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下册物理优秀教案模板

八年级下册物理优秀教案模板

八年级下册物理优秀教案模板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单元计划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功都不省功。

2、知道功率的概念。

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

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

3、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

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4、知道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

能用实例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能解释一些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

初步了解机械能守恒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理解功的概念;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课时安排:每节两课时。

第一节功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功都不省功。

1)知道功率的概念。

(2)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

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功的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引人新课:提问: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

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三个小实验。

1.学生实验:用手匀速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4本书分别提到桌面上。

问: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答:两次移动的距离相同,提书包“累”一些,因为提书包需较大的拉力。

[移动相同的距离,需要的力越大越“累”]2.学生实验: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分别匀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答:提到桌面上“累”一些,因为移动的距离较大[用同样的力移动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越“累”。

]3.学生实验:用手将书包提 5厘米左右和将 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为什么?答:无法比较,因为两种情况需要的拉力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也不同。

力的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不同,无法比较哪次更“累”。

讲述:由此,人提物体“累”的程度,不能仅仅单独由力的大小或单独由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引人一个新的物理量——机械功(简称功)。

二、讲授新课:功这个物理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看图:课本63页图11.1-3:这两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共同的要素。

答:都有力,物体都移动了一段距离。

问: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答:是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讲述:在物理学中就说图中的力对物体做了功。

请同学们看图:课本104页图15.1-2:甲:用力而未移动距离;乙:水平方向移动的距离但水平方向上却没有力。

分析得出:l.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讲述:必要的意思就是一个都不能少,请同学们用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下面几种情况下,力对物体是否做功?[演示1]手提着钩码在空中静止不动,问拉力是否对钧码做功?为什么?[演示2]手提着钩码匀速水平移动一段距离,问拉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为什么?[演示3]手提着钧码匀速上升,问拉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为什么?讲述: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出,物理学中的做功与日常生活中工作的意思不同。

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工作包括一切消耗体力和脑力的劳动,但物理学中功的涵义要狭窄且严格得多,即做功必须同时满足两个必要因素。

想一想上课起始同学们一起做的提书包和提书的实验中,我们所说的“累”的程度大小,这个“累”字体现的含义是什么?[功]功的大小与力和距离这两个因素有何关系呢?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这个力的成效越显著,说明力所做的功越多。

2.物理学中,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即功=力×距离用功的公式:W=FS。

W-功-焦耳(J),F-力-牛顿(N),s-距离-米(m)。

3.功的单位:焦耳(J)l焦耳=l牛顿·米 1J=1N·m〔例题l〕一台拖拉机耕地时,牵引力是28500牛,前进了l00米,此拖拉机的牵引力做了多少功?[例题2] 马拉着重为19600牛的车在水平路面上前进了400米,做了 3× 105焦耳的功。

车受的重力有没有做功?马的水平拉力是多少牛?分析:因为马在水平路面上前进,竖直方向上没有通过的距离,所以车受的重力不做功。

求马的水平拉力,可从已知拉力做功和车前进的距离,由W =F·S公式求得。

答:车受的重力没有做功,马的水平拉力是750牛。

三、巩固检测:[例题 3]回忆上课起始做的三个实验,若匀速提书包和 4本书所需的力分别为30牛和5牛,课桌高80厘米,计算下面情况下拉力做功的大小:(1)把书包和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拉力分别做功多少?(2)把书包提高5厘米,把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拉力做功分别为多少?小结:功的大小是由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大小共同决定的,作用力大的做的功不一定多,距离长的过程做的功也不一定多。

解题时要注意单位统一。

[例题4]小刚把重为1000牛的箱子沿着水平地板推动1米,小刚对箱产做的功() A.1000焦 B.l焦 C.0焦 D.无法确定引导学生分析物体受到几个力,画出力的示意图。

四、小结:强调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W=F·S及单位1焦耳=l牛·米。

五、布置作业:课本107页练习2、3。

六、板书:l.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物理学中,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即功=力×距离用功的公式:W=FS。

W-功-焦耳(J),F-力-牛顿(N),s-距离-米(m)。

3.功的单位:焦耳(J)l焦耳=l牛顿·米 1J=1N·m七、教学后记:第二节功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功率的概念。

(2)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

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率的物理意义;能用公式P=W/t解答相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功率实际上是表示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1、力学里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是什么?2、计算功的公式和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什么二、引入:我们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做功不但有一个多少的问题,还有一个做功快慢的问题。

如体重相同的甲、乙两同学,甲慢慢从一楼走到五楼,乙快速从一楼跑到五楼,尽管两人做的功一样多,但甲需较长时间,做功慢;乙需时间较短,做功快。

比较做功快慢就像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一样,可以采用:a.做同样的功,比较做功时间的长短;b.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做功的多少。

物理学上常采用b情况,一般都取“单位时间”。

就是指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功率。

很显然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新课标第一网三、新课教学:阅读课本111页,钩出重点知识,在不懂之处打上问号。

功率:单位时间内做做的功叫做功率,它是用来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功率公式: P-功率-瓦特(W);W-功-焦耳(J);t-时间-秒(s)。

1W=1J/s,1KW=103W。

举例说明瓦特的物理意义。

机械效率和功率的区别:功率和机械效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即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机械效率表示机械做功的效率,即所做的总功中有多大比例的有用功。

四、例题讲解例1.建筑工地上,水泥板质量是1t,起重机在20s内匀速把它提升到5m的高度,起重机提升重物的功率是多少W?合多少KW?(g=10N/kg)例2.起重机以0.1m/s的速度将重400N的重物匀速提高5m,起重机做功多少J?,它的功率是多少W?合________KW.五、小结:谈谈今天的收获。

六、作业:金牌练习册。

七、板书、功率:单位时间内做做的功叫做功率,它是用来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功率公式: P-功率-瓦特(W);W-功-焦耳(J);t-时间-秒(s)。

1W=1J/s,1KW=103W。

举例说明瓦特的物理意义。

机械效率和功率的区别。

四、例题讲解八、后记:第三节动能和势能教学目标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

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准备:斜槽,钢球,木块,橡皮筋,压缩弹簧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学生看一则新闻:《一铁路职工“中弹”昏倒》。

或为什么小小的馒头能把人砸伤?学完这节课大家自然会明白。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

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通过“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

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不同。

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二、新课学习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

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

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

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

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

进而通过演示实验,概括出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演示课本实验,实验可分三步: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

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

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

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网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②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

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

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

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从接近底部滚下的钢球。

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

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③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

从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演示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果: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2.势能:物体由于运动的原因而具有动能,物体还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而具有能量。

例如,同学们都玩过用橡皮筋弹射纸弹的游戏,拉长的橡皮筋能给纸弹一个力,并推动纸弹移一段距离,从而对纸弹做了功。

同样拉弯的弓、压缩的弹簧也能够做功,它们都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