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加坡经济合作发展的亮点、问题及对策
《摘要》:通过阐述中国与新加坡合作发展的基础、现状和前景,从中国的利益为出发点分析中国与新加坡合作发展的优势和亮点、在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做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基础亮点问题对策
近几年中国新加坡双方已有较密切的交往,双方的友好关系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两国关系发展顺利,双方政治、经济贸易、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除此之外,新加坡目前是我国在东南亚最大的经贸合作伙伴。
这些为两国以后长期的合作、团结互助关系奠定了基础,是促成中新两国事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两国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的关键。
王勤通过对中新经贸关系发展现状分析,指出中国加入WTO、以及积极参与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后,新加坡积极调整对中国经贸战略,实施“搭乘中国经济顺风车”的“中国策略”。
因此,可以预见:中新经贸关系将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发展。
一、中新合作的条件与基础
中国、新加坡的能发展良好的合作关系,需要有一些有利因素做铺垫。
首先中新良好的合作条件体现在:(1)相似的历史。
东盟与中国近代以来都曾遭受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有着反帝、反殖的传统,这是双方增进理解的重要基础;(2)相同或相近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生活习惯,这有利于双方的沟通和交往,特别是在抵制西方强加的价值和道德观念上能找到共同点。
(3)山水相连的地缘优势,这使双方能更便利地交往和合作。
再有,2007年11月,温家宝总理在新加坡出席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时发表讲话表示,中国将继续积极支持和参与东亚区域合作,同本地区国家政治上和谐共处,经济上互利合作,文化上取长补短,安全上互信协作,共建和平、和谐、繁荣的东亚。
而且,一直以来中国政府坚定地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愿与东盟建设更加强劲的战略伙伴关系。
中国已与东盟10国分别签署着眼于双方21世纪关系发展的政治文件。
中国于2003年作为域外大国率先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与东盟建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
这为中国与新加坡的经贸合作奠定了基础,而新加坡也日益加深了与中国的经济区域合作化,这些因素促使两国的合作关系呈现“加速化”的良好状态。
二、中新合作的两点
新加坡是世界上创业并进行商务活动的最佳场所。
全世界在新加坡落户的跨国公司超过6000 家。
新加坡在 5 亿东南亚人口和28 亿人口的亚洲市场中居于重要的战略位置。
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商业发展的需求,也因此新加坡一向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商业场所。
八十年代初开始,为进一步推进经济增长,加速发展资本密集、高增值的新兴工业,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作为经济增长的双引擎,不断改善产业结构,力求以最优越的商业环境吸引外来投资。
在东盟博览会上,新加坡企业家陈锦轮专门作了关于新加坡:环球资金汇集之地的演讲,重点介绍企业在新加坡上市及融资的机会和好处,希望吸引中国企业到新加坡上市融资。
通过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有力推动,新加坡经贸合作规模不断壮大,合作水平也不断提高,双方经济贸易发展迅速。
如今新加坡已经是中国第二大海外劳务市场和第四大工程承包市场,对华贸易和投资均占东盟国家首位。
近几年中新贸易迅速发展,双边贸易额在我与东盟国家贸易额中持续居首位。
96年双边贸易额达73.51亿美元,97年87.8亿美元,98年81.54亿美元,新加坡目前是我第7大贸易伙伴。
也是我轻纺、粮油食品、土特产、石化产品的传统出口市场。
近年来,我国增加了五矿、机电产品、饲料、船舶、通讯设备、电子元器件、纺织服装的出口。
新加坡还是我劳务出口的重要对象国。
截至98年底,新加坡在华投资协议金额达311.4亿美元,实际投入120.4亿美元,是我国第5大外资来源地。
两国间的重要合作项目有苏州工业园区、无锡工业园、上海三林城住宅开发
项目、大连港集装箱码头等。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新政府间最大的经济合作项目,该项目94年启动,总体发展顺利,截至98年底,园区累计已引进合同外资63亿美元,实际到位30亿美元,项目156个,平均每个项目规模超过3000万美元,在中国国内开发区中占据领先位置。
除此之外,中新两国还签署了“关于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关于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漏税协定”、“海运协定”、“邮电和电信合作协议”等多项经济合作协议,为两国经济合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三、中新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切迹象表明,中国在新加坡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双方的区域合作一直有条不紊的顺利进行,双方资源各具优势,产业结构各有特点,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大为双方带来了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的综合利益,也为东亚、东南亚地区乃至全球经济的繁荣