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板块分析

六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板块分析

语文备课模板:备课人劲松一小简非凡第三单元9.穷人课文说明:《穷人》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一篇文章,写的是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顾自家生活的贫苦,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

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反映的是旧俄时代百姓的悲惨生活和穷人的善良。

课文语言朴实、易懂。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尤其是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刻画把桑娜这个人物写得活灵活现从而体现出了她善良、淳朴、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优秀品质。

文章的细节描写以及多种方式的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尤为感人。

教学目标:1. 会写“搁、填”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舒适、魁梧”等词语。

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 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2.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练习续写课文教学准备:课前搜集资料、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教学目标:1. 会写“搁、填”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舒适、魁梧”等词语。

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结构和顺序。

3、学习课文,感受穷人生活的穷苦教学重点:了解文章的结构和顺序。

感受穷人生活的穷苦。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的结构和顺序。

感受穷人生活的穷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投影):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

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

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

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作。

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

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穷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2.出示“词语盘点”中第9课词语。

齐读——练习(完成《课堂作业本》第1题)——校对——再齐读3.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桑娜和她的丈夫,在邻居西蒙病死后,主动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4.抽生检查读书情况,并正音。

5.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第一段(1-2自然段):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

第二段(3-11自然段):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

第三段(12-27自然段):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三、精读课文,感受穷人之“穷”1.课题为“穷人”,那么课文中写了哪些穷人?(板书:桑娜渔夫西蒙)我们可以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他们的“穷苦”呢?读读课文1-7自然段,完成自测本第五题:填空练习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西蒙的两个孩子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

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

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

你从这些描述中体会到了2.师:可穷苦的桑娜家是什么样的呢?从中你能看出桑娜是个怎样的人?引读第1自然段。

完成自测本第六题:句段推敲(1)用“‖”把这段话分成三层。

(第一层在“破帆”后;第二层在“睡着”后)(2)屋外环境恶劣,屋里却温暖而舒适,“温暖”“舒适”表现在地干干净净,炉火没有熄,食具闪闪发亮,五个孩子安静地睡着,从这里可以看出桑娜是个勤劳能干的人。

(3)这段话中哪些记叙扣住了课题《穷人》?请用“”线划出。

(第1句和最后两句)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四、作业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2、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3、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2、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1、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桑娜、西蒙,她们都是穷苦的人,西蒙的两个孩子死了,桑娜会怎么做呢?二、抓住关键词,了解桑娜的心理活动1.读课文第9到第11自然段。

找出最能体现桑娜从邻居家抱回孩子后的心情的词语。

(忐忑不安)板书:忐忑不安。

2.再读课文9~11自然段。

(1)思考: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2)用“既(想到)……又(想到)……也(想到)……还(想到)……”来概括地说一说。

(3)是啊,桑娜久久地坐在床前想了这么多的事情,难怪她忐忑不安。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忐忑不安的意思。

(形容心神不定)比较第1自然段的“心惊肉跳”,这两个词语可不可以互换,为什么?4.回顾“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第2自然段)5.解答“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第3到8自然段),读一读,找出原因。

口头句式训练:联系课文补充句子。

(1)如果桑娜不把这两个孤儿抱过来,。

(2)如果桑娜把这两个孤儿抱过来,。

(3)桑娜想:与其,不如。

宁可,也要。

说说桑娜是一个怎样的人?6.学习“他会说些什么”“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自由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到最后。

桑娜和渔夫的对话中,出现了两次沉默,请找出来。

(1)桑娜为什么沉默?在这两次沉默中,她分别会想些什么?联系课文体会:“沉默”这个词出现了两次。

第一次,当丈夫走进屋时,本来焦急盼着丈夫归来的桑娜,现在却不敢抬起眼睛看他;当丈夫询问她在家的情况时,她脸色发白,说话断断续续,丈夫平安归来,该有多少话要说呀,而现在却变得沉默,是因为桑娜不知怎么向丈夫说出抱回孩子的事,她正盘算着从何说起,这种沉默正掩盖着桑娜内心的激烈斗争。

第二次,桑娜向丈夫提起西蒙死了,谈到她留下了两个可怜的孩子,她沉默是带着试探意图,想看看丈夫对这件事有什么反应。

(2)渔夫为什么沉默?心里在想什么?(天气的恶劣和生活的压力使渔夫沉默了)(3)“他会说什么呢”,谈一谈从渔夫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从这句话可看出渔夫首先想到的是孩子,一事当前先为别人着想,充分体现了渔夫的美好心灵。

)☆“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熬”字反映出渔夫明知困难大,也宁愿自己多受苦。

同时也体现了渔夫的坚强精神,说明渔夫同桑娜一样有关心他人的美好心灵。

)☆“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渔夫不仅同意把孩子抱来,而且催促桑娜把孩子抱来,怕孩子醒来知道妈妈死了,心灵受创伤。

渔夫完全为孩子着想,至于自己负担,完全置于脑后,可见渔夫心地多么善良。

)(4)口头练习:渔夫心里想:如果不把这两个孩子抱来,________________。

如果把这两个孩子抱来,________________。

与其________________,不如________________。

宁可________________,也要________________。

说说渔夫是一个怎样的人?三、分角色朗读第12到27自然段。

四、展开想象,续写《穷人》1、可以从以下内容提示:桑娜拉开帐子后,会看到怎样的情景?桑娜和渔夫会怎么说?怎么做?第二天,桑娜和渔夫会怎样跟孩子解释?他们会怎样对待西蒙那两个孩子?两个孤儿的命运将会怎样?今后,桑娜一家人的生活会怎样?引导学生围绕着桑娜一家人的生活,这两个孤儿的命运,合理展开想象,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再现主人公美好的心灵。

板书设计:穷人勤劳、善良、有同情心、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描写)10.别饿坏了那匹马课文说明:《别饿坏了那匹马》记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残疾青年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表达了我对残疾青年的感激之情。

全文描写细致,感情细腻。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对我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自学、讨论等学习形式来理解课文。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准备:搜集相关事例、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讲一个关于善意的谎言的故事1.板书“欺骗”并理解“欺骗”。

2.生活是复杂的,并不仅仅是几句话能概括得了的。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场特殊的欺骗。

齐读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3.关于这场欺骗,你们想知道什么?(1)谁欺骗谁?(2)为什么欺骗?(3)怎么骗?二、结合自读导语,默读课文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3.反馈交流。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

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第一次是残疾青年叮嘱“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时说的;第二次是“我”担心马饿坏了,急着推门进去时说的。

)(这两次的意思不一样,第二次是“我”真的担心误了喂马时间而饿着马。

而第一次,表面上是残疾青年让“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不要耽误时间,饿坏了马。

实际上,根本没有这样一匹马,残疾青年怕“我”因卖马草耽误时间,耽误学习而善意地欺骗了我。

)(3)为什么会有这个欺骗故事?这场欺骗的动机是什么?(为了帮助我能继续看书。

由此可以看到残疾青年善良、宽厚、善解人意的美好的心灵!)三、抓住重点句,感悟人物品质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2.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出示:A.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

”(为什么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此时,摊主是怎么想的?)B.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