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学时:30学分:2适用对象:各专业学生考核要求:平时30%,期末考核70%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该门课程为全院各专业的公共选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开设,主要使学生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初步懂得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进一步的培养和激发其学习社会心理学的需要与兴趣;使其掌握为现实生活所必须的社会心理学知识,学会自觉应用所学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分析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增强和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自觉性与能力。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2.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心理学研究宏观社会结构并且如何通过微观社会结构对个体发生作用,从而使社会心理学有助于对人们社会行为进行理解,预测和控制。
3.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明确社会心理学在人的社会行为和社会问题中的作用系统的观念来看待社会心理学作用。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中较为重要的一门核心课程,涵盖个体、群体与大众心理等不同层次的内容,涉及个人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趣味性与专业性并重。
因此要求学生预先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讲授必要的社会心理理论与观点,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参与式教学、讲座、讨论等,结合实际,培养学生利用社会心理原理与规律解释分析社会心理现象的能力,并能学以致用,提高生活质量。
五、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时蓉华: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2月.2.十三所高校.社会心理学(第4版).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6月.3.章志光等.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版.4.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2月.5.[美]戴维.迈尔斯著,张智勇等译.社会心理学(第 8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1月版六、教学内容第一章总论1、基本内容(1)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2)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任务(3)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2、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2)明确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任务(3)了解社会心理学历史发展(4)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基本理论3、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2)难点: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4、教学建议(1)全面、简要地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和理论,树立正确观点(2)采用讨论、案例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第二章社会化与自我意识1、基本内容(1)第一节社会化概述(2)第二节社会角色(3)第三节自我意识2、教学基本要求(1)使学生了解社会化的意义、任务、内容、因素、心理机制(2)了解角色及社会的要求(3)联系社会的要求思考大学生社会化问题(4)了解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发生发展3、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社会化的含义、角色理论(2)难点:社会化的理论、社会角色概述、自我意识的内涵、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4、教学建议(1)案例导入:社会化与不良社会化的比较(2)从学生各方面社会化切入,激发兴趣和促进理解第三章社会动机与归因1、基本内容(1)第一节社会动机、成就动机概述、社会认知概述(2)第二节印象的形成与控制、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3)第三节主要的动机理论及其评价、非言语沟通2、教学基本要求(1)使学生了解什么叫社会动机,动机的积极意义、社会认知的内涵(2)掌握成就动机的概念,成就动机的训练、印象形成的方式与心理效应(3)了解几种主要的社会动机学说、行为归因的理论(4)重点理解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非语言行为的分析方法3、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动机与需要、成就动机的训练、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归因理论(2)难点:成就动机理论发展、主要的动机理论及其评价、印象形成与控制4、教学建议(1)根据动机学说,解释动机与社会行为的关系(2)进行成就动机分析与训练(3)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并学会分析存在的不合理认知与归因偏差第四章社会态度1、基本内容(1)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2)第二节社会态度的理论(3)第三节社会态度转变的因素(4)第四节社会态度的测量(5)第五节偏见2、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态度的内涵、功能及其与行为的关系(2)了解态度形成和改变的理论(3)掌握影响态度形成和改变的因素及测量方法(4)了解社会态度理论,树立正确的社会态度,追求事业成功(5)掌握偏见及偏见形成因素,克服偏见的途径3、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态度与行为、态度改变的方法(2)难点:态度改变的理论4、教学建议(1)模拟现场:怎样说服一个人改变态度(2)讨论:社会生活中的偏见与不公平第五章社会沟通与亲密关系1、基本内容(1)第一节社会沟通(2)第二节相识与亲密关系的基本过程(3)第三节友谊与亲密(4)第四节关系问题2、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社会沟通的定义、条件、形式和展开过程,以及人际沟通的社会空间有效利用、人际沟通工具等问题。
(2)了解人际沟通基本理论,能利用人际沟通的各种特性去影响他人,同时也促进自身的心理健康。
