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来访者中心疗法

来访者中心疗法


二、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罗杰斯人格自我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和结 构基础。他认为人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建立 自己对自己、对环境及自己与环境关系的概念。在 幼儿最初的经验世界里——现象场中,一切事件都 是混沌一片的,孩子并没有“我”的概念。随着儿 童与环境、他人的相互作用,他开始慢慢能把自己 与“非自己”区分开来。有关自己的种种经验就在 现象场中分化出来,形成了他的最初自我。罗杰斯 围绕自我这一核心概念,拓展了下列几个基本概念, 这些概念有助于理解来访者中心治疗学派的精神病 理学观点
第三节
治疗过程
治疗目标 治疗条件
治疗过程
一、治疗目标
以人为中心的治疗基本目标可以说是“去伪 存真”。“伪”就是一个人身上的那些与其 价值条件化了的自我概念相一致的,或者说 由这些自我概念衍生出来的生活方式,思想、 行动和体验的方式。“真”就是一个人身上 那些代表着他的本性,属于他的真正的自我 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罗杰斯常用“变成 自己”,“从面具后面走出来”这样的话来 表达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目标。一旦去伪存真 的工作得以完成,当事人似乎变成了一个新 人,一,人们开始产生自我关注的需要。自我关注是 人们积极关注的需要得到满足或受到挫折的经验结果。就像 刚才的例子中,孩子的勇敢行为得到他父亲的表扬时,他可 能获得对勇敢行为的积极自我关注,和对懦弱行为的消极自 我关注。对于积极的自我关注的获得,起初,这种需要取决 于你对别人,特别是对你最重要的人给予你的关怀、奖励和 评价的知觉。如果人们意识到别人喜欢他们或爱他们,那么, 他们接受积极关注的需要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满足。积极关注 是自我关注的先决条件,但是,一旦建立了积极的自我关注, 那么就不再依赖被爱的需要。大多数的父母或他人的积极关 注是有条件的,而这些条件体现着父母和社会的价值观。罗 杰斯称这种条件为价值条件。儿童反复地从自己的行为后果 体验这些价值条件,慢慢的懂得什么是好行为,什么事不好 得行为;怎样想,怎样做是好孩子,怎样想,怎样做是坏孩 子(实际上这些是大人的标准)。然后孩子把这些价值观念 内化,成为自我结构中的一部分。价值条件一旦内化就会成 为指导儿童行为的“良心”、“超我”。但在以后的生活中, 儿童会迫于这种价值条件拒绝对自己的“自我评价”,而去 先迎合他人的评价。此时人的经验和真正的自我或集体自我 开始疏远了,自我的不协调状态就产生了。
3.自我与经验的协调 人对任何一种新的经验都可能产生三种不同反应:(1)与自 我概念相结合为一体;(2)被忽略或被否认;(3)产生歪曲 的反应。当新的经验与个体意识中的自我产生分歧或不一致时 或被认为是自我概念的威胁时,个体便会经历不协调状态,此 时也就容易出现后两种反应。这种不协调状态的产生根源于前 面讲的价值条件的作用。因为价值条件的作用,人们总是选择 性地对待他们的经验,只接受与价值条件一致的经验,而那些 不符合价值条件的经验就被忽略或以歪曲的形式进入意识,于 是不可避免地出现焦虑和心理失调现象。 焦虑产生后,防御过程就会启动。防御过程是阻止经验与自我 的不一致被揭露,维护自我结构的完整性,从而维持自我关注 的一种手段。这个防御过程可惜借助不同的方法来实现,例如, 一个在学习能力方面自我概念很差的学生,会对考试得了一个 好分数这个经验看成“瞎猫碰上死耗子”或“老师改卷搞错” 的歪曲的经验等.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 德理论中关于人 们对现代文化的无意识的渴望、追求及人的复杂的情绪 特 质等。 2,新弗洛伊德学派的理论观点——霍妮(K.Horney)、沙 利文(H.S.Sullivan)、亚利山大(F.Alexan-der)、 弗论奇(T.M.French)等新弗洛伊德学派的观点。 3, 美国的科学的心理学——直接受在美国发展起来的科 学心理学的影响 。 4,格式塔心理学——强调人的心理现象是在意识经验中所 显现的结构性或整体性。 5,以美国文化、人本主义为中心的教育哲学、社会哲学和 政治哲学的影响。
