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Jun.,2009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科学)高校公共选修课(以下简称公选课)是面向全校学生、根据学生兴趣和师资结构而开设的一类课程。
其主要目的是拓宽学生视野,优化其知识结构,提高其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进而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奠定必要的基础。
此外,当今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开设符合社会需求、满足企业实际需要的公选课,对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提高其在职场中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当前公选课教学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何提高公选课的教学质量,使之成为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课程,迫切需要进行深入探讨。
一、高校公选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教学管理问题全校性公选课一般由学校教务处整合全校资源,统一进行管理,向全校开放,由学生自由选择。
但往往由于管理者和学习者对公选课的认知偏差,加之缺乏对公选课的明确理论定义和实践规范,使其实际效果与其设立的初衷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偏差。
[1]主要表现为:1.公选课开课数量相对不足,各类学科划分和课程学分分布不合理。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校为实施素质教育,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纷纷开设了公选课,并将其作为学生专业学习计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2]。
由于有些高校师资力量不足、学科门类不全,加之管理部门的不重视等诸多因素,导致了高校公选课开课数量相对不足,无法同时满足学生涉猎知识与选修学分的需求。
同时,各类学科课程开设不均匀,从而导致学生在选修过程中无法实现各类知识的交叉与融合。
在学分上实行“一刀切”,也挫伤了学生学习高深知识的积极性,导致了易学易考的课程人满为患,理论性强、难度大的课程却因为选课人数太少而只能停开。
2.公选课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学校对公选课的开设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了教师开设公选课的积极性不高。
尤其是近年来,学校对教师教学、科研的考评日趋严格,连续扩招后各个院系的教学压力已经很大,开设公选课对本已很繁忙的教师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很多优秀教师开设公选课的积极性不高,从而造成了开设公选课的教师队伍中高职称、优秀教师数量较少,中低职称教师比例过大的师资比例失衡的局面。
3.教学质量的监管力度不够。
学校在必修课的教学管理、督导、质量监控方面有一套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来确保教学质量,而对公选课的教学却缺乏有效监控,致使教学质量不高的状况普遍存在[3]。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公选课授课教师隶属不同教学单位,大多处于“孤军奋战”,很难对其进行统一管理[4];二是公选课数目庞大、授课时间灵活多变,致使管理部门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监督。
(二)学生的问题1.学生对公选课的重要性认知不足。
学校开设公选课的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它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选修的课程。
由于学校对公选课的宣传力度不够,加之教师对公选课要求过低,从而给学生造成了公选课不重要的错觉。
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了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学习上不认真刻苦、态度上不积极主动的状态,从而影响公选课的教学质量,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
2.课程选择存在随意性、盲目性和从众性。
各高校一收稿日期:2009-03-24作者简介:李艳平(1979—),女,陕西澄城人,常熟理工学院数学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会计准则及会计实务。
论高校公选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李艳平(常熟理工学院数学系,江苏常熟215500)摘要:公选课是高校为丰富学生视野而开设的一类课程,目前公选课教学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来自教学管理部门,有些来自学生,还有一些来自教师,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后,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公选课;问题;措施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794(2009)06-0027-0327般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修读一定量的公选课并获得相应学分,这种选课制实行文理渗透,重在对创新精神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熏陶。
但部分学校开设的公选课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且课程之间难易程度不同、冷热不均,导致学生选择公选课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同时由于学生对公选课的相关规定、任课教师和课程内容等基本情况缺乏足够的了解,以及学校对学生在选修课程上引导的不足,造成了学生选课的盲目性[5]。
很多学生选择课程时比较茫然,比较容易借鉴周围同学的经验,在课程选择上呈现出从众性;仅仅从修够学分的角度出发,选择上课轻松、学分好拿的课程,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公选课的冷热不均,造成了课程资源的巨大浪费。
3.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生对公选课的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一是所选非所好,仅是迫于学分才进行课程选修;二是缺乏统一的教材,学习难度增大;三是迫于考研和就业压力,学习时间被大量占用;四是部分课程理论性较强,枯燥乏味,从而致使学生学习热情不高;五是由于学习过程缺乏有效管理,考试、考核过于形式化,容易通过,致使学习压力减小,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师的问题1.教师对公选课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公选课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从而致使对学生的管理和课后练习与辅导很难同步展开,导致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挫败感,授课积极性有所降低。
