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动疗法概论

运动疗法概论

第1章运动疗法概论1、概念运动疗法(physical therapy)是为了缓解症状或改善功能而进行全身或局部的运动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是物理疗法的主要方法之一。

运动疗法是康复治疗技术中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他依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各部功能的现状,利用生物力学的原理,通过患者自身的力量或康复治疗者的辅助操作所进行的主动运动或被动运动,以促进患者各功能的恢复,使患者最大限度的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劳动能力和运动能力。

二、特点(1)主动积极治疗要求患者主动、资源的参加治疗的全过程,通过主动积极锻炼,以促进患者心理障碍和躯体障碍恢复。

(2)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相结合通过肌肉、关节活动达到局部器官的锻炼,也可通过神经反射和体液调节机制来改善全身的功能状态,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功能康复的目的。

(3)防病和治病相结合能增强体力和免疫功能,可预防疾病和具体健身益寿的作用。

(4)简便易行运动疗法可不受时间、地点、设备、器材等条件限制,简便、经济、易行。

3、运动疗法在康复治疗中的作用(一)维持和改善运动器官的形态和功能,运动疗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维持和改善关节活动范围,提高和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二)促进代偿功能的形成和发展,以补偿丧失的功能。

(三)促进器官的新陈代谢,增强心肺功能。

(四)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通过运动训练可保持和改善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灵活 性和协调性。

(五)增强内分泌系统的代谢功能,如促进糖代谢,增加骨组织对矿物质的吸收。

四、分类及临床应用根据运动过程中用力的方式和程度,可将运动氛围被动运动、辅助主动运动、自主主动运动和抗阻主动运动,但后三种都有主动用力的形式,亦可大致划分为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两大类。

(一)被动运动1.概念 由外力作用于人体某一部分所引起的动作称被动运动。

一般用于维持正常或增大已受限的关节活动范围、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

2.服务对象(1)瘫痪(肌力0-1级)(2)关节功能性障碍(3)需要保持关节活动范围但又不能或不宜进行主动运动的患者。

3.注意事项(1)明确治疗的目的及顺序 运动方向先做向心性后做离心性,常用于改善肢体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运动顺序错那个肢体近端至远端,刺激神经和肌肉,有利于瘫痪患者的康复。

(2)舒适自然的体位(3)运动饿肢体要自然放松(4)用力应缓慢轻柔(2) 主动运动依靠患者自身的肌力进行运动的方法称主动运动,患者肌力在3级以上者,均可进行主动运动,单纯的主动运动一般不给予辅助、也不施加阻力,主要用于维持关节的活动范围、进行增强肌力和持久力的训练和增强肌肉之间的协调性的训练。

属于主动运动的尚有下列形式:1.辅助主动运动 肌力达到1-2级时,患者依靠主动力量进行运动,实质上是从被动运动向主动运动过度的一个中间阶段。

助力来自于治疗者、他人或患者自身健康肢体或辅助器械。

2.主动运动 肌力不到3级或3级以上时,可由物理治疗师(pt),健侧肢体或运动器械,帮助患者进行活动。

3.抗阻运动 在肌力达到4级以上时,为增强患者的肌力,可以进行抗阻运动锻炼。

这种运动对增强肌力和耐久力有效,但是应在医师的正确指导下进行。

抗阻运动的方式有徒手抵抗和器械抵抗两种形式。

五、适应症与禁忌症(一)适应症1.神经系统:中枢神经损伤(三瘫)、周围神经损伤、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等。

2.运动系统:截肢后、关节术后、四肢与脊柱骨折、关节脱位、类风湿关节炎、脊柱畸形、颈椎病、腰腿痛、肩周炎、软组织损伤与烧伤后等。

3.内脏器官疾病:慢支、肺气肿、哮喘、冠心病、高血压、各种心肺和腹腔术后等。

4.代谢疾病: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等。

5.其它:神经官能症、子宫位置异常等。

(二)禁忌症疾病的急性期和某些疾病的亚急性期、发热、严重衰弱、脏器功能失代偿、休克、神志不清或明显不合作者、有大出血倾向、剧烈头痛、运动中可能会产生严重合并症、恶性肿瘤尚未妥善处理者等。

6、 运动处方(1) 概念在运动疗法中,康复医师根据康复对象的健康状况、内脏器官与运动器官的功能状态、年龄、性别以及运动史等设计出的运动训练方案称为运动处方。

(2) 运动类型1. 耐力性运动 主要是健身,改善心肺功能和代谢能力。

2. 力量型运动 主要是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关节功能,消除局部脂肪积聚。

3. 恢复功能性运动 主要是治疗某些疾病,对伤残患者的功能恢复。

4. 放松性运动 主要是松弛肌肉,放松紧张情绪,消除肌肉与精神疲劳,防治高血压及神经衰弱等疾病。

(三)运动量运动量又称运动训练量或运动治疗量,是指在一次端丽中肌肉作功的总量,也是锻炼中的总负荷量。

1.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的运动量,即:运动强度=运动量/运动时间。

而运动量是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的乘积,即:运动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

运动绳索度可根据最大吸氧量的百分数、代谢当量、心率、自觉疲劳程度等来确定。

(1)最大吸氧量的百分数在运动处方中常用最大吸氧量的百分数来表示运动强度,50%~70%VO2max的运动是有危险的。

(2)代谢当量代谢当量是指运动时代谢率对安静时代谢率的倍数。

1MET是指每kg,从事1min活动消耗3.5mL的氧,其活动强度称为1MET[MET=3.5mL/(kg·min)]。

1MET的活动强度相当于健康成人坐位安静代谢的水平。

任何人从事任何强度的活动时,都可测出其吸氧量,从而计算出MWN数,用于表示其运动强度。

在制定运动处方时,如已测出某人的适宜运动强度相当于多少MET,即可找出相同MET的活动项目,写入运动处方。

(3)心率除去环境、心理刺激、疾病等因素,心率与运动强度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

