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常见微生物及其特性
二、意义
了解微生物: 食品中常见微生物:特性、污染源、 最适生长条件、预防措施。
三 菌落总数
定义:菌落总数常指37℃培养48h,需氧,
一定PH和营养条件下每克(固体食品)或 每毫升(液体食品)或每平方厘米面积 (操作案面、手及工器具)上的菌落总数。
3M测试片上菌落总数
不同细菌适宜的生长温度
卫生意义:作为粪便污染的指标;作为肠 道致病菌污染食品的指标菌。 污染源:主要来源于人畜的粪便,大肠菌 群越多,表明样品受粪便污染的程度越大, 也就是受肠道中病原菌随粪便侵入食品的 可能性越大。 预防措施:入厕后要洗手消毒才能进车间。
五、金黄色葡萄球菌:
意义:世界性卫生问题,美国疾病控制中 心报道,其肠毒素的感染占第二位,仅次 于大肠杆菌。美国33%,加拿大45%,我 国也很多。 特性:37℃,中性环境生长最快,有高度 耐盐性(10-15%),潜在危险,可以产生 肠毒素(50%-70%)。肠毒素可耐100℃ 煮沸30m不被破坏,所以熟食加工厂从原料 到加工的各环节都不能检出金黄色葡萄球 菌。9%醋酸或7.5%乳酸15m内可杀死。
预防措施:
人员卫生:70-75%酒精每15m消毒手与工 器具; 辅料、香辛料控制:蛋白质-通风干燥处; 各类淀粉、盐、糖无杂质;香辛料粉状细 度在60目以上,灭菌后再加; 环境卫生:水定期消毒、空气二氧化氯喷 雾或熏蒸、地面每班清洗消毒;
重要环节卫生控制:
原料肉解冻:及时去外包装并清理;解冻时, 室温≤10℃,挑拣后无杂骨、淤血、淋巴、污 物、血肉、病变等。 斩拌等环节:腌制间温度;料馅存放温度不超 过10℃,放置不超过2h,随斩随灌,半成品及 时入炉。 包装及灭菌:出炉后置冷却间,中心温度降至 室温再包装,尽快灭菌;二次杀菌时确保食物 内部达88℃保持15m;成品灭菌后快速冷却群对食物的交叉污染, 患局部化 脓性感染(如疥疮、手指化脓等)、上呼 吸道感染患者(如鼻窦炎、化脓性肺炎、 口腔疾病等)暂停工作或调换岗位;实验 证明:胴体脓包及员工手部发炎、化脓等 都检出了金黄色葡萄球菌。
对肉制品加工厂,患局部化脓感染的禽、 畜尸体应除去病变部位,经高温或其他适 当方式处理后再进行加工生产; 应在低温和通风良好的条件下贮藏食物, 以防肠毒素形成;在气温高的春夏季,食 物置冷藏或通风阴凉地方也不应超过6小时, 并且食用前要彻底加热。
七、霉菌
特性:食品受霉菌和酵母的侵染时,常发 生霉坏变质,有些霉菌的代谢产物引起各 种急性和慢性中毒,特别是有些霉菌(如黄 曲霉)毒素有强烈的致癌性。常在PH低、湿 度低、含盐、含糖高的食品中生长繁殖, 且抵抗热、冷冻,抗菌素和辐照等。
3M测试片上霉菌和酵母菌
污染源:空气湿度较大;卫生死角;生产使用木 板、木制粉盘;一些不用的物品。 预防措施: 空气:采用一些消毒剂(例如二氧化氯3000ppm 熏蒸)进行熏蒸或喷雾器喷雾,也可与臭氧发生 器配合,净化车间空气; 环境:清理加工区不符合要求的物品,如纸箱、 垃圾等物品;处理车间内设备表面的粉尘,如果 设备可卸,建议卸下清洗消毒晾干后使用;如果 车间通风,最好选择天气较好、湿度较低的天气 打开门窗通风,关闭门窗后臭氧灭菌45分钟至60 分钟。
食品中常见微生物及其特性
主要内容
微生物基本知识: 目的和意义: 食品中常见微生物及其特性:
一、微生物
