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阳明的心学资料PPT课件

王阳明的心学资料PPT课件

王阳明的心学
绵绵圣学已千年,两字良知是口传
.
1.2源自王阳明像.3
圣贤像赞·崇祯版
.
4
一、王守仁心学界定
1、王守仁的心学是明代儒学的主流,也是宋 明理学中与朱熹并立的一个高峰。
2、他能在朱学的统治下登高一呼,天下向风, 是因为他的学说体现了宋明儒学将天理向 人伦日用落实的指向。
3、他之所以背弃朱学,敢于不以孔子之是非 为是非,主要是以其凡事“求之于心”的 道德实践为支持。
• ⑤普遍之理只有与吾心结合起来,转化为 内在的道德意识,才能规范主体的行为。
.
10
• 总结:正统理学着重于向个体颁布外在的 普遍道德律令。
• 王阳明则试图将这种道德律令与个体的内 在道德意识融合为一体。
• (二)新的社会经济因素的折射
• 1、商品经济的发展,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的萌芽。
• 2、资本主义因素的出现对整个社会生活及 其意识形态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制约作用。
• 王阳明读朱熹上宋光宗疏里面的一段话: “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 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于是,调 整自己的读书之法,但是结果却是“物理 吾心,终若判而为二,不能融合为一。” 旧疾复发
• 两次思索朱熹的学说,都不得其解而致病, 于是决心和程朱理学分道扬镳。
.
19
• 3、出入佛老,归本孔孟。
.
15
三、王阳明心学体系的形成
• (一)前三变而至于道
• 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说:
• 先生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 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 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 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 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 吾性具足,不假外求,其学凡三变而始得 其门。
.
5
二、王学形成的主客观因素
• (一)天理的困窘
1、1449年土木之变后,明王朝由盛而衰,各 种潜伏的社会问题逐渐显露。
(1)土地兼并日趋严重。“郡多士大夫,士 大夫有多田产,民有田产者无几耳。”
(2)农民的地租、赋税日益严重。“有今完 租,而明乞货者。”
(3)远离家园,形成流民。社会矛盾激化
.
6
.
14
• 阳明后学,泰州学派的罗近溪曰
• 不肖幼学时,与族兄问一亲长疾,此亲长 亦有些志况,颇饶富,逮问疾时,疾已亟。 见予弟兄,数叹气。予归途,谓族兄曰: 某俱如意,胡为数叹气?兄试谓我兄弟读 书而及第,仕宦而作相,临终时还有气叹 否?族兄曰:诚恐不免。予曰:如此,我 辈须寻个不叹气的事做。予于斯时,便立 定志了。
• (4)农民起义爆发,“重开混沌之天。” • (5)程朱理学面临严重挑战。以天理作为
外在的强制,只能招致强烈的反感。 • (6)宦官专政是明代的突出问题。王振、
王直、刘谨相继干政。 • ①宦官当权,朝政乌烟瘴气 • ②内阁制的确立,官僚之间倾轧严重 • ③皇室与藩王之间的冲突加剧。
.
7
• 凡此种种,与正统理学的规范是格格不入 的,但是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彼此倾轧 的统治阶级成员,在形式上几乎都是程朱 理学的信奉者。
• (1)信仰动摇,沉郁、纠结,空虚,“偶 闻道士谈养生,遂有遗世如山之意。”转 求于佛老之学。
• (2)游九华山,内心很矛盾,想出世 世外烟霞亦许时 至今风致后人思
却怀刘项当年事 不及山中一着棋 (3)1503年,移居钱塘西湖养病。有强烈 的入世愿望,渐悟佛老之非。
.
20
• 时有禅僧坐关,三年 不语不视,王喝道, 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 什么,终日眼睁睁看 什么?”僧惊起,即 开视对语。问其家, 对曰:“有母在。” 问:“起念否?”对 曰:“不能不起。” 王阳明:“爱亲本性 谕之,僧泣涕谢。弃 钵经,回奉母。
• (4)1488年7月,王阳明奉父之命,去江 西与表妹结婚。婚后数月,住在岳父家练 习书法,强调心在书法中的作用。
• 2 笃信朱学,循序格物
• (1)精心格竹,忧劳成疾。这种认理的途 径走不通,这种圣贤做不得,对朱熹的 “格物”说产生怀疑,又“随世就词章之 学”
.
18
• (2)1498年,27岁,“自念辞章艺能不足 以通道,求师友于天下,又不数遇,心持 惶惑。”
.
16
• 1泛滥词章,溺习骑射 • (1)初学,经史子集无不涉猎 • (2)年少时就表现出了诗赋词章方面的天
才。 • 金山一点大如拳 打破维扬水底天 • 醉倚妙高台上月 玉箫吹彻洞龙眠 • 《蔽月山房》 •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月小山更阔。
.
17
• (3)1484年,王生母去世,悲痛欲绝,感 觉到人生苦乐无常,萌生修道学佛的念头。
• (7)深刻的社会危机与程朱理学在挽救危 机上的无力,迫使封建思想家在天理之外 另辟蹊径。
.
8
• ①王阳明对于这种社会危机,产生了一种 深重的历史失落感
• “今天下波颓风糜,为日已久,何异于病 革临绝之时,”(《王文成公全书》)
• 夫今天下之不治,由于士风之衰薄,而士 风之衰薄由于学术之不明。”《全书》
.
12
• ①如何破功利之见?以封建规范为内容的 天理,就存在于主体之中,主体一旦自觉 到先天良知,则非外在的功利所能动。
• ②如何破功利之见,就在于如何达到先天 良知。
• “使天下人皆知致其良知,以相安相养, 去其自私自利之弊。”(《传习录》)
.
13
• (三)为第一等事,做第一等人
• 年谱记云:先生于十一岁时,尝问塾师曰: 何为第一等事?塾师曰:惟读书登第耳。 先生疑曰: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 学圣贤耳。”
• ②学术不明:没有在理论上解决普遍之理 与个体意识的关系。
• ③社会危机的产生,与人的行为与天理相 脱节有关。
.
9
• ④天理之所以未能成为制约人们的实际规 范,并不在于天理本身不合理,而在于它 没有与吾心融为一体。
• 案例:拟立法惩罚见死不救的行为?
• 案例:法律对官员饮食的规定。
• 案例:八荣八耻。
.
11
• (1)顾炎武:“逮至正德末,嘉靖初则稍 异矣,商贾既多,操资交接,起落不常。 能者方成,拙者乃毁,东家已富,西家自 贫,高下失均,锱铢共竞,互相凌夺,各 自皇张。于是诈伪萌矣,纷华染矣,靡汰 臻矣。(《天下郡国利病书》)
• (2)王阳明比较敏锐的注意到了上述现象, 深感不安。
• “盖至于今,功利之毒沦浃于人之心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