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中国经济新常态问题
材料1
习近平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
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战术上要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
风险,早作谋划,未雨绸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
摘自新华网
材料2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上半年经济总量增长7.4%,实属不易。经过30多年高
速发展,中国经济已是一个巨人,总量基数很大,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代表的增量不可小看。
按今年的经济增速目标计算,全年经济增量就约达5万多亿元,约相当于1994年全年的经
济总量。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按这个
目标算每年7.5%左右的速度就够了。
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成就巨大,难能可贵。还能不能继续保持那样的高速度?应
该说,是做不到、受不了、没必要。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下降,制约着速度高不上去了。资源
环境压力加大,也难以承受过高的速度。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3
新常态下,增长速度虽然放缓,但发展质量却上了一个台阶。随着资本、土地等要素供
给下降,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要素投入和能耗污染较少的服务业脱颖而出,产业结构将不断
优化;随着要素价格上涨、储蓄率下降,出口和投资增速放缓,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需
求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城镇化提速、产业转移,城乡区域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劳动力供
给减少,人力资源稀缺性凸显,收入分配结构也将不断优化。
摘自人民日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谈谈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新常态”的含义?
(2)根据材料1、2、3谈谈如何在“新常态”下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答案】
(1)“新常态”是一个重大战略判断。“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从高速转为中高速增
长,速度虽放缓,但发展质量却上了一个台阶。它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标志
着中国经济进入了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由此带来的影响总体上是正面、积极的。只要科学
看待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中国经济发展必将频现新亮点。
(2)第一,新常态下,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更为迫切,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其主攻方向是调整经济结构,要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
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
第二,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从过去的传统粗放转为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这就要求
我们在宏观调控上将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调控创新”,正成为中国经济
巨轮的新舵盘。
第三,新常态下,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同步发
展的重要思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信息化和
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
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工业化和城镇化良
性互动,前者以后者为载体,工业化过程就是城镇化过程,互动才能实现良性发展:城镇化
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城镇化发展的显著标志是城镇人口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而这是以
农业现代化发展为基础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现代化是一个
整体,“四化”同步发展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第四,新常态下,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
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创新驱
动发展战略:一是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是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企业
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三是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积极研究制定深化科技体制
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有关政策措施;四是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在开放合作中
提高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和科技实力。
第五,新常态下,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动城
乡发展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客观要求,是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必然趋势;
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让广大农民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要加快
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新形势,推进城乡要素平等
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