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管理概论重点

经济管理概论重点

1、影响商品需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除了商品本身的价格外,还包括消费者对商品的偏好、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以及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未来预期等。

2、均衡价格是怎样形成的?答:如价格过高,则会供大于求,迫使价格下降,从而使需求量增加、供给量减少;如价格过低,则会供小于求,推动价格回升,从而使需求量减少、供给量增加。

价格的这种变化要一直到某一水平为止,在这个价格水平上,供给量等于需求量;在这个产量水平上,供给价格等于需求价格。

供给量等于需求量时的价格为均衡价格,这时的产量为均衡产量。

3、需求法则指的是什么?例外的情况有哪些?答:需求法则即假定其他影响需求的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动的规律。

三种情况:(1)、吉芬商品(2)、炫耀性商品(3)、期货、证券、黄金等4.消费者剩余指的是什么?答:消费者从商品中得到满足程度大于其所付出的价格的部分,应为消费者按照最后一个商品的边际效用支付价格,而在此之前的商品的边际效用都大于最后一个商品的边际效用。

生产者剩余等于厂商生产一种产品的总利润加上补偿给要素所有者超出和低于他们所要求的最小收益的数量。

从几何的角度看,它等于供给曲线之上和市场价格之下的那块三角形面积。

5、无差异曲线的特征是什么?(1)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值。

表明为实现同样的满足程度,增加一种商品的消费,必须减少另一种商品的消费。

(2)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离原点越近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低。

因为离原点越远,表示对X和Y的消费越多,这时总效用就越大。

(3)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

(4)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

6、什么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有哪些?(1)定义:指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2)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是:第一,生理或心理的原因。

随着相同消费品的连续增加,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角度讲,从每一单位消费品中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和对重复刺激的反应程度是递减的。

第二,由物品本身用途的多样性或者说“经济合理性”原则决定的。

7、固定投入要素和可变投入要素指的是什么?答:固定投入要素:指在一定时期内其数量不能改变或难以增减的生产要素。

例:企业日常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厂房、机器设备、管理高层人员等。

可变投入要素:指在一定时期内其数量容易改变的生产要素。

例:劳动力人数、原材料等。

固定和可变投入并不是绝对的,它们将随我们考察的时期不同而发生变化。

8、总产量曲线和平均产量曲线、边际产量曲线基本关系是什么?答:三者都呈U形即先上升后下降。

MP为正,TP递增;MP为零,TP达到最大;MP为负,TP递减。

MP与AP有一交点,在交点左边,MP大于AP,在交点的右边,MP小于AP。

在交点上方,反映TP在递增中发生递减。

9、无差异曲线和等产量曲线的区别?答:a)坐标不同b)无差异曲线是主观的,而且只能表示变量的序数关系;而等产量曲线不仅是客观的,而且所表示的是变量的基数关系。

c)无差异曲线是向两轴无限接近的,等产量曲线在达到一定点后是逐渐转为正斜率10、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的原因是什么?答: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产量保持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可以代替的另一种要素的数量。

通常,由于生产过程事投入的生产要素是不完全替代的,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该要素对另外一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递减的。

边际替代率之所以出现递减趋势是由于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发挥作用的结果。

首先,在产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一种要素的增加,另一种要素会减少。

其次,增加投入的边际产量递减,而减少的那种投入的边际产量递增。

第三,一种要素对另一外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与其本身的边际产量成正比,而与另外要素的边际产量成反比。

综合上述三个方面,会得出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的结论。

11、企业的一般特征答:企业的一般特征①是一个经济实体——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即拥有一定的资产(包括物资、技术装备)、员工,并有权自主的支配与使用。

是商品的生产、流通、服务等,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

②是一个盈利性的经济组织,对自己的经济活动成果负责——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

③具有法人资格的组织——有相应的组织机构,享有民事活动的权利、独立承担民事责任④直接为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通过有目的的生产劳动创造出物资资料,以等价交换的形式交换劳务。

⑤企业是纳税单位——这应是企业与国家间的唯一关系⑥企业行使企业应有的自主权与企业职能——具有产品决定权、产品销售权、人事权、分配权;不能行使政府职能12、公司制企业的主要特点优点:(1)参与投资的人数多,企业投资人一般只承担有限责任,风险小(2)可以通过发行债券或股票筹资,使企业的发展规模不受限制(3)公司作为法人具有独立的寿命,不因自然人个的生命活动而受影响(4)管理权与产权一般容易分离,容易提高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缺点:(1)创办手续复杂、组建费用较高(2)政府的限制较多(政府必须严格管制保障股东的权益)(3)企业的经营活动不易保密(财务状况必须公布)(4)投资收益人须交双重所得税13、矩阵式组织结构的优缺点(1)优点:①有利于加强职能机构的协作与信息的沟通,提高工作效率;②组织机构的人员精干。

(2)缺点:矩阵组织的结构及其运行方式违背了统一指挥的原则,容易导致职责不清、机构间相互扯皮的现象。

一、案例1988年美国中西部的旱灾对供给的冲击1988年,美国中西部出现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旱灾。