3,第三阶段(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 重点研究治疗的充分必要条件以人为中心 的治疗进一步得到完善和发展 4,第四阶段(20世纪80到90年代): 以广泛应用于教育、工业、群体以及解决冲 突和对世界和平的研究为标志
第二节 来访者为中心的基本理论
自我实现
自我概念
一、自我实现
罗杰斯治疗方法的基本理论是存在于生物中的 自我实现倾向。所谓自我实现就是充分地、完善 地发挥人自己的潜在能力。罗杰斯充分相信人有 自我实现的潜能。他认为人是理性的、能够自立 且能对自己负责,有正面的人生取向,因此可以 独立自主,进而迈向自我实现。他主张改善人与 人的关系,认为只要能够创造真诚相处、相互理 解、彼此尊重的气氛,就会出现奇迹,从而可以 由僵化变为灵活,有静态变为动态,有依赖变为 主动,逐步实现自己的全部潜能。罗杰斯认为自 我实现是人类最基本的动机,人是积极主动的、 自我实现和自我指导的。来访者的自我实现的潜 能在与咨询员建立起融洽的关系后,就能得到释 放和发挥——这是罗杰斯咨询理论的基本思想
(5)预感到经验和自我不一致的个体,会运 用防御(歪曲、否认、选择性知觉)来对经验 进行加工,使之在意识水平上达到与自我一致。 如果防御成功,个体也不会出现明显的适应障 碍。 (6)如果某个经验特别重大,或者由于别的 原因,个体无法通过防御机制使之与自我概念 协调,而受到威胁的这个自我概念又在自我中 具有重要地位,就会出现心理适应障碍。即个 体面对内在矛盾束手无策。 (7)心理适应问题的根本在个体自我中那些 无效的、与其本性相异化的自我概念。
罗杰斯的主要著作 1939年,第一部著作:《问题儿童的临床治疗》 1942年,《咨询和心理治疗中的非指示疗法》,后改称患者中心疗 法。 1957年,主要著作《患者中心治疗:它的实践、含义和理论》,提 出个性及其变化的理论,或称"自我理论" 1959年,《在患者中心框架中发展出来的治疗、个性和人际关系》 一书,更系统地阐述个性理论。 1956年,曾与当代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B.F.斯金纳进行一次各自阐 述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理论观点的争论,发表《有关人类行为控制 的若干问题—一篇专题讨论文章》。 1964年把患者中心疗法的理论和实践推广到教育和教学方面,写了 《学习的自由》即一本系统阐述人本主义教学观的书。 后又研究婚姻关系问题,出版《择偶:结婚及其选择》。
二、治疗性条件
(1)咨询师自己要体验到内在的协调,要做到对自己真 诚一致,即咨询师意识到自己的情感和态度与他实际体验 到的情感和态度是一致的。他不能口里赞同对方,实际上 却感到恼火、猜疑;同时,把这种真诚的态度自然而然地 表露出来,传给对方。这就是先有对自己的真诚一致,才 可能让人感到你的真诚一致。 (2)不对当事人这个人以及他的感受和行为做评价,不 把外在的价值观和标准强加给对方。这使当事人不感到有 来自外部的威胁(譬如失去咨询师的关怀和尊重),能够 放心地去体验内在的情感、矛盾和威胁。同时能让他意识 到,他的生活是他自己的,没有什么外部评价能改变这一 点,从而是他成为一个自主、对自己负责的人。
1,初期阶段(20世纪40年代) : “非指导性疗法“的确认 重视来访者的感情 对“非指导性疗法”的重视 2,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 : 转向“来访者中心治疗” 将注意力集中到来访者现象的世界 独自的人格理论的发展 重视咨询者的态度 治疗过程中来访者的变化 :体验过去否定过 的态度 、自我概念的再构成 、评价的内在机能得 以发展。 治疗过程与人格变化的关系
三、形成及发展过程