定义:一群个体微小,肉眼看不到或很难看清 其个体的生物,需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 大几百倍或几万倍。 特性: 个体微小:一般球菌直径0.5-1um; 分布广、种类多:几亿到数十亿/g肥沃土壤; 繁殖快:20m繁殖一代,一昼夜即72代; 易变异、易培养。
预防措施
注意灭鼠(鼠伤寒沙门氏)、蝇、蟑螂 ; 加强对饮水的卫生监督管理,以切断传染 途径; 对食品加工和饮食服务人员定期进行健康 检查,及时发现带菌者并给以治疗或调离 工作岗位;
加强畜禽宰前宰后的检查,禁止采用病死 畜禽; 肉制品彻底加热灭菌以杀灭可能存在的沙 门氏; 食品低温贮藏,不宜过长,以控制可能存 在的沙门氏的繁殖。
3M测试片上金黄色葡萄球菌
病原菌:可感染人和动物皮肤损伤处,引 起化脓性炎症,会引起毒素型食物中毒, 主要症状为急性胃肠炎(恶心、呕吐、腹 泻) 分布:空气、水、灰尘、人和动物的排泄 物。常见于春夏季;中毒食品种类多,如 奶、肉、蛋、鱼及其制品。上呼吸道感染 患者鼻腔带菌率83%,所以人畜化脓性感 染部位常成为污染源。
食品环境中微生物的抑制、杀灭、防止
干热:火烧、烘烤 湿热灭菌:水煮、巴氏消毒、高压蒸汽 干燥:粮食、脱水蔬菜 辐射:紫外、放射性同位素 超声波 微波 化学杀菌剂和消毒剂 过滤除菌
污染源:
生产用水:净化消毒,例:畜禽宰后沙门 氏检出率高于宰前牲畜粪便中的检出率。 空气:灰尘、水沫、痰液、鼻涕、唾液, 大水滴浮游30m,小水滴可停留4-6h; 人及动物:皮肤、衣帽、头发;鼠、蝇、蟑 螂 用具及杂物:原料包装容器、运输工具、 生产加工设备、成品包装材料或容器。
六、沙门氏菌:
意义:最常见的致病菌,肉制品在各环节 都可受到污染;生命力强,冰或粪便中存 活1-2月,土壤中可过冬。 症状:感染性食物中毒:急性胃肠炎(呕 吐、腹痛、腹泻)
污染源:主要是人和家畜的粪便,带菌者 的肠道、血液、胆囊都是污染源。 特性:在中等温度,中性pH生长最佳。水 经氯处理或煮沸5分钟可将其杀死;3%醋 酸15m内可将其杀死,肉制品中沙门氏菌经 巴氏消毒(88℃15m)或煮沸迅速死亡, 但水煮或油炸大块食品时,食物内温度达 不到就会有细菌残留或有毒素存在。速冻 产品生产过程不能污染沙门氏。
生长温度(℃)
菌类
嗜冷菌
最低 -10~5 10~20
最适 10~20 25~30 37~40
最高 25~30 40~45 40~45
举例
水和冷藏 中的细菌 腐生菌 病原菌
嗜温菌 10~20
嗜热菌
25~45
50~55
70~80
堆肥中的 细菌
卫生学意义:
作为食品被污染程度(清洁程度)的标志: 反映食品在生产过程中是否符合卫生要求; 用来预测食品的耐存性:即利用食品中细 菌总数作为评定食品腐败变质(新鲜度) 的指标。
四、大肠菌群
大肠杆菌扫描电镜照片 大肠杆菌透射电镜照片
大肠杆菌平板图
大肠杆菌微菌落照片
大肠杆菌革兰氏染色照片
3M测试片上大肠杆菌和大肠菌群
特性:大肠杆菌对热的抵抗力较其他肠道 杆菌强,55℃经60分钟或60℃加热15分钟 仍有部分细菌存活。 在自然界的水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 在温度较低的粪便中存活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