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李鸿章的功与过(修改完善后)

浅析李鸿章的功与过(修改完善后)

鲁西南某校思想政治教育期末作业
浅析李鸿章的功与过
内容摘要:晚清重臣李鸿章是对近代历史的思想政治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的人物。

世人对李鸿章的功过是非认识的并不全面,他们只是停留在功或者过这两者之中的其中一个方面,并没有对李鸿章的一生做出中肯的正确评价。

笔者将就其一生所经历的大事件简要分析一下李鸿章的功与过,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不平等条约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李鸿章的主要功劳
1李鸿章创立了淮军。

作为淮军的最高统帅,李鸿章对其严格治理,加大训练强度,整顿军中纪律。

他要求自己的军队不能依靠洋人,一定要“自强”,而最初的自强之道,就是所谓“讲求洋器”。

在任命统领时,看中能力,不论出身与文化。

他鄙弃那些空有一肚子才学而不知世事之人(可见他“务实”的治世思想在这里已经有所体现)。

在征集军饷的时候,采用关税和厘金分开使用的办法,主张厘金的用途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从商人手中多收钱,而不是剥削农民。

这支军队在保卫上海,转战苏南,牵制太平军东线兵力,为扑灭太平天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之后在转战黄河、运河之间,取得了“剿捻”的胜利,完成了曾国藩难以完成的任务。

2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咸丰初年,他在原籍办团练,抵抗太平军,并去江西、湖南投靠了曾国藩,又奉其命回乡招兵买马,编练成7000名淮军,由部将刘铭传、周盛波、张树声、吴长庆等分带,沿江而下,到上海镇压太平军。

虽然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有助纣为虐之嫌,但不可否认的是长期的内战并不利于一个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无数的史实证明只有先保证国内局势的相对平稳才有机会实行改革使国家休养生息并逐渐走向富强。

而李鸿章正是这么一个结束战争的人之一。

是他使清朝那本已摇摇欲坠的政权又延续了近百年。

3倡导洋务运动
在经济现代化方面,李鸿章倡导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当大清王朝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大门的时候,面临着内忧外患。

一些封建士大夫视而不见,或者认为外国器械是奇技淫巧,把洋枪洋炮当作妖法,对他们而言,只有莫名的恐惧;或认为外国利器神妙莫测,无法学习;认为学习西方就是以夷变夏。

李鸿章当时中国极少数能够正确对待西方技术的人之一,他在顽固派的阻挠和谩骂之下,极力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大型兵工厂,第一座炼钢炉,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煤矿,第一个纺织厂,第一支近代海军,第一艘轮船,第一个到西方的留学生等等,洋务派创造了中国近代的许许多多的第一,无疑为中国的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李鸿章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事企业:上海洋枪三局。

不仅于此,由于李鸿章的主持与参与,洋务派还兴建了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

他重视西方科学,派出中国第一批留学生赴美学习现代科技知识。

这批留学生曾经考入耶鲁等名校,詹天佑就是这批留学生的代表。

此外,中国的电报业也是由这批学生开拓的。

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

他是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至关重要影响的洋务运动的中坚。

1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
这无疑是李鸿章一生所犯下的最重要的错误从19世纪70年代起到他临死前,清政府同外国侵略者签订的一系列丧权卖国条约,大多是他直接参与或亲手签订的。

李鸿章主张讲和,“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签订了《中法新约》。

由于他“保船制敌”的方针,中日甲午战争战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签订《马关条约》。

还有《中俄密约》、《辛丑条约》等众多条约签订,是李鸿章被称为卖国贼的重要原因。

我们认为,说李鸿章“卖国”并不是因为代笔签订了众多不平等条,而是他的懦弱的思想构成了错误的形势判断,以至于他受到爱国士的痛骂。

再来说“外须和戎,内需变法”这一思想,在中外交涉中,他主张议和,试图争取到一个和平的建设环境,但“树欲静而风不止”,东西方列强的侵略本性决定了他们不会坐视中国的发展,反而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断挑起战争。

李鸿章要在这样的背景下谋求和平,其艰难窘况可想而知。

比如检讨甲午战前李鸿章在朝鲜问题上的态度和举措,确实有诸多失策之处。

最初,他想与朝鲜维持宗藩关系,却又无力保护藩属国,结果连自己也卷入进去。

战争迫在眉睫,李鸿章仍然是“和”字当头,不是全力备战,而是立足于列强调停,“以夷制夷”的结果只是麻痹了自己,最终为夷所制。

在战争中,李鸿章总是以兵力不齐为由,株守以待,错失先机。

在海上,更坚持“以保船制敌为要”,消极防御的结果只能是惨败。

再如李鸿章签订《中俄密约》被评价为“老来失计亲豺虎”,后患无穷。

俄方打着中俄共同御敌的旗号,实际上极大便利了俄国对中国东北的侵略。

这次外交的失败,也是李鸿章一贯坚持的“以夷制夷”外交态度的失败。

2. 指挥失误致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公元1894年(光绪二十年),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廷协助镇压,日本便乘机出兵侵占朝鲜。

7月下旬,日本军舰公然击沉了中国驶往朝鲜的运兵船“高升”号,清政府被迫在8月1日向日本宣战,日本也在同一天向中国宣战,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了。

9月17日,北洋舰队在黄海海面遭遇日本联合舰队,双方展开了一场激战。

北洋海军参战的大大小小十三艘军舰当中,有两艘逃走,其中一艘还撞沉了自己的一艘舰,有三艘被日军击沉。

其余7艘,包括旗舰“定远”号在内,都遭到不同程度的创伤。

“致远”号管带(舰长)邓世昌、“经远”号管带林永升壮烈殉国。

这一战,可真的使李鸿章吓破了胆。

1894年9月,北洋舰队退回旅顺港修理。

一个月以后,李鸿章等舰队修理完毕,就命令它开到威海卫躲起来,不许出海。

旅顺遭日本军队进攻时,丁汝昌曾经请求李鸿章,让他带领舰队去援助,不料被李鸿章大骂一顿。

李鸿章说:“你只要在威海卫好好地守住你的几条船,别的事不用你管!”就这样,北洋舰队只好躲进威海卫军港内,轻易地丢了制海权。

局面坏到这种地步,丁汝昌悲愤万分,但又无可奈何。

他不愿意活着落入敌手而玷污了自己的名声,更不愿意向日军举手投降,在遥向京城跪拜之后,便服毒自尽。

17日,日本舰队由威海卫西口耀武扬威地进港,太阳旗随之飘扬在刘公岛上。

牛昶炳像条哈巴狗,在伊东佑亨面前乞怜摇尾,率残存的十艘北洋海军舰只和五千多名中国陆海军官兵投降。

至此,李鸿章耗费巨资、惨淡经营的威海卫基地陷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历史不是某个人所能左右的,对于他的功绩我门铭记在心,对于他的失败我们引以为戒。

才算公正。

我们应该站在一个公正的角度看待李鸿章这个历史人物,而我认为李鸿章的过大于过我们应像评价毛泽东一样把李鸿章的功过分开,既有功绩也有过失人不可能只有功绩而没过失所以评价具有两面性。

1、《伟大的中国革命》,[美]费正清著,刘尊棋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
2《李鸿章传》梁启超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
3《走出晚清》李扬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晚清七十年》,[美]唐德刚著,岳麓书社,1999年;
5《李鸿章评传》谢世诚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