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不过在合作的过程中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制约着中国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与新加坡合作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区域合作的动力来源:政治主导下的经济驱动,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区域合作,究竟多少成分是出于经济考虑的,如何平衡经济与政治、外交利益是中国和东盟区域合作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从双方之间的经济竞争性与互补性来看,中国经济和贸易的快速发展,使东盟担心失去自身在劳动密集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
而新加坡属于东盟的成员国,在中国与它合作过程中,我国相当大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是在香港和中国台湾地区再加工制造的。
两国在制造业结构和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如果与整个东盟相比,双方的制造产业结构非常相似。
新加坡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方面与中国存在竞争关系。
这种竞争集中体现在国际出口市场的争夺上。
因为中国与欧盟各成员均无一例外的高度依赖美国、欧盟以及日本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市场,因此可以看出双方均不是对方最重要的贸易伙伴,美国、欧盟和日本才是双方最大的共同市场,这种意味在给双方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埋下了隐忧。
由于政治性外部收益的存在,双方贸易增加的激励减少,为双方经济合作的长远发展留下后患。
(二)中国与新加坡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和经济结构等当面存在差异。
按照最优货币区理论,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相近,以及要素的自由流动是构成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的基础,由于两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经济一体化
程度不高,各经济体的经济周期,面临内外部冲击作用的方向、影响因素各不相同。
这些因素为两国的合作增加了难度,经济一体化较低,由此导致各国在政策协调、产业整合等方面出现较多冲突,经济发展不协调。
四、应对的政策建议
(一)加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
自由贸易区的加速发展,从贸易方面来看,将促进中国扩大出口规模,提升出口竞争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战。
我国纺织业、农业等方面比较优势,新加坡在电子机械、化工业、信息技术等方面比较发达,双方在资源、产业构成等方面各具有特色。
通过与新加坡互补商品贸易的发展,将促进经济合作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因此伴随着双方贸易的增长,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出口将会增多,信息机电产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比重将会有明显增大。
在自由贸易区建设中,两国也将政治安全作为自由贸易区会议的重要内容纳入,通过自由贸易区的启动,与新加坡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能为中国营造良好的区域政治环境,提高中国的国际政治地位,使我国在世界经济贸易、政治和外交方面具有更大的发言权,从而扩大中国的政治影响力。
(二)促进对中国吸引外资的增加
由于中国、新加坡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存在差异,贸易发展模式存在局限,容易对中国构成侵害,导致贸易条件恶化,利益分配不均衡,加剧贸易摩擦的可能性。
而在吸引外资方面,因为中国投资的环境比大部分东盟国要好,相比其他东盟国投资中国更容易取得成效,因此中国吸引外资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特别是为中新两国的经济合作化深化提供了有利的因素,缓和各国之间的相互罐子,协调立场。
(三)淡化区域主导权问题。
中国与新加坡的合作关系中,中国处于主动但不主导的地位。
奉行“主动但不主导”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由于新加坡是小国,其固有的不安全、不安定和自卑感使得它热衷于获得区域一体化的“主导权”。
新加坡甚至于东盟整个区域一体化战略的核心就是牢牢把握住“主导权”。
在与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
等国家相继签署FTA后,中国与东盟国合作的战略蓝图已经很清晰,就是构建以东盟国家为核心,以东盟和其他亚太国家的自由贸易区为支撑的亚太经济一体化网络。
通过这样的方式,与中国、日本等大国相比处于弱势的东盟国可以保证自己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因此可见新加坡一直处于主导的位置。
在自身的主导权受到挑战或者威胁的时候,新加坡不惜引入区域外的大国稀释地区性大国影响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应该淡化区域主导权问题,奉行“主动但不主导”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稳住新加坡,获取实质性的区域经济合作利益,而不至于被所谓的虚名所累。
参考文献
(1)张家寿中国—东盟区域合作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合作
(2)王丽亚中国与东盟合作的现状与前景分析
(3)百度文库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