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有了身教的基础,再加上有理的说教,学生才会服从教师的教育,才会更加尊重你,通过阅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确让我受益匪浅。
《第56号教室的奇迹》向我们介绍了一位美国传奇的小学教师——雷夫•艾斯奎斯。
他20多年如一日,一直坚守在第56号教室。
他是个在教育中能准确找到目标,从不偏离跑道的人。
他对教育和学生有信徒般的坚持、父亲般的亲切,还有哲人的敏锐、专家的自信、战士的勇敢——他拥有智慧,拥有力量,所以他创造出奇迹。
他不仅是位好老师,也是位好家长。
他用他的文字处处提示人们,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可分割性。
是的!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对于自己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家长要做到心中有数,最好的办法就是与老师经常沟通,然后对症下药,这样才能达到目的。
对于老师提出的要求,家长要大力支持,如学校的活动,应积极鼓励孩子参与,若需家长参与的活动绝对不要推迟,这样既给孩子做榜样,也支持了老师的工作,同时让自己的孩子也拥有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通过阅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我深感到“为人师表”的重任,传道授业解惑,作为人师的职责不必赘述,在学生人生的十字路口,领航者对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而今,教师职责得到了深化,引导学生,告诉学生前面有一片绚丽的景色,你去努力吧,学生就朝着这个定位方向去了,继而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一个人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他的心中一定要有座山,这就是目标。
这座山使你总往高处爬,使你总有个奋斗的方向,使你任何一刻抬起头都能看见自己的希望。
而我们要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那就是:科学家的思维,外交家的智慧,军事家的勇敢,政治家的胆魄。
第56号教室里的每个孩子都展示了他们的勇气、毅力和热情,而这些正是他们的许多同辈所缺少的。
这些孩子勇敢地探索着那些很少有人走过的路,世道险恶时他们与人友善,别人放弃时他们令人难以置信地继续努力。
这些孩子们不找借口,他们抓住机会,让遇到他们的所有人都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这不正是我们所有教师的期望吗?一个老师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雷夫•艾斯奎斯让我懂得英才是可以造就,只要方法得当,只要充分挖掘出个人的潜能,每个学生都可能成为英才。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希望像雷夫•艾斯奎斯那样,用智慧和爱去经营这份高尚、灿烂而又不乏诗意的教育事业!读《第56号教室的故事》有感为何孩子们在教室里没有操场那么活跃,操场上总是热闹非凡,课堂上却总是死气沉沉?雷夫老师告诉我们,现在的很多教室都存在下列不良现象。
一、教室里伤害现象大量存在雷夫老师说,“这年头,大多数的教室都被一种东西控制着,那就是‘害怕’!”的确,教室里老师害怕:怕丢脸,怕不受爱戴,怕说话没人听,怕场面失控……然而学生更害怕:怕挨骂,怕被羞辱,怕在同学面前出丑,怕成绩不好,怕面对老师的盛怒……是啊,如今教室的管理很成问题,伤害现象无处不在。
首先是部分老师时刻无情地伤害学生,比如,打骂等体罚学生,大声吼叫学生,生气不上课,对学生熟视无睹,不闻不问,不批改学生的作业或让学生重复抄写作业。
凡此种种,对学生造成的伤害是无法预计的,也许体罚学生的伤害能够看见,但是精神伤害存在于无形之中,其危害更大。
其次,学生之间互相伤害,比如,相互打架和谩骂,瞧不起成绩差的学生和家庭困难的学生,相互之间的歧视和孤立。
如此等等的现象,没有哪一间教室不存在,都会让学生感到害怕,受到伤害。
二、教室中贿赂行为比比皆是“如果你今天背来了课文,我就奖你一个练习本。
”语文老师经常这样说;“这次乒乓球比赛,我们班能够获得冠军,我就组织大家去野炊。
”班主任经常这样说;“如果这次考试,你考到了班级前三名,我就给你买玩具。
”家长们也经常这样说。
这种以奖励作为“诱饵”来让学生完成老师和家长的任务,达到要求的现象,在如今的教室,谁也否认不了它的大量存在。
所以,孩子背书不是真正掌握文章的优美词句、体会感情、练习语感,而是为了得到“一个练习本、一次参加活动的机会”。
孩子完成作业,不是为了掌握所学的知识,而是为了得到老师和家长的物质奖励。
雷夫老师告诉我们这就是“教室贿赂行为”!其实,我们当老师的都知道这种做法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然而这对于学生终生的发展毫无益处,因为这种做法否认了“我们要让学生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要给予奖赏”的教育思想,这是教育功利化的集中变现。
三、教室里讨好之声不绝入耳希望得到他人的赏识,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少的心理需求。
可是这种心理需求,在教室里往往成为了一种“讨好”!一个孩子在一边卖力地读书,一边用眼瞅着老师。
这时老师如果点头微笑,孩子就会读得更卖力;如果老师不予理睬,孩子读书的声音马上就会小下来。
这个孩子读书的目的,不是发自自己内心的需求,而是为了得到老师奖赏,他大声的读就是为了取悦老师、讨好老师。
其实,在教室里,很多时候也存在着老师“讨好”学生的现象:这次考试大家考得好,我就带你们去春游!老师为了让学生考好成绩,就用“春游”做诱饵,来“讨好”学生。
雷夫老师并没有否认教室了里这种“讨好”的作用,无论是谁,在这种“讨好”中都付出了努力!但是,教育不是为了相互讨好,而是要学生内化为自己真实的行为。
