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 (1)ppt优质课件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 (1)ppt优质课件
• 第四,网络可以即时反馈。书本阅读中的对话,学生发表了见解,很难 得到反馈,网上却能做到。这使学生当时就知道自己认识的深浅正误, 此获得了体验。
1 怎样处理读流行作品与读经典名著的关 系
• 有人认为,应该多读流行作品。流行作品 用的是现代生活中鲜活 语言,反映的是当代人的思想感情,读起来轻松省力,有兴趣,吸 而经典名著往往艰深难懂,离现实生活较远,因此少读为妙。
经离开教室,也可以向同学请教,及时消除疑难问题。做到当堂知识,当堂解决。 • 二、补笔记 • 上课时,如果有些东西没有记下来,不要因为惦记着漏了的笔记而影响记下面的内容,可以在笔记本上留下一定的空间。下课后,再从头到尾阅读一
遍自己写的笔记,既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又可以检查笔记中的遗漏和错误。遗漏之处要补全,错别字要纠正,过于潦草的字要写清楚。同时,将自己 对讲课内容的理解、自己的收获和感想,用自己的话写在笔记本的空白处。这样,可以使笔记变的更加完整、充实。 • 三、课后“静思2分钟”大有学问 • 我们还要注意课后的及时思考。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在心中快速把刚才上课时刚讲过的一些关键思路理一遍,把老师讲解的题目从题意到解答整个过 程详细审视一遍,这样,不仅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一些关键的解题技巧。所以,2分钟的课后静思等于同一学科知识的 课后复习30分钟。
孙敬、苏)秦
车胤, )
匡衡 )
孔子
)
杨时
)
悬梁刺股
发音:xuán国策·秦策一 “(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流至足。”
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 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 头,悬屋梁。”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 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 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 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 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 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2019/7/9
1.车车胤囊胤萤囊我国萤晋/代孙有个康清映贫好雪学的车胤,从小爱读书,但他家里很
点不起灯,于是,他就用很薄的纱布,做了个小口袋,把萤火虫捉来 在里面,晚上便利用闪闪荧光来勤奋读书。
2.晋代孙康因为家贫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 书,他觉得非常可惜,白白地浪费光阴。一天 外面下起了很大的雪,半夜梦醒,见一丝亮光 从窗缝里钻进来,原来是大雪映出来的,他起 身对着亮光看起书来。经过他夜夜刻苦努力终 于成为饱学之士。
凿壁偷光
• 凿壁偷光的故事发生在山东省邹城 山街道杨下村。据《汉书·匡衡列传 载,西汉丞相匡衡幼年时期,由东 逃荒迁居此地,因家贫,白天打工 夜晚凿壁借邻居杨老太纺线灯光读 后匡衡封为丞相。为报杨老太借灯 之恩,专程回故里探望,此时杨老 故去。后来此村改名为杨下村。
韦编三绝
1.韦编三绝,出于《史记·孔子世家》的典故,原为孔子为读《易》而翻断 次牛皮带子的简,现用于比喻读书勤奋。
孙康的故事
晋朝人孙康从小喜欢读书,贫穷。为了维持生计家人不得不在白天都干活 孙康年纪小,但是不例外。白天没有时间,晚上家里没有灯不能读书。孙康问 亲:“为什么别人家里有油灯,而我们没有呢?”父亲回答说:“油灯很贵, 们要买油灯全家都要饿肚子。”小孙康很懂事,从此就不再提此事。 读的 都是 借的,又很讲信誉,到时间一定要还,常常因为没有时间看书而发愁。 经尝试在月光下读书,但是太暗,眼睛疲劳。 有一年冬天,下大雪。月光 洁。他忽然发现,书上的字在雪地里看得很清楚,孙康非常高兴,忙坐雪地里 书,坐累了就躺在雪地里,映着雪的反射光线读书。此后,每遇到下雪,孙康 顾严寒,躺在雪地里读书,时间长了手脚都长满冻疮,但是通过这种方法他读 很多的书。最后官拜御史大夫。 许多人知道这个故事之后,感动得泪流满面
少年正是读书时!
