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者中心疗法
求助者中心疗法建立在人本主义的哲学基础上。
罗杰斯的基本假设是:人们是完全可以信赖的,他们有很多的潜能理解自己并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无需咨询师进行直接干预,如果他们处于一种特别的咨询关系中,能够通过自我引导而成长。
从一开始,罗杰斯就把咨询师的态度和个性以及咨询关系的质量作为咨询结果的首要决定因素,坚持把咨询师的理论和技能作为次要因素。
一、确定求助者中心疗法的咨询目标
在咨询过程中求助者所发生的变化,有以下5条:
1、求助者的自我变得较为开放。
2、求助者的自我变得较为协调
3、求助者更加信任自己
4、求助者变得更适应了
5、求助者愿意使其生命过程成为一个变化的过程。
以上5点,既是求助者中心治疗的结果,也是这一治疗流派的治疗目标。
从根本上来说,以求助者中心疗法的目的就是促进个体的自我成长,使其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
二、掌握求助者中心疗法的主要咨询技术
罗杰斯认为咨询关系是求助者发生积极改变的充分必要条件。
这种关系被表述为:
1、两个人有心理意义上的接触。
2、第一个人,我们称其为求助者,处于不一致的状态,具有攻击性或处于焦虑中。
3、第二个人,我们称其为咨询师,他在这种关系中是一致的或处于内部整合的状态。
4、咨询师无条件地接受和关注求助者。
5、咨询师对求助者的经历表示共情,并努力与求助者交流。
6、咨询师对求助者表达的共情交流和无条件关注是最基本的。
在求助者中心治疗中,关系是最根本的,它是咨询过程的开始,是咨询中的主要事件,也是咨询的结束。
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关系应是安全和相互信任的,而且一旦建立了一种安全和相互信任的气氛,就能促进咨询关系的发展。
由于求助者中心疗法从根本上来讲是一种以关系为导向的方法,因此在罗杰斯的治疗策略中并不包括为求助者做什么的技术,取代它们的就是对这种关系体验的促进策略。
求助者中心疗法的技术有以下三种:
1、促进设身处地的理解的技术
促进设身处地的理解技术包括关注、设身处地的理解的言语和非言语交流,以及使用沉默的技术等。
2、坦诚交流的技术
艾根的帮助技巧系统是来源于罗杰斯的理论的。
按照艾根的观点,对坦诚的交流包括:
a)并不固定角色
b)自发性
c)无防御反应
d)一致性
e)自我的交流
3、表达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技术
有各种叫法,如接受、尊重、关心以及珍视,艾根将无条件积极关注称为尊重。
在艾根看来,咨询师可以不同方式向求助者表示对他们的尊重:
a)表现为是从求助者的人性和发展的潜力这一基础上而对他的尊重
b)应承自己要与他们一起努力
c)把求助者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予以专长,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独特性
d)相信求助者有自我导向的潜力
e)而且相信求助者是能够做出改变的
在咨询过程中如果咨询师能表现以下四种行为,那么上述5种态度就会起作用:
a)对求助者的问题和情感表示关注
b)把求助者作为一个值得坦诚相待的人来对待,并且持有一种非评价的态度
c)对求助者的反应要伴有准确的共情(设身处地的理解)并因此表示出对求助者的参考结
构的理解。
d)培养求助者的潜力,并以此向求助者表明他们本身的潜力以及行为的能力。
三、把握咨询过程七阶段的特点和规律
第一阶段:求助者对个人经验持僵化和疏远态度阶段,求助者不愿主动寻求治疗和帮助。
第二阶段:求助者开始“有所动”阶段。
如果在第一阶段中,求助者能够体验到咨询师对他的尊重、真诚和共情。
感到自己被接纳,就会进入第二个阶段。
第三阶段:求助者能够顺畅地、自由地表达客观的自我。
但他表达的仍然是客观的自我,总体上还没有情感的投入。
能意识到自己的真实感受,但很少承认自己的当前感受,并且对自己的感受不能接纳。
第四接段:求助者能更自由地表达个人情感,但在表达当前情感时还有顾虑。
在这一阶段,求助者的自我体验变得较为真实,但由于长期形成的固定模式的限制,他还不能做到对自我完全开放。
此时,求助者与咨询师之间已经有了以情感为基础的联系,心理治疗的过程大部分发生在这一阶段和下一阶段,因此,第四、五阶段是治疗的主要阶段。
第五阶段:求助者能够自由表达当时的个人情感,接受自己的感受,但仍然带有一些迟疑。
第六阶段:求助者能够完全接受过去那些被阻碍、被否定的情感,他的自我与情感变得协调一致。
第七阶段:由于上一阶段的变化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在此阶段,求助者对治疗条件的作用,例如关注、接纳等已不再看得那么重要。
