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业成本法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
摘要:文章通过对作业成本法发展背景的追溯,以及对其基本原理的探究,分析了当今环境下作业成本会计应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价值增值作业应用研究
一、作业成本法的发展背景
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以产品作为成本分配的对象,把单位产品好用某种资源(如工时)占当期该类资源消耗总额的比例当成了对所有的间接费用进行分配的比例,这种做法是不合理的;成本分配的对象应该是作业,分配的依据应该是作业的耗用数量,即对每种作业都单独计算其分配率,从而把该作业的成本分配到每一种产品。
作业成本法起源于美国,是基于传统成本法的不足应运而生的,传统成本法的应用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历经改良与发展已存在了数百年,只是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近几十年里,由于技术的飞速进步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其内在的矛盾越发尖锐起来,并日益显示出被作业成本法取代的趋势。
作业成本理论的产生、发展是技术改变以及技术改变相关的竞争、组织规模和生产管理模式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由于技术发展的复杂性、变化的迅速性和不确定性,使得组织的交流、协调、规划、控制等职能需求增加,从而要求更准确的成本信息,这样就推动了作业成本法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电子技术革命的基础上产生了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企业,带来了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的巨大变革。
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企业,能够及时满足客户多样化,小批量的商品需求,快速地、高质量地生产出多品种、少批量的产品。
这一切都要求成本管理深入到作业层次,把企业的生产工序和环节视为对最终产品提供服务的作业,把企业看成是为最终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
根据各个具体的作业中心来进行产品成本核算将成为大势所趋。
二、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法是把企业消耗的资源按资源动因分配到作业以及把作业收集的作业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到成本对象的核算方法。
作业成本法的基础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
作业成本法的本质是:以“作业”作为分配间接费用的基础。
间接成本与产品是通过作业联系在一起的,我们需要找出引起间接成本发生变动的作业,并把这些作业作为分配间接成本的基础。
作业成本法计算要求首先根据作业对资源的消耗情况将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其次依据成本动因跟踪到产品成本,即资源—作业—产品。
作业成本会计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科学信息系统,它把成本计算从以“产品”为中心转移到以“作业”为中心,并以资源流动为线索,以资源耗用的因果关系为成本分配依据,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动态跟踪反映和分析,大大拓展了成本核算范围,改进了成本分配方法,优化了业绩评价尺度,提供了较为准确的资源利用方面的成本信息,能更好的发挥其在决策、计划、控制中的作用,促使作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满足各方面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克服传统成本制度的诸多不足。
作业成本法中主要用到的几个概念中,与作业有关的有作业、作业链、价值链,与作业成本性质有关的有短期变动成本、长期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与成本
动因有关的有成本动因、成本库、成本对象、分配率。
作业:指企业在提供产品或者服务的过程中的工序或工作环节,作业的过程也是消耗人力、技术、元草料、方法和环境的过程。
作业链:现代企业实际上是一个为了最终满足顾客需要而建立的一系列前后有序的作业集合体,被称之为作业链。
固定成本:固定成本是不随人和作业量的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成本动因:即成本驱动因素,是对导致成本发生及增加的、具有相同性质的某一类中药的事项进行的度量,是对作业量化的表现。
成本库:由相同性质的成本归为一类而构成的。
成本对象:指企业需要计量成本的对象。
实际中可以把生产批作为成本对象,也可以把某一品种的产品作为成本对象。
分配率:是指某一成本库耗用的可归集的总成本,除以该成本库对应的总作业量。
三、作业成本会计的主要特征
作业成本会计改变了人们对成本内涵的认识。
作业成本会计改变了成本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资金总合的观点。
它指出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是为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
表现每完成一项作业就要消耗一定的资源,而作业的产出又形成一定的价值,转移给下一项作业,直到最终把产品提供给客户。
而最终转移给客户的产品的价值包含了企业内部的一系列作业。
此外,作业成本会计改变了人们对成本的经济内容的认识。
作业观念下的产品成本则是完全成本。
作业成本会计认为,作业中心中所有合理、有效的费用,都是对最终产出有益的支出,因而都应计入产品成本。
