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李鸿章

浅谈李鸿章

浅谈李鸿章
一生荣华出曾门,三朝辅政至中堂。

少时有志匡华夏,老来失策亲虎狼。

马关喋血卖国契,糊裱难堵漏风墙。

辛丑叠恨终呕命,至死屈身背骂名。

李鸿章(1823-1901)字子黼,号少荃,安徽合肥人。

对于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李中堂,不同人对他有着不同的评价。

有人认为由于时任内阁总理大臣的他跟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称他为卖国贼。

也有人由于在近代兴办洋务运动而说他是近代一名了不起的功臣。

不过以上两种观点未免有断章取义之嫌,还是让我们回顾李中堂的一生,整理一下他的功与过。

客观的评价一下这位饱受争议的人物。

李鸿章因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被骂为卖国贼,但事实上如果没有李,中国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时就会被瓜分。

李鸿章在当时的中国,只能说是他的悲剧,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就当时来说,他能撑下来实属不易。

先说中日之战,洋务舰队根本没有实力一战,所以李主和,而皇帝和慈禧主战,一战而败顿时国势颓废。

在日签订条约时遇刺,日减一亿两白银,李鸿章说如果一颗子弹一亿两,那不如多给我几枪好了。

伊藤博文笑而不答。

他说他与寡妇幼儿共事,其中无奈可见一般。

八国攻陷北京,他展示极高外交手段,纵横捭阖,把慈禧的宣战说成协助镇压义和团,应该给军晌但割地免谈,迎合英美的门户开放政策,保住国家统一,其功不可抹杀。

死的时候俄国大使还在床前逼其签密约,他死也没签。

伊藤博文对他的评价,与其在欧洲旅游时受到的拥戴都证明,李鸿章其实是清末最重要的一个人物,他的决策受到国内外各种压力才最终导致现在的结果,但就在其位而言,他已经做到极致,不是一个卖国贼的标签所能掩盖的。

近代,很多的不平等条约都是李鸿章去签订的,这样,他就难逃卖国罪!或许,在中国就是这样,人们记得的是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李鸿章,忘记了那个拒签不平等合约的顾维钧。

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之后,翁合同信誓旦旦要杀李鸿章,可笑的是,为什么翁合同自己不去签订合约。

我们可以看见,骂李鸿章卖国的,多半是文人墨客、这些所谓的迁客骚人。

所谓的万事逃不出一个“名”字,呵呵,可笑可叹、可憎可恨!有时候,我设身处地地把自己的位置和李鸿章调换一下,站在李鸿章的角度去想事情办事情,我发现自己无能为力。

不在其位者,不知其难。

两千多年前,老子那一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依然是振聋发聩。

由此可见,骂李鸿章为卖国贼是一种群体暴政,理性被感性扭曲,全是一腔热血。

爱国主义是一切恶棍的最终避难所,一直都是这个道理。

中国历史上的背着汉奸、卖国贼罪名的人还少吗?很多人拿李鸿章和同时代的日本人伊藤博文比较,一个是大清的首辅大臣,一个是日本的首相,地位相当,时代相同,风云际会,砥柱中流。

同样是“经世之才”,一个身背骂名,抑郁而终,一个大功告成,奇勋盖世。

《走线共和》里面伊藤博文这样说道: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以成败而论,自是伊藤胜于李鸿章;然以个人而论,李鸿章优于伊藤博文也。

高才高论,洞若观火。

其高论,正在‘假如二人易地以处’这八个字,伊藤不才然何其幸哉,能驻足日本之地,此乃立宪之国,且举国人才辈出;李鸿章大才,然何其不幸,为政于中国之地,乃绝对专制之地,故而有才而化无才,举国之人才,一遇专制俱为奴才。

李中堂若读德此论,当含笑冥府,而竟以有才败于无才,岂非又死不冥目?变栋梁为朽木,岂非国之不幸;变忠臣为汉奸,岂非人之不幸。

但是,目前依然有很多人错误的认为李鸿章是十足的卖国贼,希望这些人能去多多了解这位大臣的事迹,做出客观公正正确的评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