他几乎可以不需要咨询师的帮助,就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
相关知识
一、基本理论
1、求助者中心疗法对人性的看法
其基本观点是:
a)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
b)人拥有有机体的评价过程
有机体的评价过程是罗杰斯理论中一个独特的概念。
罗杰斯假定有机体自身拥有一
种评价经验的能力,它称之为“机体智慧”。
机体智慧的表现就是“有机体评价过
程”。
罗杰斯认为,个体自身的满足感是与自我实现倾向相一致的。
也就是说,有机体的
评价标准是自我实现倾向。
有机体评价过程把个体的经验与自我实现有机的协调配合,使人不断迈向自我实
现。
c)人是可以信任的
2、自我理论
自我理论是一种人格理论,强调自我实现是人格结构中的唯一动机。
自我理论阐述了人格结构、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人格异化和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a)经验
罗杰斯对经验的概念来源于现象学中的“现象场”。
现象场是指人的主观世界,它不强调外部客观世界是什么样的,而强调一个人的主观内部世界是如何观察、如何感受外部世界的。
在求助者中心疗法理论中,罗杰斯所使用的经验概念是指,求助者在某一时刻所具有的主观精神世界。
其中既包括有意识的心理内容,也包括那些还没有意识到的心理内容。
经验包括个体的认知和情感事件,它们能够被个体知觉到,或者具有被知觉的能力。
对于经验罗杰斯曾经这样说过:“它包括意识中的全部现象,也包括个体未曾意识到的事件。
”
b)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不同与自我,自我是指求助者真实的个体,自我概念主要是指求助者如何看待自己,是对自己总体的知觉和认识,是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的统一体。
自我概念包括对自己身份的界定,对自我能力的认识,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及自己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等。
自我概念是通过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尤其是个人与生活中的重要其他人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自我概念由有大量的自我经验和体验堆积而成。
人的行为是由他的自我概念决定的。
比如,人的自我概念决定了他接受与处理经验的方式与态度。
c)价值的条件化
每个人都存在着两种价值评价过程。
一种是人先天具有的有机体的评价过程,另一种是价值的条件化过程。
价值条件化建立在他人评价的基础上,而非建立在个体自身的有机体的评价基础上。
比如,孩子久而久之把父母的价值观念内化,把这些观念内化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一旦当孩子把父母的价值观念当作自己的自我概念时,他的行为不再受肌体评价过程的指导,而是受内化了的别人的价值规范的指导,这个过程就是价值条件化的过程。
这一过程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个体的现实倾向,当他采用这一过程反映现实时,就会产生错误的知觉,当对某一行为自己感到满意,而别人没有感到满意,或别人感到满意而自己没有满意时,就会出现一种困境,自我概念和经验之间就会出现不一致,不协调。
3、心理失调的实质及治疗
a)心理失调的实质
自我概念是求职者中心疗法理论了解心理失调的关键。
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不协调是心理失调产生的原因。
个体的经验与自我观念之间存在着三种情况:
一种是符合个体的需要,被个体直接体验、知觉到,被纳入到自我概念之中。
另一种是由于经验和自我感觉不一致而被忽略
第三种是经验和体验被歪曲或被否认,用以解决在自我概念和体验之的矛盾。
b)心理治疗的实质
求助者中心疗法的实质是重建个体在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和谐,或者是说达到个体人格的重建。
影响自我实现的诸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人际关系。
当一个人一旦达到了自我的和谐,他就会对任何经验都比较开放,不再歪曲和否认自己的某些经验;他的自我经验变得能与经验相协调,不再相冲突;他变得更信任自己的有机体的评价过程,而不是信任价值的条件化评价;他愿意使自己成为一个变化的过程,使生命迈向成长,迈向自我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