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教学目标】1、品味作品在秋景中寄托的“清”、“静”、“悲凉”的情感。

2、感受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和挚爱,进而理解郁达夫创作的主要特色——强烈的主观色彩。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语言品味,体会“情”与“景”、“形”与“神”相辅相成的关系。

4、对作者的审美情趣有一些了解。

【教学重点】以情选景;在景物的细致描写中渗透作者的主观感情。

【教学难点】作者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的融合(移情作用)。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人有很多咏秋、赞秋、叹秋的经典诗文。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红楼梦》里林黛玉写的《秋窗风雨夕》)的悲苦,“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昂扬,“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畅快,“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的伤感。

秋是四季中意蕴最丰富的季节,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呢,寄寓着他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首先来读课文。

配乐,老师选读一段。

然后请一位男生,一位女生各选一段。

再全班齐读一两段。

问:初读课文,你觉得郁达夫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可能会答出忧郁、细腻、闲适等等,这是一种粗浅的感觉,先不否定同学们的某些说法。

)二、品读课文,概括要点。

言为心声,佳作是从作者生命的根里流出来的,而非嚷出来、喊出来的,披文入情,我们得通过他的文字,走进一个别样的郁达夫。

请用文章语言概括北国秋天与南国秋天的特点,思考文中为何多次提到南国之秋。

北国之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文眼)南国的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通过南国之秋来间接写故都之秋。

二者对比,反衬出故都秋景的特点。

从结构上说,首尾呼应。

3-11段文章集中写故都的秋,描绘了五幅图画,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闲话秋雨、秋果奇景。

(用词典雅者、符合意境者为佳)三、研读3-11段。

通过品味语言,来触摸作者,并体会作者创设的独特意境。

清晨静观图(看看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哪些修饰词。

)天很高很高的碧绿的给人一种明净高爽、毫无纤尘之感清鸽声以声写静(反衬)“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南朝诗人王籍)“静”日光一丝一丝漏下来的阳光本是温暖的,作者却让它多了几分冷落和萧条“静”浓茶浓厚的苦味房屋残破历史沧桑感、沉重感这是故都,历史漫长,这种积淀,不一定在众所周知的名胜古迹中,破旧的民居中也能体悟出来蓝朵作者欣赏的是冷色调,是淡雅之美秋草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衰竭与凄凉悲凉泡碗苦浓茶,细数日光,静对蓝朵,这是一个怎样的郁达夫?清闲落寞、深沉淡泊、细腻忧郁。

作者为什么会把秋景看得如此的“清、静与悲凉”?郁达夫(1896-1945),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三岁丧父,17岁随长兄赴日留学,十年的异国生活,他饱受屈辱和歧视,但也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代表作《沉沦》就表现了受压迫的留学生的苦闷与彷徨。

1923年在北大任教。

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工人形象的作品。

1926年到上海,1930年发起成立左翼作家联盟,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的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

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

”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

从材料中可以把握到要点:1、郁达夫命运坎坷,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

2、性格方面抑郁善感。

3、作家的文艺观“静的文学”。

作者描写的秋景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还是他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总结:一碗浓茶,一方青天,一声声鸽鸣,一丝丝漏光,一朵朵牵牛花,无不突出深沉、淡泊、宁静。

作者用景物将“清”、“静”、“悲凉”的情境自然地呈现出。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一切景语皆情”。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林黛玉在悲伤的泪眼中才会看到那纷飞的落蕊。

作者“心中有秋”,所以笔下的秋才笼上了一层浓郁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情。

这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手法。

人们也常说常说“以景显情”、“以情驭景”。

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绘来抒发情感(由景生情)寓情于景:将感情融汇在景物中来抒发感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是一种方法,就是没有直接点出感情,借景抒情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把情与景分开写。

可以先写景,后抒情;或者先抒情,后写景。

也可以是把景和情穿插起来写。

另一种是把景和情糅合在一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种写法,不必添加任何词语,我们就可以从作者描绘的景物中看出人物(作者)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把它藏在景中,像陶渊明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把自然闲适之情藏于景中。

落蕊轻扫图(写景角度以及意境)花铺满地,扫帚丝纹,是视觉形象;脚踏花地,是触觉感受;树下轻扫,是听觉感受(仿佛听到了灰土与落叶发出的沙沙的轻微的声音,反衬出故都的寂静)。