同时,部分教师对公选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而备课不充分、上课不够认真、对学生学习过程管理松懈;有些教师则过于注重课程的欣赏性、趣味性,而忽视了知识的传授和心智的启迪,进而造成公选课教学质量无法得到应有保证。
2.教师对公选课的考核不够严格。
公选课是以兴趣为主导,以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课程。
因此,其考查方式灵活多变,难度也较低。
由于对公选课重要性认识不够,授课教师对其的考查力度也随之大打折扣,加之部分学生投机取巧地应付考试,从而使公选课的授课效果较差,背离了其开设初衷。
二、高校公选课教学的改进措施(一)改进教学管理1.鼓励优秀教师开课,尽可能对课程的设置进行合理分类,使每类课程比例协调,同时严把审批权限。
学校一方面要鼓励优秀教师开设公选课,保障充足的课程资源供学生选择;另一方面又要严把审批权限,限制一些教学效果不好和无开设意义的公选课开设。
在公选课数量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学校应多方面调研对公选课课程进行合理分类,使学生能够选到自己想学的课程。
2.建立监督奖励机制。
学校要想鼓励教师争开公选课,必须加大对公选课的激励机制和政策保证。
一方面,除了扩大并增强现有的师资力量,建立全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还应在公选课管理中导入优胜劣汰竞争机制,淘汰那些内容陈旧、教学质量差的课程,将那些教学质量高、内容好的课程逐步建设成为学校的精品课程。
鼓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授带头开设公选课,特别是素质教育型、研究型、创新型的公选课。
另一方面,对那些教学效果好的课程可以根据选课人数的多少适当调整教学班规模,在能正常开展教学的前提下,增加教学班学生人数或开设平行班。
对于那些对教学不懈钻研,有思路、成体系、有创新的公选课程,还可以优先申请学校的课程建设基金和教材出版基金,早出成果,出优秀成果[6]。
3.加强教学督查,严格考试制度。
公选课应当比照必修课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教学组织,加强教学过程的监督与管理。
一方面,制订和实施课程质量调查制度,学校应尽量安排专家听课、同行互评以及师生互评等有效手段,从多种途径收集各方面信息,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逐项落实,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另一方面,即便公选课的考核主要由各个任课教师负责,学校也应定期审查教师的考试组织形式、考试内容以及考试结果的评定,监督教师能够从严认真、公正合理的对待公选课考试。
4.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针对不同类别的公选课程,可以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
教学运行过程应实行全面监控,形成良好的闭环反馈系统。
课程须经相关教学专家认定后,方有开设权;并经学生认可,修读人数达到一定数目后,课程才可正式开设;相关专家、督导和教学管理人员除了平时定期听课外,课后应加强同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最后,现在很多学校都有网上评教系统,课程结束后,学生可根据自己上课情况对教师做出评价,教师也可以从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改正。
(二)引导学生1.提高学生对公选课的认识。
学校应该在入学伊始的教育中就给学生灌输一种思想,即:大学仅是人生另一个起点,不是学习生涯的终点;在知识结构上,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有重点地了解和掌握其他方面的知识,做到“有点有面”,才能在将来严峻的就业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优势。
学校可以通过下发公选课小册子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公选课的认识,转变学生对公选课的观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
首先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学校的教学计划、课程简介以及相关的管理条例。
通过下发公选课选课指南等小册子可以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各种公选课介绍、开课计划、学习奖惩措施、选课制度等。
针对学生避重就轻“凑学分”的情况,学校除了通过相关管理措施加以引导,指导学生选择与自己所学学科不同的课程外,还要合理确定各个课程学分的比重,对于相对容易的课程可以适当降低学分来引导学生对其选修课程进行合理的调整。
3.网上评教,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评价。
重视学生对上28课过程的反馈,是当今高校教学评价改革的一个趋势。
学生对开设的课程是否满意、对上课过程是否认可等评教活动,都可以通过网上评教来实现。
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管理中,能从学生的视角给教学管理部门和任课教师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这也是提高公选课质量的一个有效举措。
(三)加强教师管理,改善教学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要求开设公选课的教师原则上应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并有较为丰富的本科教学经验,对没有实际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从事公选课教学要从严控制。
其次,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优秀教师争开公选课,鼓励学科带头人、教授、骨干教师带头开设公选课,特别是开设文理渗透、创新类的公选课,同时聘请校外知名专家、著名企业家、科研人员开设公选课,也可以聘请校内确有特长的行政人员开设风格各异的公选课,构建多元化的公选课师资队伍[7]。
2.实施适当的奖惩制度。
对公选课认真负责的教师及学生满意度高的课程给予适当的奖励,而对于学生不满意的课程给予整改或停开。
只有奖惩分明,才能激发教师上公选课的热情,增强教师的责任心。
3.评学与评教相结合。
任课教师利用多种方式(如考试测评、网上评学、课堂评点等)进行评学,学生利用多种方式(如课堂互动、考查反馈、网上评教等)进行评教,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以促进公选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4.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改进教学和考核方式。
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一是加强教学指导,可以采取在线的方式在公选课网络专区进行指导,或在选课和授课过程中答疑解惑;二是定期面对面交流,通过作业指点、建议征询、心理咨询、疑难解析等方式实现零距离交流和无障碍沟通。
此外,教师应采取灵活多变的公选课考核方式,建立平时成绩与最终考核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平时的出勤、作业水平、课堂反应等情况,以此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