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鉴赏之抒情手法教师法

诗歌鉴赏之抒情手法教师法

高中语文系列之诗歌鉴赏——艺术手法抒情手法一、分类抒情方式: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即景抒情、以景作结②托物言志、借物抒怀、③用典抒情④即事感怀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如: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例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王硅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3)作者在诗中是怎样表达“凄凉”的。

(3分)①选择“一鸟”“数帆”等意象,融情于景,营造了凄凉的意境;②以“谁与问”对应“独上江城”,直抒胸臆,表达凄凉心境。

二、间接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即景抒情、以景作结//托物言志、借物抒怀//用典抒情//即事感怀。

作用:可以使感情的抒发更加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以景传情达意(间接抒情)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故乡明月”“乡思情”“松风山月”“隐逸情”“寒林残月”“诗人的忧愁”“中秋圆月”“相思情苦”“长亭折柳”“惜别情”“空城落花”“对国势衰危的哀叹”“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闺怨情”“江湖扁舟,月落乌啼”“诗人的羁旅之苦”“梦后酒醒,烟柳断肠”“悲欢离合情”“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对世事沧桑的感叹”1、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例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析]字面上在写景,内含的却是依依惜别、深情厚谊。

【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悲秋南宋〃黄公度万里西风入晓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睛山鸟乐。

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注】诗人黄公度因反对朝廷推行的投降求和政策.被扣上“讥谤”国事的罪名.贬为肇庆府通判。

⑴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分)答:颔联融情于景(1分),诗句描写了远处的别浦、远去的行舟,广漠而静谧的荒野,寥廓苍茫的天空等萧瑟落寞的景象(2分),寄寓了诗人的怅惘、孤独的情感(1分)。

景与情的关系:情景交融,其实不需要这么复杂,我们只需要记住: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景、乐景?1)、以乐景写乐情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表现了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之景的愉悦之情。

也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乐景2)、以哀景写哀情:小重山(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

槐枝啼宿鸟,冷烟浓。

小楼愁倚画阑东。

蓼昏月,一笛碧云风。

往事已成空。

梦魂飞不到,楚王宫。

翠绡和泪暗偷封。

江南阔,无处觅征鸿。

这首词的上片写景,一缕红、啼鸟、冷烟、黄昏月、一笛风,创造出浓重的凄冷的气氛,烘托出自己的心情,与下片曲折抒发的忠愤相呼应,构成了全词的悲切婉转的情调——哀景。

3)、以乐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析】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

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

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

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4)、以哀景写乐情:暮春归故山草堂钱起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一二两句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迹的凋零空寂的气氛,反衬出三四句诗人对幽竹“不改清阴待我归”的欣喜之情。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可见,反衬手法用得好,效果更为强烈。

2、以景作结: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它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例1: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析] 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么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来表现“不尽”呢?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

仿佛在军中置酒欢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

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例2: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析]上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结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

这种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直抒别情更富感染力,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课堂巩固】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黄庭坚前日幽人佐吏曹,我行堤草认青袍。

【1】心随汝水春波动,兴与并门夜月高。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

酒船渔网归来是,花落故溪深一篙。

注:[1]当时诗人在平舆,其地属蔡州,汝河流过其境。

友人李子先在并州任吏曹一类的小官。

“青袍”是低级官吏的服饰。

(2)尾联写渔船载酒、水涨花落,有什么作用?(3分)渔船载酒,水涨花落,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闲居生活图(1分),以景作结,寓情于景(1分),含蓄蕴藉地表现出诗人理想中的隐逸生活(1分)。

3、托物言志:托物言志,也叫托物抒怀,常常借助于所咏事物的一些特性,来寄托、传达作者的志向、抱负和操守等。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A、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B、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例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借物咏怀。

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手法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课堂巩固】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无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4、用典抒情:1、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2、或者是运用一些神话、典故3、或者是化用前人诗句例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蝶恋花暮春苏轼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

落日有情还照坐。

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千转舵。

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

凭仗飞魂招楚些。

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释]①凭杖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2.本篇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

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3分)虚写(或“想象”)朋友路途遥远,孤独寂寞(2分);化用典故(前人诗句)表达与朋友早日重逢的愿望(1分)。

5、即事感怀: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

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笼而统之称为“即事感怀诗”。

天末怀李白①杜甫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②。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③。

①天末:天尽头。

这里指夜郎。

当时李白因永王磷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

②过:经过。

此句说山林鬼怪喜欢有人经过成为它们的食物。

③汨罗:汨罗江。

屈原投汨罗江而死。

首句以“凉风”开头,作用是什么?前四句怎样具体表现怀念李白的殷切情意?以“凉风”起兴,自然引出对李白的怀念.“凉风”为全诗奠定了凄凉,悲苦的感情基调.凉风乍起,急切地问远方友人“君子意如何”,表现出关切的心情.友人遇赦,急盼音讯,所以问“鸿雁几时到”;远涉江湖,风波险阻,所以忧虑“江湖秋水多”.这几句诗即事感怀,结合眼前景物和李白的处境,具体表现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巩固练习:淇上送赵仙舟王维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1)本诗在表达离别之情时使用了哪些手法?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3分)①借景抒情,借荒城、寒天、净山、暮日、长河等凄清景象,传达了作者感伤之情;②直抒胸臆,颔联直接点出“伤离”、“愁”的情感;③细节描写(动作描写),以伫立河边的细节,表现作者对友人的不舍。

(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

每点1分。

没有具体分析不得分。

)(2)诗中作者感情经历了哪几个阶段?(3分)相逢时的欢愉,分别时的愁苦,分别后的惆怅。

(3分)(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与把握。

每点1分。

)江神子①苏轼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蓉,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筵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②。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①苏轼在游览西湖时,一名少妇慕名拜见并为其弹奏了一首古筝曲,苏轼由此为她写下了此词。

②湘灵,古代神话:帝尧的两个女儿,一个名叫娥皇,一个名叫女婴,她们死后成为湘水之神,故称为湘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