来访者中心疗法,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中最有影 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最初称为“非指导性 治疗”,后称为“来访者为中心治疗”,20世纪 70年代起称为“以人为中心治疗”。以人为中心 疗法被称为是心里治疗理论的“第三种势力” 。 罗杰斯将自己的理论称之为“非指导性的”疗 法, 其后改称“患者中心’或“来访者中心’疗法。 这意味着这一 理论的形成及其发展过程经历了几 个发展阶段。
1.自我与理想自我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是指个人认知到的自我,如我感知到 自己 是什么样的人,即个人独特的知觉、看法、态度和价值观 的总和。现实自我是之真实存在的中的自我;理想自我指期望中 的自我。一个人的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并不总是一致的,有时相 去甚远如两者 能达到一致,那么人就达到了一种理想状态,即 自我实现。 2.积极关注的需要与价值条件的作用 当自我知觉出现以后,婴儿就开始产生被人爱、被人喜欢和 被人认可的需要。罗杰斯称这种需要为积极关注积极关注的需要 存在于所有人身上,并且在人的一生中都是强烈而持久的动力源。 人们重视那些能够满足他们的积极关注的经验。只是人们从对他 们至关重要的人那儿的到的积极关注,要比他们机体需要的到的 奖赏有力的多。如:一个小孩从机体水平上看是害怕狗的,但他 的父亲说:“让我看看你有多勇敢,去摸摸那条狗”,那么,这 个小孩为了得到父亲的表扬(积极关注),可能会否认或歪曲他 对狗的恐惧,而去摸那条狗。
来访者中心疗法
演变历史及发展过程 基本理论 实施过程 贡献与不足
第一节
来访者中心疗法的演变 史 及发展过程
卡尔·罗杰斯的生平及其著作 来访者中心疗法的理论背景 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形成及发展 过程
一、卡尔·罗杰斯的生平简介
罗杰斯的生平简介 1902年: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繁荣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1919年:进入父母的母校威斯康星大学学习农业 1924年:离开威斯康星大学,去纽约“联合神学院”,随后 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主攻心理学 1928年:获心理学硕士学位,同年受聘于纽约罗彻斯特防止 虐待儿童协会儿童研究室 1931年,在工作之余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1940年:受聘为俄亥俄大学心理学教授 1940~1945年:任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 1957年:返回威斯康星大学,任心理学教授 1963年:到加利福尼亚的拉约拉,建立了人类研究中心 1987年:逝世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1)个体因预感到经验和自我失调的 威胁而产生焦虑;(2)因防御失败而致经验和体验的到安 全、明确的意识,个体不得不面对这些他力图否认的经验; (3)自我和经验的对立非常明显,而个体又无法使之协调, 完全失去控制的局面的能力。总之,当个人意识到“我是怎 样”,同时又认为“我不该这样”的时候,内部的紊乱就不 可避免。 在以人为中心看来,不存在像神经症和精神病分类中那样一 个个具体的独立的病种,适应障碍只有程度的差别而没有种 类的差别。所以障碍的根源都由于自我概念和经验之间的不 一致或失调。内部紊乱最严重的达到精神崩溃,整个精神结 构解体程度,类似于精神分裂症。紊乱程度稍轻的则表现为 焦虑、恐怖和抑郁等情绪反应,类同所谓的神经症。总之, 心理障碍的共同的、基本的特征就是这个人不在能像一个正 常人那样有效地发挥其心理机能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