这段营造的意境是怎样的?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

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

“境”是境界,是氛围,是情调。

作者形容自己的感受和潜意识的词语是:细腻、清闲、落寞(悲凉)。

后两个词就可以形容意境。

秋色清,秋声静,而秋味悲凉。

如果说“清”和“静”带有一些主观色彩,但更以描述景物客观特点为主,“悲凉”就完全是带有主观色彩的一个词了。

这幅图画使你联想到了什么诗句?“无可奈何花落去”,“小园香径独徘徊”。

郁达夫有怎样独特的审美观?他所欣赏的,不是长在树上的生气勃勃的花,而是快要死亡了的“像花而又不是花的一种落蕊”,这就把前面对于秋草朴素的雅趣引向更为深刻的境界,生命衰亡的迹象,也很动人,这种动人之处,要非常细致的的心灵才能感受到。

早晨起来,发现满地槐树的落蕊,一般人是没有感觉的,不但视觉如此(颜色形状不起眼),听觉也如此(声音也没有),嗅觉也一样(气味也没有);但是,作者把“ 脚踩上去”,竟有了“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生命的蓬勃,自然可以激起内心欢愉的体验,这是一种美的感受。

直面生命的衰败,产生悲凉深邃的感触,这也是一种美的感受。

悲凉、悲哀是不是一种美?(可以从音乐和诗歌中举例。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无边落木萧萧下”)日本传统中的“ 幽玄”、“ 物哀”说。

“ 幽玄”崇尚“余情”,主张寂静、深远、微妙、恬淡等。

说在人的种种感情中,只有苦闷、忧郁、悲哀——也就是一切不如意的事,才是使人感受最深的。

睹物伤情,物我同悲是“物哀”的一种情绪。

“物哀”的最高成就为《源氏物语》,又如《伊豆的舞女》,也表现了这种美学主张。

其实悲也是一种美丽的情感,是一种厚重而深刻的情感,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因素。

哀最容易让人产生敏锐的才情。

深沉的忧思比肤浅的快乐更值得回味。

当然我们不鼓励感伤和悲哀,但学会触摸悲哀、正视悲凉,对形成丰富的人格,提高审美能力,也是很有意义的。

(放一段短片,欣赏秋之美)请在下列三幅图中找寻故都秋的清、净、悲凉。

色青布淡绿微黄清冷,与之前的蓝朵、落槐色调一致声衰弱的蝉声风雨声微叹的人声寂静与落寞与之前的鸽声、帚声一致味(境)悲凉(衰弱、凄冷、萧索)难点:“天可真凉了”,不谈国事,但国事之衰也似能品出。

“而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

作者历尽沧桑,饱尝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

汪曾祺在《胡同文化》说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已、逆来顺受。

四、其它1、根据我们对郁达夫生平以及其审美情趣的了解,请说说第3段中“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所蕴含的美。

芦花朴素,柳影淡淡,虫唱是野趣,钟声悠远古老。

反映了作者对“静”及对淡雅之美的追求。

2、作者又为何不去写芦花、柳影等,却写了寻常的秋草、秋雨、秋虫、秋果呢?小处有秋味,历史遗留的文化神韵已存在于故都的大街小巷之中。

3、为何作者拟题为“故都的秋”而非“北平的秋”?“故”有眷恋之意,暗含文化底蕴,“秋”确定描写的内容,这个题目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融合,在向往、眷恋之外,流露出忧郁孤独之意。

4、为何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再添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题旨暗合,更显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思路。

由记叙描写到议论,由情景到理,进一步赞颂了故都的秋。

秋士(自然之秋,人生之秋见注释),郁达夫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悲秋”的血脉,例如马致远《天净沙》,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

5、课文倒数第二段比喻、对比的运用及作用。

从浓烈、充实、深长、厚重的角度,生动说明北国秋天色彩浓烈、回味隽永的特点。

6、五幅画面从表面上看是无序的,不是时间、空间顺序,也不是逻辑顺序,这恰恰体现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

把这五幅画面连接起来的“神”是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注音:着单衣潭柘寺一椽落蕊廿四桥驯鸽夹(jia两层之间的衣物,如夹袄、家被;其余读jia)一个人夹在夹袄五、《故都的秋》拓展资料秋颂罗兰(台湾作家)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

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神像秋。

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

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俗世繁华的孤傲。

最动人是秋林映着落日。

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

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酡红所慑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

高高的枫树,静静掩住一园幽寂,树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尝过秋之清寂。

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

最耐人寻味的是秋日天宇的闲云。

那么淡淡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

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

那么爽利地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顾——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

无需参与,不必留连。

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

“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份明澈。

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著。

“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秋就是如此的一尘不染。

“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当得起一个“闲”字。

野鹤的美,淡如秋水,远如秋山,无法捉摸的那么一份飘潇,当得起一个“逸”字。

“闲”与“逸”,正是秋的本色。

也有某些人,具有这份秋之美。

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

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

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明澈与洒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