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评价李鸿章

评价李鸿章

浅析李鸿章
61115112 曹贺
我拿到的题目是选择一个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进行评价,我选择的人物是李鸿章。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在中国的大地上出现了许多带有近代化气息的民用工业,而这些企业的出现,大多与李鸿章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为当时同僚中的进步人士,李鸿章率先意识到要发展军事,壮大国家,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完整近代工业体系。

在李鸿章的主持下,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中兴煤矿公司;上海织布局等民用工业接连成立。

与洋商争利”是民用工业所起的重要作用之一,也是李鸿章办近代企业的目的之一,即将自己企业的营销活动推向被西方商人垄断的中国市场,与之展开竞争以分洋商之利,这无疑是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思想。

在之后“求富”的过程中,李鸿章始终朝着这个目标而努力,并在事实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如与外国轮船公司长期“跌价相争”,打破了外轮独占中国航运的局面;支持创设赴英贸易的轮船公司与外国展开“商战”:积极倡导“用洋法开采煤铁”,可见,李鸿章的这一系列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国经济侵略势力的扩张,客观上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并且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有益的促进作用。

李鸿章等创办的近代民用工业还使中国封建社会内部,产生和发展出新的阶级——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无疑是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标志,为以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奠定了基础。

这虽然不是李鸿章等人的主观意图,但却客观地成为洋务经运动所带来的重大成果之一。

李鸿章的努力和贡献贯穿近代海军创建的全过程,正是他开拓性的工作,加快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脚步。

但指挥全面战争的李鸿章,时常“坐失战机,使北洋舰队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并导致了北洋舰队的战败和覆灭。

在这一点上李鸿章是应负重大罪责的。

客观来看,北洋水师比清朝陆军,甚至比李鸿章的淮军要好得多。

”在面临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之时,“北洋舰队奋起抵抗———尽管是被动的并最后导致全面覆灭———但仍给日本海军以一定打击,广大爱国将领和水兵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称颂的。

李鸿章在战争初期的表现也有应该肯定之处”。

诸如雇用外轮向牙山运兵,派舰护航,截击日舰等。

北洋舰队覆灭,除李鸿章用人不当,缺乏抗敌决心,指挥失误外,清政府的政治体制落后,朝廷“昏庸腐化、主和妥协是造成北洋海军覆灭以及甲午战争失败根本原因”。

诸如未添置新舰,缺少速射炮,援军迟滞不前,以致北洋海军同日本全部海军作战等。

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开展,李鸿章逐渐认识到,现行的政治体制严重阻碍了其“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以应付“数千年未有之强敌”。

从70年代末期开始,李鸿章逐步看清了清王朝所面临的巨大危机,从而提出“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思想。

李鸿章认识到,传统的科举制度排斥科学技术教育,是中国人才缺乏和科技落后的原因之一。

他不仅在国内推行科举改革,兴建新式学堂,而且派人出国留学,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深入传播,培养了一些像詹天佑等杰出的科技人才,并开创了中国近代选派留学生的先河,致使以后留学生人数不断增加。

在外交方面,李鸿章身负重任,敢当其责,大胆处理许多外交难题,被称为“大手段之外交家”“中国外史第一人”、“专业外交家”。

但他在近代外交活动中,受列强的恫吓和战争讹诈下,常示之以弱,妥协多于抗争,处理原则是:坚持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在利用中控制洋人,在控制下利用洋人。

这对于推动晚清的外交近代化,对于尽可能消弭战争的灾害,维持中外相安的局面,保证自强运动的逐渐开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起过一定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辱国丧权的投降外交主张、甲午战争中李鸿章的卖国罪行、李鸿章晚年的卖国罪行,使人民认出他的反动卖国面孔,引起广大人民的反对。

梁启超曾指出:李鸿章没有生于欧洲而生于中国,没有生于当今而生于几十年之前,无论前人或同时代的人,没有一个造时势的英雄可以引导他、襄助他,这是同一时代环境下人物的局限性使然”“固不能为李鸿章一人咎也”,李鸿章是“有才气而无学识之人也,有阅历而无血性之人也”。

总的来说,我认为李鸿章的作为是值得肯定的。

作为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他对中国近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他的失败则多是客观原因所致。

他所从事的近代企业有近代化的意义,但作为大清臣子,地主阶级的代表他不得不极力恢复封建统治秩序,始终维护封建关系的“业绩”。

此外,他生活在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积贫积弱的时代,作为一个弱国外交家,不可能
使他在西方列强的强权政策面前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毛国涛.胡晖.MAO Guo-tao.HU Hui 李鸿章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重评李鸿章和洋务运动[期刊论文]-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8(1)
邱丹丹李鸿章的经济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体现[期刊论文]-华章2011(19)
关捷关伟不同时期史学界对李鸿章的评价东北史论(2013) 0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