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版高考物理一轮(人民版,通史)复习中国现代史专题十七 第44讲

2018版高考物理一轮(人民版,通史)复习中国现代史专题十七 第44讲

过渡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内容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进行三大改造(1956年底基本完成)有成功的经验,如1956年中共八大和1960年的八字方针;也有曲折失误,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主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经历曲折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考纲要求]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5.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44讲20世纪50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国营经济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建立起国营经济,从而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过渡时期总路线(1)提出:1953年。

(2)目的: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3)内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

(4)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一五”计划(1)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结果: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

(3)意义:开始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三大改造(1)内容①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结果:1956年底,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概念阐释]过渡时期过渡时期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所谓“过渡”是指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归纳总结]“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从现实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苏联影响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从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1.正确探索(1)《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2)中共八大2.主要失误(1)产生原因: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还没有深刻的认识;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的速度。

(2)表现:1958年“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危害:“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3.纠正失误(1)举措: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2)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4.建设成就(1)工业方面:建成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十几个基础行业。

(2)交通方面: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福建、宁夏、青海、新疆第一次通了火车。

(3)能源方面:石油已经实现自给。

[精微点拨]《论十大关系》的内涵(1)根本方针: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根本思想:借鉴苏联经验教训,根据本国的情况走自己的道路。

实际上是开辟出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精微点拨]八字方针主要调整的内容主要是调整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政治和认识根源上的失误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纠正。

三、“十年动乱”时期的国民经济1.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重大破坏:在“全面夺权”狂潮影响下,全国经济工作和交通运输等陷入混乱。

(2)出现起色:1971年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周恩来要求恢复被破坏的各种规章制度。

(3)复苏发展:邓小平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进行全面整顿。

(4)再度混乱:由于“四人帮”的阻挠,经济形势再次遭到破坏。

2.“十年动乱”的影响(1)给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2)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失去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

[教材断点补遗]统购统销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一项控制粮食资源的计划经济政策。

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

所谓“计划收购”被简称为“统购”;“计划供应”被简称为“统销”。

后来,统购统销的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用油。

这一政策取消了原有的农业产品自由市场,初期有稳定粮价和保障供应的作用,后来变得僵化,严重地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改革之后,该项政策被取消。

主题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史料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①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史料运用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答案设想: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

不同:不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主张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走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一五”计划的特点和实质(1)特点①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②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③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④渐进性和长期性。

⑤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辅相成。

(2)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主题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史料一“打开最近各地的报纸……革命的干劲洋溢在字里行间。

农村中每天有近一亿人向自然大进军……城市中千百万厂矿企业的职工……①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原订的计划指标。

”——1958年2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史料二②“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缝衣组、理发室、公共浴堂、幸福院、农业中学、红专学校等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着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理想。

”——1958年8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史料运用史料一、二体现了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出现了哪些问题?答案史料一再现了“大跃进”运动的本质特点,即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和高指标,明显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史料二体现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即扩大公有化、集体化的规模,实行军事化的管理形式,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不同点及影响(1)不同点①“大跃进”运动片面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泛滥,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属于生产力领域。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一大二公”,盲目变革生产关系,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属于生产关系领域。

(2)影响:“大跃进”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

二者是造成1959~1961年严重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2.1956~1976年探索中的两个核心问题及经验教训(1)核心问题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②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2)经验教训①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

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反对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③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可以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阶段。

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认清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例题(2016·课标全国卷甲,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

这表明我国()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思路点拨]答案 A1.(2014·课标全国卷Ⅱ,31)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答案 C解析“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对于A项“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项“农村的政权建设”、D项“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不会起到促进作用。

粮食的统购统销本身就是国家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体现,据此判断C项正确。

2.(2014·课标全国卷Ⅰ,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答案 B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题干材料反映了“一五”计划期间的粮食计划供应问题。

粮食供应不涉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排除A项;“一五”计划期间没有发生大规模自然灾害,排除C项;国民经济恢复在1952年底已基本完成,排除D 项。

3.(2012·课标全国卷,32)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