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庄子的寓言故事

庄子的寓言故事

庄子的寓言故事
说有个老头叫狙公,养了一大群猴子,喂橡子,怎么喂呢?一天,他
对猴子说:朝三暮四。

早上三份,傍晚四份。

听到这话,猴子们都怒
气冲冲,说,不够吃呀。

狙公想了想,说:那好办,我们改变一下,
早上四份,傍晚三份,朝四暮三。

猴子对这个方案都表示满意,高兴
得不得了。

下面庄子笔锋一转,写道:“名实未亏”。

“名”就是数量,“实”就是橡子,“未亏”就是没有改变。

两种方案是一样的,
橡子的数目并没有改变,但一种情况下猴子不高兴,另一种情况下它
们就满意了。

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狙公愿意改变他个人的方案。


什么也没有失去。

真正的智者,不带偏见地,考虑问题的两个方面。

而猴子呢,“喜怒为用”,多么可笑,一点理性也没有。

人离开理性,就和猴子一样愚昧。

用理性来观察,就不会像猴子了。

我是非常热爱这个故事的,它非常简单,但却非常深刻,它点中
了人的头脑――人与猴子的本质区别。

科学发现了人是由猴子进化而来的,所以人就始终保留着一定的
猴性。

猴性什么样?就是永不安宁。

你曾看到过哪一只猴子安宁过吗?
不声不响、安安静静地坐着、躺着、站着吗?不可能!猴子总是吃着什么、做着什么,攀来、爬去。

人的猴性就是心不安宁,猴性太多就看
不到真理。

静能生慧,理性的思考只有在你静心的时候才能实行。

还有一则寓言《混沌之死》就更深刻了。

在《庄子内篇应帝王》中,是这样记载的:远古时候,大地有三个主宰者,中央之帝叫“混沌”。

北帝和南帝的名字分别是“倏”和“忽”。

其中“混沌”最
“本真”,浑朴善良,仅仅太“原始”,面无七窍。

于是,“倏”与“忽”商量:“混沌”平时对我们不错,我们不能知恩不报。

怎么报
答呢?他没有眼睛,看不到美好的世界;他没有耳朵,听不到美妙的乐曲;他没有嘴巴,品尝不到美味佳肴。

太痛苦了,我们应该在他身上把
七窍凿开。

商量后决定,对“混沌”实行“文化开发”,每天为他凿
一窍。

七日而七窍备,但那位可爱的“混沌”却死掉了。

在这里,
“混沌”象征着大自然的“原生态” 和人的“原性态”。

庄子担心它
会在人类的文化活动中失去,有没有一点道理呢?
中华民族是思维开阔的民族,人们在改造自然的时候,老是想以
自己的意志、自己的想法去做,最后把“混沌”,把大自然搞坏了。

对于古人的“忧患意识”,现代人往往持鄙薄态度,例如那位与庄子
差不多同时代的“杞人”,就曾被后人嘲讽了两千多年。

殊不知人类
已经用自己的手为地球、为自己制造了许很多多麻烦,日益毁灭着一
切本原的“混沌”存有。

被两千多年前那位“杞人”忧过的“天”,
今天已明显地出现了两个大“洞”,即臭氧层破坏。

自古以来人们称《庄子》是一本大自然的智慧,一点也不为过。

庄子是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宋国人,大约在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期,约比孟子的年龄略小一点。

名周,字子休,还有说叫子沐的。

庄子是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到唐以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所以,他的著
作《庄子》人们就称为“南华经”。

《史记》用精练的几行字介绍了庄子,说他著书十余万言,大抵
都是寓言。

庄子曾做过漆园小吏,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
清静无为。

生活很穷困,却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在道德上其实
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人。

在《庄子》中,像“朝三暮四”和“混沌之死”这样的寓言故事
很多,都蕴涵着深刻的道理,培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子孙。

例如成语
故事“呆若木鸡”也挺有意思。

说春秋时期,周宣王好斗鸡,他请一
个姓纪的驯养斗鸡专家来给他驯养斗鸡。

刚驯养了10天,周宣王就追
问“行不行”,纪专家说:“不行,它自以为很勇敢,很傲气。

”又
过了10天,周宣王又追问,纪专家回答说:“也不行,它还不够沉着
冷静。

”再过10天,周宣王又来了,说:“现在差不多了吧?”纪专
家说:“还是不行,它现在是盛气凌人,不够深沉含蓄。

”又有10天
过去,周宣王已经不抱什么希望,没有料到,纪专家却面见周宣王,说:“现在行了,别的鸡又跳又叫,它却一动不动,看上去像木头做
的,它凝神聚气,威武庄严,没有敢和它挑战的。

”然后放进斗鸡场,所有的斗鸡见到它都落荒而逃。

这则寓言故事出自《庄子达生篇》,
这是成语“呆若木鸡”的本意。

现在人们多用它形容痴傻发愣的样子,是个贬义词,实际上它引申为一种高深的人生修养境界。

庄子描述的
培养斗鸡的各个阶段不也正是人才成长的阶段吗?初出茅庐的时候容易
目空一切,产生傲气;刚有了点成绩的时候容易头脑发热,产生躁气;
事业有成的时候容易盛气凌人,不够含蓄,产生盛气。

只有克服了傲气,克服了躁气,克服了盛气,才达到了精神内敛、游刃有余的境界――呆若木鸡。

看来,这个成语和大智若愚的意思差不多。

我走近庄子应该说是在30多年以前,*时期,父亲有病在家休息,实际上是失去了工作赋闲在家,待查待批,沉重的政治压力和思想负担,使他惶惶不可终日。

对工作对生活欲干不能,欲罢不忍的状态,
使他每天都是闷闷不乐。

为了减轻压力,解脱苦闷,经常用老庄的思
想调整心态,常和我们讲什么“安于祸福,谨于去就”啊,“安时处顺,穷通自乐”啊,正因为有黄雀在后的经历,所以父亲,他本是个
胸怀大志向的人却常教育我们要“与世无争”;正因为那时候有太多不
自由的困惑,所以父亲,他本是强调率性的人,却经常告诫我们要
“清静无为”。

那时我好像觉得老庄的思想是消极避世的。

后来,我
读了《庄子》,被庄子寓言的汪洋恣肆的想象,缜密精微的哲理,生
动细腻、挥洒自如的描述所吸引,觉得当初的感觉不对。

他雄浑飞越
的意象,滋润旷达的情致,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

《庄子》是庄子及他的学生的智慧集锦。

使人超脱,令人聪明。

比如“邯
郸学步”这则寓言,我在二十多年前的一次干部培训班上就以前引用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