当年的玉米产量比原来雨季下降35%,黄豆产量下降超过20%,小麦产量下降超过10%,有必要对其后果作出预测,以便供政府参考,制定有关应变措施。

(供求关系的基本法则)。

假设自己是要做出预测的工作人员,你会怎么分析这个现象带来怎样的结果?1)旱灾对谷物的市场价格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2)谷物的市场价格变化对其他产品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答:1)首先我们确定一件事,即这场旱灾已经大幅度减少了谷物的产量,供不应求的局面已经不可避免。

因此这场旱灾可以看作是将谷物的供给曲线向左移动,我们由此得出结论:在需求曲线一定的前提下,供给曲线大幅度左移应该导致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升。

2)谷物是牲畜的主要食粮,随着谷物价格的上升,养殖牛羊等各种牲畜的利润便相应下降,农民的积极性难免受到负面影响。

因为牲畜每天都需要喂养,多留一天无疑意味着耗费更多的谷物,成本也相应提高,于是农场里出现了农民纷纷提前宰杀牲畜出售的现象。

谷物作为养鸡场的主要饲料来源,其价格大幅度上升必然导致鸡的数量下降,鸡肉和鸡蛋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价格因此略上升。

农产品的价格上升引起相关替代产品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即需求上升。

3)有某种商品,市场售价为每单位100元,在此价格下销售量为100单位,在该价格时它的需求弹性系数为5,是一种富有弹性的商品,生产该种商品的成本是每单位70元,若把该产品的每单位售价降低10元,求其销售量及厂商利润?解:销售量为Q2=171个单位厂商的利润降价后增加了420元二、假设某消费者的均衡如图所示。

其中,横轴OX 1和纵轴OX 2分别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线段AB 为消费者的预算线,曲线U 为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E 点为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

已知商品1的价格P 1=2元。

(1)求消费者的收入;(2)求商品2的价格P 2;(3)写出预算线方程; (4)求预算线的斜率; (5)求E 点的MRS 12的值。

(1)M=P 1×Q 1+P 2×Q 2当Q 1=30时,Q 2=0,M=2×30=60 (2)AB 的斜率K=-20/30=-2/3=-P 1/P 2,得出P 2=3元(3)M=2×Q 1+3×Q 2,Q 2=-2/3Q 1+20(4)K=-2/3(5)MRS 12=2/3三、案例:用汽油还是天然气假定在出租车上装有油气转换开关,司机根据“使用最小的花费,行使同样里程”的原则,选择是使用汽油还是天然气。

现在假设汽油的价格是每升2.19元,液化天然气的价格是每升1.51元,每升汽油可以行驶8.33公里(100公里耗油12升),每升天然气可以行驶6.25公里(100公里耗气16升)。

试分析出租车司机是应该使用天然气还是汽油?答:单纯从价格上看,天然气更便宜;单纯从百公里耗费量看,使用汽油更节省。

但是,这都不能确定应该使用汽油还是天然气。

按照生产要素投入的最优组合原理,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这里,需要计算1元钱的汽油还是1元钱的天然气行驶的里程长,也就是计算里程与价格的比值。

即汽油每升行驶公里数/每升汽油价格。

经过计算,汽油为3.804公里/元,天然气为4.139公里/元。

所以,司机应该选择使用天然气。

B 20 10 A 10 20 30 U E X 20 X 1四.(一)某企业集团的变革河北××集团是一家成立于1994年,以生产食品为主的民营企业。

该集团在成立之初就采用股份制形式,通过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

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发展成为一个大型企业集团。

在随后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市场风险越来越大,集团的管理工作也日趋复杂。

原先的股东管理水平远远不能适应生产发展速度的要求。

为实现企业迅速腾飞,促进生产力发展,集团决策者冲破各种思想束缚,打破私人资本积累所属管理的限制,果断实行企业所有权与决策权、经营管理权、监督权相分离,用专门人才的科学化管理取代了业主的经验型管理。

集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聘任制,建立了科学的管理机制—企业管理委员会,形成了高效而完善的决策管理体制,从而为集团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制度基础。

实践证明,该集团的管理制度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使企业在改革中得到了健康快速的发展。

问题分析:该集团改革取得良好效果的制度基础是什么?结合该集团实际谈谈企业建立这种合理结构的重要性。

要点:1、该集团改革取得良好效果的制度基础是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后的企业较为显著的体现出现代企业的五个基本特征(略)2、建立这种结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化的必然要求(即管理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要求)。

(1)管理的自然属性要求三个方面(略)(2)管理的社会属性要求两个方面(略)(3)如果不满足管理的这两方面的要求,必然违背管理的一般规律而导致管理的落后、管理活动的僵化,导致企业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甚至失败。

五、案例分析(参考要点)案例二:巴恩斯医院10月的某一天,产科护士长黛安娜给巴恩斯医院的院长戴维斯博士打来电话,要求立即做出一项新的人事安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