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44-中国和新加坡境外工业园区比较及启示

044-中国和新加坡境外工业园区比较及启示

中国和新加坡境外工业园区比较及启示中国与新加坡海外工业园区相比,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的基础条件较为薄弱,缺乏对外投资的总体战略布局,政府在园区建设中发挥的作用相对被动,对外投资产业竞争优势不足,园区区位选择不平衡性凸显。

因此,中国可以借鉴新加坡海外工业园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加强园区的产业配套服务,找准对外投资的优势产业定位,通过区域经济合作手段为企业“走出去”铺平道路,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产业转移与升级,从而在新时期更好地建设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

关键词新加坡海外工业园区对外投资中国和新加坡是亚洲的两个重要经济体,它们同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外向型经济均在两国占有重要地位,国家战略均在两国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对外投资领域,两国也都采取了建立境外园区的方式带动国内企业“走出去”。

然而,由于在国家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中新两国境外园区的建设也呈现出不同特点。

通过比较研究两国境外园区在建设动机、开发模式、产业定位、区位选择等方面的差异,可以探寻新加坡海外工业园区建设的成功要素,为中国新时期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中新两国境外园区概述(一)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境外经贸合作区是指在国家统筹指导下,国内企业在境外建设或参与建设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产业链较为完整,辐射和带动能力强,影响力大的加工区、科技产业园等各类经济贸易合作区。

中国企业在境外投资建设经贸合作区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商业运作为基础,以促进互利共赢为目的,主要由企业根据市场情况、东道国投资环境和引资政策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决策。

通过建设经贸合作区,吸引更多的企业到东道国投资建厂,增加东道国就业和税收,扩大出口创汇,提升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共同发展。

2006年6月和2007年7月,商务部分两批公开招标境外经贸合作区,在15个国家确定了19个境外经贸合作区项目。

目前已有部分投人运营。

截至2010年9月底,19个合作区实施企业基础建设累计完成投资约6.7亿美元,人区企业投资约28.3亿美元;实际平整土地面积1745万平方米;12个合作区有企业入驻,人区企业数量达193家。

中国政府支持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到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利共赢合作,并从发展资金、授信、税收、审批、通关、安全、保险、培训等方面对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建设给予政策支持。

(二)新加坡海外工业园区为了充分利用活跃的亚太经济和周边国家潜力巨大的资源和市场,新加坡按照国家战略经济计划,凭借本国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由政府主导在关系友好的东道国选址建设海外工业园区。

为了吸引新加坡企业及跨国公司入驻,带动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入驻园区的企业可享受相应优惠政策。

新加坡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印度尼西亚、越南、中国、印度等国家建立海外工业园区,目前已建有十余个。

新加坡海外工业园区的建设始终秉承相同的设计理念和组织方式,并积极引人新加坡优质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和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理念,从而在东道国园区内营造出类似新加坡的适宜外商投资的商业环境,增强东道国吸引外资的能力,因此颇受东道国欢迎。

新加坡海外工业园区建设源自政府出台的“区域化2000”计划(Regional2000 Progranune),以期为新加坡的持续发展拓展外部空间。

新加坡政府机构和政联公司(Govem -ment-Linked companies)积极参与到海外工业园区的开发和招商引资工作中,如经济发展局(EDB)、新加坡技术工业公司(即现在的胜科工业集团,SembCorpIndustries)和廊裕镇公司(JurongTown corporatinn)的分支机构(即现在的JTC Corporation)等。

二、中新两国境外园区差异分析(一)母国经济地理条件不同新加坡独特的地理条件、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外向型经济特点为建立海外工业园区奠定了基础。

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资源相对匾乏,土地面积仅710平方公里,但其扼守马六甲海峡,是沟通亚洲、非洲、欧洲和大洋洲之间往来的重要海上枢纽。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花园城市”的发展定位、语言文化的多元整合、廉洁高效的营商环境使之发展成为全球化的商业、运输、通讯、旅游中心,并在东南亚国家中居于主导地位,这也使得其在周边国家开发建设工业园区具有地缘优势。

新加坡属于新兴的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接近5万美元,是全球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外向型经济是其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特点。

从20世纪60年代起,新加坡就开始大力发展国际贸易、吸引外国投资。

同时,新加坡也加快对外投资步伐,实现了产业转移与升级,逐步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为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及知识密集型产业。

截至2009年底,新加坡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存量为5522.76亿美元,新加坡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3593.48亿美元。

广阔的全球视野和较高的经济开放程度成为新加坡建设海外工业园区的基础条件。

中国地缘环境相对复杂、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开放程度相对较低等多种因素使得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处于探索阶段。

与新家坡岛国明显不同,中国是典型的大陆国家,土地、矿产、水、人口等资源均较为丰富。

然而,由于中国位于国际关系错综复杂且十分敏感的东北亚地区,这就使得中国面临比新加坡更复杂的外部环境。

同时,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幅员辽阔,资源分布不均衡,经济总量与人均收入差异巨大,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协调,这也使得中国比新加坡具有更加复杂的国内环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逐步放开市场、引进外资,积极参与到国际贸易中来。

