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悲剧审美 体验崇高——《窦娥冤》教学简案

悲剧审美 体验崇高——《窦娥冤》教学简案

悲剧审美体验崇高
——《窦娥冤》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体特点。

2.把握窦娥形象。

3.把握作品主题及进步意义。

4.分
析悲剧的内容构造。

5.学习悲剧审美的一般知识,体验崇高感。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任务布置】
1.结合课下注释与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通读课文,疏通文意。

2.借助个人资料、网络资源,了解、学习相关中国古代戏曲的知识,重
点学习关于元曲的知识,了解元杂剧的体式特点,熟悉相关概念,了解关汉卿生平与创作情况。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文体特点。

2.把握窦娥的典型形象。

3.把握作品的主题
及进步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他因为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而被后世永远铭记和怀念,1958年,他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他个性极强,自称“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他多才多艺,尤其擅长戏剧创作,一生创作了60余种杂剧和若干其他作品,是当时戏曲界的领袖人物;他是“元曲四大家”之首,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

他就是关汉卿。

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感天动地,面世以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悲剧作品的巅峰之作,也是关汉卿的代表作。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窦娥冤》的节选,领略一下她那穿越千古的历史风采。

教学内容二:检查预习任务完成情况。

教学内容三:选读课文,将相关窦娥身世的隐性信息及显性信息梳理出来,重点梳理出主人公不幸的身世与悲惨的遭遇。

思路提示:重点选读楔子部分及第一折,梳理出:窦娥身世凄凉,人生坎坷,自幼母亡父去,被典押于蔡婆,做了童养媳,成家未久,夫亡守寡,与婆婆相依为命。

写尽了窦娥的孤苦伶仃的不幸身世,旧愁新恨难以排解的情怀。

正是这种卑贱的社会地位,使她横遭凌暴,无辜殒命。

教学内容四:结合剧情,梳理窦娥的言行心理活动,整理归纳其性格特征;
突出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反抗精神。

思路提示:从节选部分的课文看,窦娥首先是一个传统的、正直的、善良的女性。

当蔡婆婆迫于张驴儿父子淫威欲招其父子入门时,引发窦娥与张驴儿的正面冲突,窦娥坚持不从,说明窦娥在大是大非的理解上头脑是清醒的,立场是坚定的。

她从世俗礼法伦常出发,认为这桩婚姻没根没由,缺乏合理的依据。

第一折中【一半儿】【后庭花】【青哥儿】三支曲子通过窦娥对婆婆的指责,突出她正直、倔强的性格。

窦娥并非为了顺从婆婆而出卖原则之人,她是有主见的,有立场的,有自己成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第一折【寄生草】一曲中以三句“愁则愁”起调的排比句表现了窦娥对婆婆的深切关心。

文中个别地方甚至有窦娥对婆婆的讽刺,如第二折【贺新郎】一曲,但透过这些情真意切的话语,读者看到的恰恰是义重情深的窦娥。

反抗精神是窦娥形象的最大亮点,光耀千古。

描写窦娥反抗精神的第三折所以成为全剧高潮,悲愤激越,成为千古绝唱。

【端正好】【滚绣球】二支曲子完成了窦娥形象的飞跃。

作品赋予窦娥决不妥协的性格,“着重描画她那股惊天地,泣鬼神的如虹怨气,使这个默默无闻的童养媳,化作一颗光芒四射的慧星,划破那笼罩苍穹的黑夜,给人们带来一线光明,给作品现实主义的躯干洒上一层瑰丽的浪漫色彩”。

同时,作品通过【倘秀才】【叨叨令】写出了临刑前的窦娥还牵挂婆婆,自身死难临头却一心想减轻他人苦痛,突显了悲剧主人公人性的善良,精神的崇高与心地的高洁。

教学内容五: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原因。

造成窦娥悲剧的直接原因有二,一是恶霸横行无忌,一是官吏贪暴枉法。

元王朝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压迫最残酷、吏治最黑暗的时期。

统治者给属于统治民族的游民提供了巨大的政治保护伞,使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之徒在光天
化日之下敲诈勒索,为所欲为。

