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4)《天朝田亩制度》意义: A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 改革方案,代表了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 愿望,反映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普遍要求。 B有更完备的内容和更触及封建社会矛盾核心的深 度,比历代农民起义所提出的口号的思想内涵更 为深刻。 C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
本章小结:革命发展是递进和继承的
近代社会矛盾的发展和尖锐,促使解决矛盾的社
会变革努力日益深入,直至以暴力革命的方式铲 除变革的强大阻碍。变革过程是递进的和继承的。 1、农民运动建立人间“天国”失败但对后来革命 意义重大 2、洋务运动“富国强兵”失败但它是近代进步的 一个重要阶梯 3、维新改良失败但为民主革命留下丰富遗产
(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天朝田亩制度》 (1)性质:颁布于1853年冬,是最能体现太平天 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纲领性文件。 (2)内容: A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 B规定了农副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都以农村政权 的基层组织“两”来实行管理,每25户为一两。 (3)追求目标: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 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的理想社会。
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维新派自身的弱点和局限主要有: 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2.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3.脱离人民群众。 戊戌维新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 演,显示了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政治朝气,表 达了这一新兴阶级的政治追求。以失败告终,不仅暴露 出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 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行不 通的。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进行和夭折
维新变法运动是在19世纪末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
步发展,而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的情况下兴起的。以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 派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发动了一场挽救 民族危机的维新变法运动。 一.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 (一)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 1.向皇帝上书。“公车上书”。 2.著书立说。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等。 3.介绍外国的变法。康有为将《日本明治维新变政考》 呈交皇帝。 4.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 等;梁启超上海主编《时务报》,天津《国闻报》等
(三)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的失败
,1856年9月,发生了天京事变,杨秀清、
韦昌辉被杀,石达开逃出天京。 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它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 造成了严重的危机。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一)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论述) 1.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 府的统治根基。 2.它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了不同 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3.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4.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5.在19世纪中叶,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 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 统治。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9世纪下半叶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三次早 期探索,即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和 戊戌维新。
本章重点:了解和掌握三次早期探索的时 代背景、性质、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和经验 教训。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 的农民政权。开始的标志是1851年的金田起义,结束的标志是 1864年的天京陷落,历时14年,扩展18个省。 (一)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政权的建立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封建专制政权和地主阶 级对农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 2.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广大农民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3.洪秀全: 创立拜上帝教(1843)。 主要思想三本书:《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 世训》,为太平天国提供了思想基础。 4、过程: 1851.1起义,国号太平天国;1853.3占领南京,改为天 京。 天国五王:洪秀全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 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
(二)洋务新政的兴办
1.兴办近代企业:军用工业和民用企业。 2.建立新式海陆军:洋务派在兴办军用工业的同 时,还训练新式陆军和建立新式海军。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新式学堂主要有三种: 一是翻译学堂,培养翻译人才; 二是工艺学堂,培养电报、铁路、矿务、西医等专 门人才。 三是军事学堂。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资政新篇》——资本主义道路的主张
内容: 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 经济上,倡导创办近代交通、工厂、矿山、银行等。 思想文化上,办教育、禁止迷信; 外交上,自由通商,平等往来等。 评价: 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 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一)洋务运动的形成 1.面对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封建统治阶级 中的部分成员,主张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学习 西方的科学技术,以“自强”、“求富”为目标, 兴办洋务。 2.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 综理洋务的中央机关。 3.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 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4.是从近代军用工业着手的。
(二)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
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再次强调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维新派和守旧派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1.要不要变法; 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这次论战, 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 第一次正面交锋。
(二)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原因:
1.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 2.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3.领导人对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华野心的警惕性 非常不够,缺乏理性的认识。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具有伟大的 革命力量,但它不能担负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 得胜利的重任。
第二节 地主阶级统治集团“自救”活动的兴衰
(一)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1.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 的发展。 2.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3.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4.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二)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2.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4.清朝统治集团中的顽固势力多方阻挠。 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标志着 洋务运动的失败。
1898.6.11光绪帝颁布《
(一)意义 1.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2.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3.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4.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二)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
(三)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主要内容: 1.政治方面:改革机构,裁汰冗员等。 2.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业等。 3.军事方面:练新式陆军。 4.文教方面:废八股,设学堂,倡西学。 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先进文化科学 的传播都是十分有利的。 1898年9月21日政变,变法失败。 9.28,谭嗣同、杨深秀、康广仁等“戊戌六君子”被 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