一.有关读书的典故
• 你知道它们与谁有关吗? • 头悬梁、锥刺股 ---------( • 囊萤映雪-------------------( • 凿壁偷光-------------------( • 韦编三绝-------------------( • 程门立雪-------------------(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 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 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 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 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 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 雨果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夸美绍斯 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獈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
的海洋。——凯勒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四.读书方法举隅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 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 梭 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
网上阅读特点
• 第一,网上提供了丰富、及时的信息资源,这远不是摊在面前的一两本 以比拟的,它可以满足学生对信息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根据 的情况自由地选择信息。
• 第二,网上提供了富有想像力的、变化多端的交流功能。凭借这些功能 生可以访问许多人,与他们对话,获取信息。
• 第三,网络具有交互性,使学生积极参与。书本阅读是与作者、作品对 但限制不少。网上却可以真正与作家对话,对作品发表评论。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三国]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宋]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 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比喻尊敬 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成语 《宋史·杨时传》。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 著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 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 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 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备受欢迎。居 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
3.爱迪生以书为枕 大名鼎鼎的美国科学家爱迪生,一生的发明多达近二千项 誉为“发明大王”。这与他的勤奋读书是分不开的,他常常通宵达旦地读书 资料,困极了,他就以书当枕,在实验室躺一会儿。因此,有人风趣地说: 不得爱迪生有那么多的知识,原来他在睡梦中也还要从书本里吸取营养哩。
三.名人读书名言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 也有人认为,应该多读经典名著。名著是经时间筛选留下的硕果 是古今中外文化的精华。它们和一般作品在文化品味上是不相等的 们好像军事上的的制高点,占领了它,其他就不在活下了。读名著 以一当十的价值。尤其是,名著为很多人反复阅读,已成为当代人 的文化素养,不了解名著,就会在文化沟通中产生严重障碍。
编后语
推荐一本
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 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 个朋友,当我们再次读这本书 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伏尔泰
读书卡片
• 书名:西游记 • 作者:吴承恩 • 内容简介: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四人西天取经。 • 推介理由: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故事曲折有趣,人物
有特点。
• 读书活动周期间将进行名著推介活动。请向你的朋友推荐一部你最 的名著,并说说推荐的理由。
对于图画阅读与文本阅读,各有什么长处和局限
• 读图更易思维上的理解,能使人更清楚的了解事物的本 并且信息量增大,解说更快。但从另一方面来讲,读图 人缺少想象力,缺少自己的思维,阅读水平的确会有些
• 而读文就不同了,它可以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和自己的 但同时可能会有些不形象。所以有利就有弊,要正确看
• 4、 “网上阅读”给我们的阅读观念、方式和效率, 带来哪些变化?网上阅读和传统纸质阅读各自的优 点是什么?
二.名人读书的故事
1.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 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 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 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 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 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 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 知笑他什么?
• 常常可见到这样的同学,他们在下课前几分钟就开始看表、收拾课本文具,下课铃一响,就迫不及待地“逃离”教室。实际上,每节课刚下课时的几分 钟是我们对上课内容查漏补缺的好时机。善于学习的同学往往懂得抓好课后的“黄金两分钟”。那么,课后的“黄金时间”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 一、释疑难 • 对课堂上老师讲到的内容自己想不通卡壳的问题,应该在课堂上标出来,下课时,在老师还未离开教室的时候,要主动请老师讲解清楚。如果老师已
前言
• 读书,读一本好书,让我们得以明净如水,开阔 野,丰富阅历,益于人生。人一生就是一条路, 这条路上的跋涉痕迹成为我们每个人一生唯一的 迹,此路不可能走第二次,而在人生的道路上, 们所见的风景是有限的。书籍就是望远镜,书籍 是一盏明灯,让我们看得更远、更清晰。同时也 我们知道谁与我同行,又有谁看到了怎样的风景 我们又该如何进行自我的追求与调整。在和他人 见的比较中,选择自己的路,也不错过他人遇到 我们就不仅局限于视野所能领略的画面,古人就 “博百家所长,为我所用”的读书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