张驴儿父子正是这种社会统治制度的受益者,他们对蔡婆婆、窦娥的侵扰凌逼,污辱陷害是造成窦娥悲剧的直接原因之一。

但是造成窦娥悲剧的主要原因却是官吏的贪暴枉法。

窦娥进了公堂,便受到了官吏不分青红皂白的严刑逼供。

贪暴、糊涂的官吏,听信无赖流氓的诬告,只凭屈打成招的口供定案,一审结案,没有复勘复验,即杀死窦娥。

教学内容六:把握作品的主题及进步意义。

思路提示:作品通过描写窦娥的人生遭遇和悲惨命运形象揭示了元代深刻的社会矛盾和激烈的社会冲突,说明了当时法律制度的野蛮性、不合理性。

女主人公的悲惨遭遇,就是对当时吏治黑暗、冤狱遍地这种社会现实的艺术概括。

造成窦娥人生悲剧的各种原因归根到底是社会原因,剧作通过塑造窦娥的形象强调了官府的反动本质。

教学内容七:通过度析本剧的戏剧冲突学习悲剧内容构造方法及特点。

思路提示:全剧有三个层面的对比。

真与假的对比。

窦娥相信官府,认为官府能够给自己一个公道,所以选择了走法律程序来解决与张驴儿的冲突。

这是窦娥的“真”,一方面包括她拥有真理,一方面包括她天真、心地单纯。

张驴儿游走江湖,属无赖流氓,却深谙官府之道,靠一套拙劣的假言谎语,竟然轻松赢了官司。

如此之假居然横行公堂,一真一假的对比令人深思。

善与恶的对比。

窦娥受审时被打得昏死三次,却坚决不承认所谓的罪过。

但在桃杌太守喝令打蔡婆婆时,窦娥心疼婆婆受苦,更担心婆婆严刑之下屈招有罪,便赶忙阻止衙役,自己情愿招了。

在被押赴刑场的路上,窦娥向刽子手求告绕过婆婆家门口,以免让婆婆看见自己伤心。

这些都是写窦娥的善。

窦娥临死前与婆婆诀别,反复向婆婆交代自己的后事,所提要求之低显示她素来在婆婆面前温顺善良。

而楚州太守桃杌身为一方父母官,握有生杀大权,却草菅人命,断案如同儿戏,其嘴脸之丑恶通过其言行态度暴露无遗(例子略)。

至于张驴儿、赛卢医、刽子手等,无不恶念恶行,恶言恶语,群恶如墨。

美与丑的对比。

窦娥之美焕发出崇高的人性光采。

身处乱世的窦娥侍奉婆婆,守孝持家,安分守已,重情重义,以致代婆婆受死。

其心地之纯之美,感人至深。

而以桃杌太守为代表的大小官吏,贪暴横虐,欺压良善,无所不为;张驴儿刁蛮
狡诈,好色贪鄙,心地险恶;赛卢医油滑世故,设计害人,助恶为患。

可谓群丑齐臭。

教学内容八:通过戏剧冲突的学习,结合窦娥形象的塑造,使用悲剧审美的一般知识,感受悲剧之美,在对悲剧的审美体验中唤醒和激发学生心中的崇高感。

思路提示:赛卢医与蔡婆婆的冲突仅仅主要冲突的导火索,是全剧冲突的序幕,其主要作用是铺垫,引出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

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是全剧冲突的展开部,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张驴儿父子强逼蔡婆婆及窦娥成亲,窦娥坚决不从,与张驴儿发生激烈的言语和肢体冲突;第二层次是张驴儿设计谋杀蔡婆婆,却不料弄巧成拙,反误杀自己的父亲,随即反诬窦娥毒杀张父,借此逼勒窦娥顺从,窦娥决不随顺,张驴儿一不做二不休,以见官威胁窦娥,窦娥仍不服,情愿见官;第三层次是张驴儿强拖窦娥见官,诬告窦娥杀人,自己扮演成受害者,在昏官审案时从旁撺掇毒打窦娥,窦娥被枉判斩刑。

窦娥与“无名氏”的冲突是全剧冲突的高潮部,是全剧的精华。

这个冲突是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的关键,窦娥的反抗精神在此冲突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窦娥在法场上临刑前突然迸发出生命的激情,冤愤一泄而出。

“无名氏”看上去没有具体的对象,作者却巧妙地用“天”“地”代指了它,而“天”“地”的背后还有“鬼”“神”,这就把抽象的冲突对象具体化了。

在这个冲突中,窦娥饱含满腔愤怒,毫不畏惧,指天斥地,这实际上是对堂皇的天理、公道、王法、官府的责骂,更是对封建秩序的责骂。

掌握不了自己命运的窦娥最后发下三桩誓愿,即血溅白练,六月飞霜和亢旱三年(楚州大旱三年的情节课文所节选部分未涉及),以使天地彰显自己的冤情。

这个设计成为了冲突的高潮部分最具奇异色彩和思想张力的浪漫情节,显示出关汉卿高超的创作智慧。

结合上一课对窦娥形象的分析,引导学生感受窦娥这个悲剧形象带给我们的崇高感、悲壮感。

作业:背诵“滚绣球”一段和课后第二题和第四题。

【教学后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