201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29727.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57.3亿美元,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2619.6亿美元。

虽然从货物贸易上看,中国的开放程度已经很高,但从服务贸易、投资开放、资本开放等方面看,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

在母国基础条件较为薄弱的背景下,中国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更趋向于一种开放方式的探索。

表1:新加坡海外工业园区概况序号间占地面积(公顷)投资规模投资企业数1 1992 320 3.44亿美元842 1994 500 1.1亿美元343 1997 155 0.9亿美元334 1994 8000 32亿美元1055 1994 290 6亿美无506 1996 500 2427 2006 345 24亿美元1218 2007 700 199 2007 1600 1710 1998 28 165亿美元145(二)建设境外园区的动机不同实现产业转移、土地资源无形化战略和扩大对外投资是新加坡建立海外工业园区的主要目的。

从20世纪60年代起,新加坡凭借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高效廉洁的营商环境吸引了大量跨国公司,制造业迅速发展。

然而,由于新加坡的国土资源和水资源十分有限,这个城市国家难以承载更多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企业,巫需将国内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转移,从而推动本国企业和跨国公司实现产业升级,并将新加坡打造成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中心,实现总部经济。

20世纪90年代初,新加坡开始把周边的东南亚国家作为其经济腹地,通过实施战略性经济计划,增加对该地区的投资并发展区域工业园区,充分利用亚太地区的经济机遇和对本国来说无形的土地资源,创造经济效益并最终补充新加坡国内经济。

同时,与亚洲其他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新加坡的对外投资在国民收入中占比相对较低,且此前为建立国际经济联系而鼓励本国企业与欧美公司建立合资企业等尝试均未有效增加对外投资。

为此,1993年成立的海外企业促进委员会(Com-mittee to Promote Enterprise O-verseas)便将其海外拓展战略从“国际化”转移到“区域化”上来,新加坡海外工业园区建设便逐步展开。

规避贸易摩擦、实施“走出去”战略、形成海外产业集群是中国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初衷。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大量“中国制造”涌人国际市场,贸易顺差不断增加,这不仅引起了贸易伙伴的强烈不满,也引发了许多贸易摩擦和争端。

为了规避贸易中的壁垒和风险,一些实力较强的企业率先尝试建立海外园区,开展对外直接投资,从而进一步开发利用海外资源和市场。

这种做法不仅是企业发展所需,也与中国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走出去”战略相契合。

然而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面临多种风险和困难,函需政府从国家层面对海外园区的建设给予支持和保障。

鉴于现阶段中国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而制造业的主体又以中小企业为主,单个企业“走出去”必定面临投资规模小、风险大等问题,无法发挥中国目前的产业集群优势。

为此,从国家层面支持企业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使众多中小企业能够依托具有跨国经营经验的大企业形成海外产业集群,成为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一项具体而创新的举措。

(三)境外园区运营模式不同新加坡海外工业园区的建设和运营是基于与东道国政府间合作的产业地产开发和城市综合体物业管理。

首先,新加坡在东南亚国家和中国建设的海外工业园区都获得了两国政府的支持,不仅有操作层面的政府机构和政联公司参与园区的运营和管理,还有国家层面的协调委员会负责两国合作协议、投资政策等体制框架的协商。

例如,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建立了三个层面的领导和工作机构:中新两国政府联合协调理事会、中新双边工作委员会和园区联络机构。

越南、印度尼西亚的新加坡海外园区也是在两国总理签署合作协议后,由新加坡政联公司为首的财团和东道国企业共同投资建设。

其次,新加坡海外园区的建设实质是产业地产开发。

裕廊集团是新加坡最大的工业地产开发商,向全球提供适合于制造和相关行业的各种工业及商业设施建设及园区建设。

胜科集团是全球领先的能源、供水、海洋及离岸工程的供应商,也是城市综合体和工业园区的重要开发商。

新加坡正是凭借在工业园区建设上的经验与优势,向海外输出资本、技术与服务,在土地资源无形化战略上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第三,新加坡海外园区建成后,新加坡政府机构和投资方积极开展市场营销,凭借完善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完整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与服务、先进的园区管理模式等优势,吸引各国跨国公司及东道国企业入驻园区,并向入园企业出租或出售园区内某个单位的所有权及其管理权,实现物业管理功能。

其营利模式并不局限于物业管理或从技术转让中获利,而是更加重视通过专业化的产业服务来创造价值。

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采取依靠主导企业投资、吸引中国企业入驻、政府支持推动的工业园区建设模式。

由于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基础是先期“走出去”的企业所建设的供本企业使用的生产和贸易园区,所以主导企业在合作区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与东道国政府谈判、获取优惠政策、签订合作协议、筹集资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主导企业通过自建、与中国企业共同投资或与东道国企业合作等方式,按照中国国内工业园区的建设标准和管理经验,在东道国开辟土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并根据当地情况将园区定位为工业园区、出口加工区、科技园区、境外资源开发合作园区或自由贸易区等形式,主导企业既经营实业,又负责园区的日常管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