(3)掌握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利用所学知识,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4)掌握社会心理学对友情与爱情的解释,亲密关系问题及其应对3、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社会沟通技巧人际吸引、人际关系的技巧,关系问题(2)难点:人际关系的测量,关系问题4、教学建议(1)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人际处理与人际冲突进行讲授(2)人际团体训练活动第六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1、基本内容(1)第一节社会交换(2)第二节社会影响(3)第三节从众、依从与服从(4)第四节团体的社会影响2、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社会交换理论内涵、研究与运用(2)了解社会影响的内涵,对比东西方差异,掌握文化对自我概念、孩子养育、社会关系以及人际沟通等方面的强烈影响(3)掌握从众、依从与服从的表现与影响因素,学会抵制不良社会影响,利用规律影响他人(4)掌握团体生活对人的行为与心理所造成的影响3、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从众、依从与服从的经典实验与影响因素,团体的社会影响(2)难点:社会交换理论的运用,从众、依从与服从的经典实验,团体的社会影响4、教学建议(1) 实验模拟,感受社会影响(2)社会从众现象分析第七章社会行为1、基本内容(1)第一节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2)第二节侵犯与暴力行为(3)第三节亲社会行为2、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遗传与环境对行为的影响(2)掌握侵犯与暴力行为的内涵,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传媒对暴力行为的影响,减少侵犯行为的办法(3)掌握对亲社会行为的解释,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了解什么情况下可以得到他人帮助3、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遗传、环境对行为的影响,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2)难点: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4、教学建议(1) 社会犯罪行为的分析,结合具体案例(2)视频赏析,讨论第八章团体心理与行为1、基本内容(1)第一节团体概述(2)第二节团体领导者(3)第三节团体内部沟通(4)第四节团体决策2、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团体内涵、团体的心理功能,团体规范和团体凝聚力(2)掌握领导类型,领导理论,有魅力领导具备的特征,影响领导效能的因素(3)了解团体沟通的形态与特征,运用沟通解决冲突(4)了解团体决策的一般问题,掌握团体极化、团体思维等现象3、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团体规范和团体凝聚力,影响领导效能的因素,有魅力领导具备的特征,利用沟通解决冲突,团体极化与团体思维(2)难点:影响领导效能的因素,有魅力领导具备的特征,利用沟通解决冲突,团体极化与团体思维4、教学建议(1) 讨论与活动:小组领导的产生,分析领导者特点与团体规范(2)案例:利用沟通解决冲突第九章大众心理1、基本内容(1)第一节流行(2)第二节流言(3)第三节舆论2、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流行的传播过程,流行形成的主客观因素(2)掌握流言传播的特点,学会制止流言(3)掌握舆论的结构分析,人际舆论形成模式和舆论的作用3、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流行形成的主客观因素,流言的制止,人际舆论形成模式(2)难点:流言传播特点,流言的制止,舆论结构分析,人际舆论形成模式4、教学建议(1) 进行时尚现象分析,看流行的传播(2)案例讨论:当流言出现怎样分析和制止赠送以下资料《3D打印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3D打印技术课程编码:1100001120学分及学时:1学分理论学时18学时(其中理论课10学时)适用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开课学期:第三学期开课部门:计算机与互联网学院先修课程:物联网技术概论、电子技术、无线传感网、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考核要求:考查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作者:高帆《3D打印技术》著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10月 1.本课程属于设计类的课程一、课程性质和任务《走近3D打印技术》课程是根据国家课程改革要求,结合我校学生发展的实际状况,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兴趣、特长及本校的课程资源等要素而开发的设计课程。
3D打印技术,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
它无需机械加工或任何模具,就能直接从计算机图形数据中生成任何形状的零件,从而极大地缩短产品的研制周期,提高生产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与传统技术相比,三维打印技术还拥有如下优势:通过摒弃生产线而降低了成本;大幅减少了材料浪费;而且,它还可以制造出传统生产技术无法制造出的外形,让人们可以更有效地设计出飞机机翼或热交换器。
因此,3D打印技术今后会在世界上替代大部分制造业;如果我们不能在3D打印技术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将难以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因此,走近3D打印技术,了解并学习3D打印技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就业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课程本着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融合本校办学理念和传统文化。
旨在通过学生对世界制造业领域正在迅速发展的“具有工业革命意义的制造技术(3D打印技术)”的学习与实践;在“挥动想象的翅膀”的过程中,体验创意的神奇和伟大;快速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合作、协调能力。
同时也初步体会3D制造技术将给社会带来的社会伦理困境。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1. 通过学习,了解3D打印技术的现状,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发展学生的创意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与热情。
形成初步的3D制造技术概念以和了解3D建模的方法,以及对技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2.学习3D建模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能力的迁移与拓展。
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3.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借鉴中模仿,在模仿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增强社会,生活,知识产权观念,提高科学理论精神和技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