因此,不同于传统的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通过作业,将企业成本完全分摊到产品和客户上。
从而改变了传统成本下产品成本是指其制造成本,只包括直接成本和期间费用,产品成本是不完全成本的观点。
作业成本会计是一种先进的成本计算系统,它不是就成本论成本,而是把着眼点放在成本产生的原因和后果上,它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提供的是一种动态信息。
因为作业成本会计,是按具有代表性的成本动因进行成本分配,从而使产品成本中有技术经济依据,能直接归属于某种产品的成本比重大大增加,而按照人为标准分配于某种产品的成本比重大大缩减,从而提高了成本计算的准确性。
作业成本会计是在传统成本会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传统成本会计的一种超越。
因为,传统成本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如实反映不同产品生产耗费的全貌,所提供的成本信息往往使生产量大、技术上不很复杂的产品成本偏高,而生产量较小。
技术上比较复杂的产品成本偏低,形成不同产品之间成本的严重歪曲。
作业成本会计则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之所以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是因为作业成本会计能够打破间接费用的单一分配标准,是按成本产生的动因,采用多种分配标准,增强了费用分配的因果性,从而使产品成本计算更趋于合理性和准确性。
四、作业成本会计应用的现状
作业成本会计是一种集成本计算与成本管理相结合的一种全新的会计管理模式,它主要适用于基本实现生产自动化的高新技术企业。
在这类企业中,产品成本中的制造费用所占比重很大,采用作业成本法后可以更清楚地反映制造费用产生的原因,从而便于确定制造费用新的分配方法,便于找出不能产生价值增值
的成本消耗,借以降低产品成本。
作业成本法从以“产品”为中心,转移到以“作业”为中心上来,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创造了间接费用的分配方法,而是通过这种方法彻底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法的许多固有缺陷,使提供的成本信息更具有客观真实性。
正是由于作业成本法具有这样的优点,所以,在西方发达国家不仅制造业在应用作业成本会计,而且一些金融公司、财务公司、商品批发及零售公司、医院等也在应用。
在西方很多企业,在应用新的成本计算系统时也存在等等看的想法。
许多企业明知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扭曲了成本的真实数据,但由于缺乏人手或为了节约开支而没有采用新的成本计算方法。
目前,西方一些学者正在对那些实施作业成本会计的企业作跟踪研究,研究的目的是探索现代成本计算系统的有效性及在现代制造环境下对成本计算系统的要求。
作业成本法的发展状况主要来源于市场和生产的变化,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迅速发展,间接费用的比重大大提高,产品需求类型的变化速度日益加快,企业制造环境将逐步改善,电脑自动化控制的大、中型企业越来越多,企业需要对这些变化做出准确而迅速的反应。
我国企业不断在寻求新的成本管理方法,以期实现企业成本优势,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我国目前作业成本法运用的基本情况是:①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作业成本计算法和作业管理运用得很少,且基本集中
在制造业;
②作业管理的基本思想存在于一些总结性的管理经验中;
③作业管理及类似经验大多产生于局部性或专门性的管理当中,如产品、质量
管理、工艺设计等,而非全局性的、贯穿于各个方面的管理当中;
④我国企业作业管理类似经验产生的企业整体生产经营环境与真正意义上的作
业管理产生的环境不完全相同,有其独特性;
⑤在我国企业中,作业管理类似经验常常与目标成本管理并存,两者有可能因
在不同领域运用而形成“并存”局面,但也有可能因“兼容”而并存。
五、作业成本法存在的问题
①缺乏科学高效的成本计算和生产管理系统,随着社会主义体质的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
度的不断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已有很大进步。
但中小企业由于生产效率,资金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企业获利能力较低。
表现在成本管理观念比较陈旧,缺乏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大多数小企业还是采用手工做账,企业内部成本管理主体的确立失误。
②人员素质及应用不过关,应用作业成本法要对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作业进行确认,并按照
不同的作业对所发生的成本进行分配,同时还要按照作业成本法的要求对成本核算体系重新进行设置,这些都对财务等相关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同的会计人员由于能力和专业知识方面往往会有不通的判断,同时,作业成本法的核算过程比较繁杂,要应用计算机等应用硬件。
而由于很多条件的限制,我国的会计队伍还不能达到要求。
③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此种方法主要考虑费用与达到组织目的相关性为首要标准选择
会计系统。
因为作业成本法所能到来的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为此所付出高昂的成本代价是任何一个企业都不愿意承担。
参考文献:
[1]范德海,作业成本法应用对策探讨[J].时代经贸,2008,(2)。
[2]毕可祥,作业成本管理要素与实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8)。
[3]李庆恒,2001:《作业成本法在我国应用的探讨》,《财会月刊》,2006年第十二:8-13。
[4]龚光明刘建英,《管理会计学》,湖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