真是不读不知道,读后吓一跳。
第56号教室所列举的不良现象,很少有老师否认得了。
要想教室成为学生温暖的家园,我们老师就应该向雷夫老师一样,要懂得决定教室的尺度就是我们教师自己,要用自己的面貌来改变教室的内容,要用自己的气度来提升教室的容量。
我们教室要摈弃害怕,建立信任,老师要“做孩子们可靠的肩膀”;我们的教师要抛弃“贿赂”,就要让学生明白“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要给予奖赏”;我们还要学习雷夫老师敢于讲真话的精神,现在我们很多老师也被社会上很多现象同化了,不敢讲真话了。
雷夫老师直言不讳地说:教书是件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也没有“倒吃甘蔗两头甜”的感觉;当你静下心来回想过去种种,会发现不如意的事情总是比较多;当一个老师,真的很痛苦;成功没有捷径……这一句句真话,震人发聩,让人听来内心的浮躁顿时变得平静了:教育是真实的,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让教室成为孩子们温暖的家,教育才会变得真实!“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做老师,应该向雷夫老师一样,时刻不能忘记爱学生是我们的“上帝”,始终是我们服务的对象,我们要时刻牢记“第56号教室的奇迹”,努力改变自己,用心经营好自己的教室,用真爱对待“上帝”,一定能创造属于我们教室的奇迹!读《第56号教室的故事》有感带着完成任务的心态,我翻开了《第56号教室的故事》,却意外地经历了一场心灵之旅。
第56号教室的孩子大多贫困,来自移民家庭,英语也不是他们的母语,这些似乎注定平凡的学生却在一个充满爱心与智慧的老师的培养下,全国测试成绩高居全美TOP5%,他们长大后纷纷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大学并取得不凡成就。
这一切奇迹的谛造者就是——雷夫•艾斯奎斯老师。
这位心灵导师,教给学生一生受用的技巧,以及人格、信念的培养。
最让我感动的是,雷夫老师不仅仅是早到,他还用大量的时间和学生相处,就连寒暑假也几乎天天陪着他们学习。
他们周六要上课,有时周一至周五放学后也在教室留到晚餐时间。
但这一切都是学生自愿的,绝不强迫,并且也有一些外班的学生参加进来。
雷夫利用这些时间,培养学生阅读、写作、数学技巧、做实验、美术、演唱会、拍卖会、线绳艺术以及利用一年的时间来排练莎士比亚的名著,并把它搬上舞台,班里有学生家长及已毕业学生捐赠的全美最好的音响设备,他带领学生利用假期来旅游来学习地理与历史知识。
从雷夫老师的这些故事、经历中,我看到了一位心灵导师的热情付出,也给了我很多的思考。
孩子们在你的课堂上能学到什么?这是看完这本书后让我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虽然我也很努力地备课,想尽一切的办法让我的孩子们学到更多的知识,考出理想的分数,扪心自问,我已经付出了很多,孩子们的成绩也有了很大地进步,可看完这本书后我才知道那只是凤毛麟角,其实自己给他们实在太少,给他们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的知识,只要成绩优异了,我从不去考虑他们还得到了什么?也许这和我们的应试教育有关系,大家都只看成绩,导致我们这些在教育第一线的老师们,也只学会了用学生的成绩去衡量他们,而其它一些存在在他们身上更可贵的东西我们都忽略了,就拿我们班来说吧,周毅杰虽然成绩不是很好,可是他有一颗上进的心,还十分愿意帮助班级做好事,但是每次看到他的作业没有完成就去做其它的事情,我总是会不顾三七二十一,先批评他,给他带上一个不认真学习的帽子,从来不考虑他到底需要怎样的教育,这对孩子来说是多大的伤害,都说教书育人,教书的最终目的是育人,对于这一点,我又做到了多少呢?我是一个年轻的教师,像雷夫老师一样我也有打破陈规旧习的心,只是有时候迫于成绩的关系,不敢大胆地放手。
读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我明白了,生活是我自己的,不必受太多规条的影响,要勇于创新,寻找真正对孩子们有帮助的道路,即使过程当中会伤痕累累,也要坚持走自己的路;不必以取悦他人为目的地生活,因为那不是自己的人生,那样的人生只有悲哀,没有快乐!雷夫是一个平凡的教师,他能成功,离不开他的坚持、智慧,更离不开他对孩子的那份爱。
做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也应该向雷夫学习,不断积累经验,用自己的爱心和信心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第56号教室的故事》读后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的补充营养,不断的向同行、前辈、专家们学习。
《第56号教室的故事》这本书正是我们要阅读的书籍,正是我们要学习的榜样。
打开《第56号教室的故事》就久久不愿放下,它给作为教师的我很多启发。
雷夫老师用一年的时间创造了改变学生一生的奇迹。
书中处处传递给我们雷夫作为老师的信念:"要达到真正的卓越是要做出牺牲的,需要从错误中汲取教训的同时付出巨大的努力。
艾斯奎斯给人的感受,首先不是教学的技巧,而是一种职业的激情,这是教育最需要的一种精神。
艾斯奎斯从教20多年,获得众多国内外大奖,其中包括美国“总统国家艺术奖”、1992年“全美最佳教师奖”、1997年美国著名亲子杂志《父母》杂志年度“成长奖”、美国媒体天后欧普拉的“善待生命奖”、并获英国女王颁发的不列颠帝国勋章等。
他把奖金捐给了所在学校和学生,并成立了“霍巴特莎士比亚”慈善基金。
在第56号教室里,雷夫老师独创的阅读、数学等基础课程深受孩子们喜欢,他们如着迷般每天提前2小时到校,放学后数小时内仍不愿离去。
艾斯奎斯给全班学生定的座右铭是“好好表现,勤奋学习”,教室正面的墙上挂有“成功无捷径”标语。
艾斯奎斯说,我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就首先需要做什么样的人。
我希望他们成为一个友善、勤奋的人,因此,我必须是他们见到过的最友善、最勤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