在运动处方实践中,一般来说达最大运动强度时的心率称为最大心率,达最大功能的60%~70%时的心率称为“靶心率”或称为“运动中的适宜心率”,日本称为“目标心率”,是指能获得最佳效果并能确保安全的运动心率。

为精确地确定各个病人的适宜心率,须做运动负荷试验,测定运动中可以达到的最大心率或做症状限制性运动试验以确定最大心率,该心率的70%~85%为运动的适宜心率。

用靶心率控制运动强度是简便易的主法,具体推算的方法有:1)公式推算法以最大心率的65%~85%为靶心率,即:靶心率=(220-年龄)×65%(或85%)。

年龄在50岁以上,有慢性病史的,可用:靶心率=170-年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可用:靶心率=180-年龄。

例如:年龄为40岁的健康人,其最大运动心率为:220-40=180次·min-1,适宜运动心率为:下限为180×65%=117次·min-1,上限为180×85%=153,即锻炼时心率在117~153次·min-1之间,表明运动强度适宜。

2)耗氧量推算法人体运动时的耗氧量、运动强度及心率有着密切的关系,可用耗氧量推算靶心率,以控制运动强度。

大强度运动时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70%~80%(即:70%~80%VO2max),运动时的心率约为125~165次·min-1;中等强度运动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50%~60%(即50%~60%VO2max),运动时的心率约为110~135次·min-1;小强度运动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40%以下(即:小于40%VO2max),运动时的心率约为100~110次·min-1。

在实践中可采用按年龄预计的适宜心率,结合锻炼者的实践情况来规定适宜的运动强度。

(4)自感用力度自感用力度是Borg根据运动者自我感觉疲劳程度来衡量相对运动强度的指标,是持续强度运动中体力水平可靠的指标,可用来评定运动强度;在修订运动处方时,可用来调节运动强度。

自感用力度分级运动反应与心肺代谢的指标密切相关,如:吸氧量、心率、通气量、血乳酸等。

2.力量性运动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量(1)决定力量练习的运动量的因素1)参加运动的肌群的大小:大肌肉群运动的运动量大,小肌肉群运动的运动量小。

如:肢体远端小关节、单个关节运动的运动量较小;肢体近端大关节,多关节联合运动,躯干运动的运动量较大。

2)运动的用力程度:负重、抗阻力运动的运动量较大:不负重运动的运动量较小。

3)运动节奏:自然轻松的运动节奏其运动量较小:过快或过慢的运动节奏其运动量较大。

4)运动的重复次类:重复次数多的运动量大。

5)运动的姿势、位置:不同的运动姿势,位置对维持姿势和克服重力的要求不同,运动量也不同。

(2)力量练习的运动强度运动量:力量练习的运动强度以局部肌肉反应为准,而不是以心率等指标为准。

在等张练习或等动练习中,运动量由所抗阻力的大小和运动次数来决定。

在等长练习中,运动量由所抗阻力和持续时间来决定。

在增强肌肉力量时,宜逐步增加阻力而不是增加重复次数或持续时间(即大负荷、少重复次数的练习);在增强肌肉耐力时,宜逐步增加运动次数或持续时间(即中等负荷、多次重复的练习)。

在康复体育中,一般较重视发展肌肉力量,而肌肉耐力可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得到恢复。

3.伸展运动和健身操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量(1)有固定套路的伸展运动和健身操的运动量:有固定套路的伸展运动和健身操,如“太极拳、广播操等,其运动量相对固定。

如:太极拳的运动强度一般在4~5MET或相当于40%~50%的最大吸氧量,运动量较小。

增加运动量可通过增加套路的重复次数或动作的幅度、架子的高低等来完成。

(2)一般的伸展运动和健身操的运动量一般的伸展运动和健身操的运动量可分为大、中、小三种。

小运动量是指做四肢个别关节的简单运动、轻松的腹背肌运动等,运动间隙较多,一般为8~12节;中等运动量可做数个关节或肢体的联合动作,一般为14~20节;大运动量是以四肢及躯干大肌肉群的联合动作为主,可加负荷,有适当的间歇,一般在20节以上。

4.运动处方的持续时间(1)耐力性(有氧)运动的运动时间运动处方中的运动时间是指每次持续运动的时间。

每次运动的持续时间为15~60分钟,一般须持续20~40分钟;其中达到适宜心率的时间须在15分钟以上。

在计算间歇性运动的持续时间时,应扣除间歇时间。

间歇运动的运动密度应视体力而定,体力差者运动密度应低;体力好者运动密度可较高。

运动量由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共决定(运动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在总运动量确定时,运动强度较小则运动时间较长。

前者适宜于年轻及体力较好者,后者适宜于老年及体力较弱者。

年轻及体力较好者可由较高的运动强度开始锻炼,老年及体力较弱者由低的运动强度开始锻炼。

运动量由小到大,增加运动量时,先延长运动时间,再提高运动强度。

(2)力量性运动的运动时间力量性运动的运动时间主要是指每个练习动作的持续时间。

如等长练习中肌肉收缩的维持时间一般认为6s以上较好。

促最大练习是负重伸膝后再维持5~10s。

在动力性练习中,完成一次练习所用时间实际上代表动作的速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