始解 体,商品经济初步发展的情况
王阳明与心学
王守仁(1472~1529) ,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 宁波余姚人,中国古代著名 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和 军事家。其精通儒家、道家 、佛教,且具非凡的军事才 能和精深的文学艺术造诣。 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 伯,谥文成。
➢一、王阳明的生平简介 ➢二、时代背景、思想渊源 ➢三、王阳明的理论 ➢四、影响
(四)擒获宁王
王守仁一生最大的军事功绩,是 1519 年 平 定 南 昌 的 宁 王 朱 宸 濠 之 乱。
1527年(明世宗嘉靖六年),王 守仁总督两广军务,击溃瑶族和僮 族等少数民族的地方武装。因功被 封为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世 袭,岁禄一千石,但铁券和岁禄都 没有发下。
病逝归途
两广役后,阳明肺病加疾,上疏 乞归,于1529年元月9日 (嘉靖七 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王守仁在归 途中病逝于江西省南安舟中。在临 终之际,他身边学生问他有何遗 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
(二)龙场悟道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他由于上书得罪了刘瑾,最 终被发配到贵州龙场,这就是龙场悟道(“圣人之道,吾性 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悟道之后,他明确的领会到朱熹的思想和他自己领会关于 圣人的真理是不同的,他从此也就开始了他自己思想的建设 和发展,也是他和朱熹的思想分道扬镳的开始。
一、王阳明的生平简介 (一)童年生活 (二)贵州龙场悟道 (三)平定江西 (四)擒获宁王
(一)童年生活
十岁时,父亲高中状元,王阳明随父赴京,路过金山寺时, 他父亲与朋友聚会,在酒宴上有人提议做诗咏金山寺,大家还 在苦思冥想,王阳明已先一步完成:“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 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萧吹彻洞龙眠。”四座无不 惊叹,又让他做一首赋《蔽月山房》诗,王阳明随口诵出: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 山小月更阔。”表现出非凡的想象能力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一)心即理 (二) 知行合一
(三)格物致知 (四)良知学说 (五)天泉证道 (六)万物一体之仁
(一)心即理
“心即理”最早由陆九渊提出,宋代以来,中国历史 上发生了一次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思想成果最为丰富 的思想文化运动,即理学运动。关于理学的发展,起点在 唐代的韩愈,韩愈首先提出了关于道统的问题,他坚决反 对佛教。
(二)思想渊源
王阳明的学术思想并无具 体的师承关系,但从学术渊 源上看是直接继承了孟轲和 陆九渊思想的。
正如《明史•本传》中所 说的一样:“守仁言致知, 出《大学》,良知出《孟 子》。”王阳明学术思想理 论基础的“致良知”学说, 是把孟子的“良知”说拿过 来而加以发挥的。
在宋代二年(1517年),江西南部以及江西、福建、广东 交界的山区爆发民变。山民依靠山地据洞筑寨,自建军队,方 圆近千里。地方官员无可奈何,遂上奏明廷。兵部举荐时任右 佥都御史的王守仁巡抚江西,镇压民变。
正 德 十 三 年 ( 1518 年 ) 正 月 , 王 守 仁 平 定 池 仲 容 ( 池 大 鬓)部,奏请设立和平县,并兴修县学。三月,守仁抵达江西 莅任。他迅速调集三省兵力,镇压了信丰等地的起义。七月, 王守仁念战争破坏巨大,上奏请求朝廷允准招安。明廷遂委以 地方军政大权,准其便宜行事。十月,王守仁率兵攻破实力最 强的江西崇义县左溪蓝天凤、谢志山军寨,并会师于左溪。王 守仁并亲自前往劝降。十一月,王守仁遣使招安,并攻破蓝天 凤部。就是在这烽火连天的两年里,他掌握了一样神秘的工 具——知行合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