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总学时/学分:48/2.5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与专业选修课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社会心理学》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教师教育的基础课程。
该门课程主要使学生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初步懂得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进一步的培养和激发其学习社会心理学的需要与兴趣;使其掌握为现实生活所必须的社会心理学知识,学会自觉应用所学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分析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增强和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自觉性与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心理学研究宏观社会结构并且如何通过微观社会结构对个体发生作用,从而使社会心理学有助于对人们社会行为进行理解,预测和控制。
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明确社会心理学在人的社会行为和社会问题中的作用系统的观念来看待社会心理学作用。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6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明确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了解社会心理学历史发展;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基本理论。
采用讨论、案例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
教学重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教学难点: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社会化与自我意识(4课时)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社会化的意义、任务、内容、因素、心理机制;了解角色及社会的要求;联系社会的要求思考大学生社会化问题;了解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发生发展。
案例导入:社会化与不良社会化的比较,从学生各方面社会
化切入,激发兴趣和促进理解。
教学重点:社会化的含义、角色理论
教学难点:社会化的理论、社会角色概述、自我意识的内涵、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
第三章社会动机与归因(4课时)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什么叫社会动机,动机的积极意义、社会认知的内涵;掌握成就动机的概念,成就动机的训练、印象形成的方式与心理效应;了解几种主要的社会动机学说、行为归因的理论;重点理解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非语言行为的分析方法。
根据动机学说,解释动机与社会行为的关系;进行成就动机分析与训练;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并学会分析存在的不合理认知与归因偏差。
教学重点:动机与需要、成就动机的训练、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归因理论
教学难点:成就动机理论发展、主要的动机理论及其评价、印象形成与控制
第四章社会态度(6课时)
教学要求:掌握态度的内涵、功能及其与行为的关系;了解态度形成和改变的理论;掌握影响态度形成和改变的因素及测量方法;了解社会态度理论,树立正确的社会态度,追求事业成功;掌握偏见及偏见形成因素,克服偏见的途径。
由于态度形成和改变的过程是复杂的,其间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本章的教学中,授课教师切忌空洞抽象地灌输理论,而要结合心理学家的大量实验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在生动活泼中达到教学要求。
教学重点:态度的形成和改变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态度与行为的相互关系、认知不协调理论
第五章社会影响与社会行为(6课时)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社会促进与社会干扰、从众、服从、侵犯行为、利他行为、旁观者效应等基本概念和原理;要求学生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人们的社会行为,学会预防和控制人们的侵犯行为,促进人们的利他行为。
本
章中涉及到社会生活中的诸多对立现象,如社会促进与社会干扰,侵犯行为与利他行为。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专题讨论或小组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在相互启发中掌握应运用基本概念和原理。
教学重点:侵犯行为及其预防和控制、利他行为及对利他行为的促进
教学难点:侵犯行为的理论
第六章社会认同(4课时)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自我的概念及其结构、掌握自信的涵义及其表现、掌握性别与角色的内涵、掌握社会化的内涵及其理论;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自我、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以提高自我效能感、增强自信以至实现自我价值。
“认识你自己”是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社会化又是伴随个人终身的必修课,还有性别角色、性别差异等都是学生们熟悉的社会现象和话题。
因此,在本章的教学中,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特别是要了解学生的“日常概念”,防止学生受“日常概念”固化的影响,启发学生接受“科学概念”。
教学重点:自我概念及其结构、自信及其表现、社会化的涵义及过程
教学难点:自我的多重意义、社会化的涵义及历程
第七章人际交往(6课时)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内涵、人际交往的功能、人际交往的心理基础、人际交往的工具及人际交往中的信息沟通和相互作用;要求学生掌握人际关系的涵义、发展模型、发展阶段及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要求学生运用人际交往的理论提升自己和他人的人际交往;要求学生运用人际关系的测量方法对身边个人或团体的人际关系进行分析和评价。
人际交往既需要科学性、又需要艺术性。
因此,授课教师在讲授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同时要重视实践性,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沟通、交流、讨论,然后总结怎样才能更好地与人交往,怎样测量人际关系。
教学重点:人际交往中的信息沟通及相互作用,人际关系的发展模型、发展阶段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人际交往中的相互作用,人际关系的发展模型
第八章团体心理(6课时)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团体的基本特点、团体的功能与类型;要求学生掌握团体吸引力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要求学生掌握集体意识的含义及其形成;要求学生掌握团体决策的含义、形成与方法;要求学生掌握领导者的角色与素质;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在实践中提升团体的吸引力与凝聚力(以自己班级为对象)。
首先,授课教师要在比较团体与人群的不同的基础上分析团体的本质,并举例说明;然后,教师要以学生所在的班级为例,分析领导者的角色与素质、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提升班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教学重点:团体本质、团体吸引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途径、团体领导的
角色与素质
教学难点:团体本质的理解
第九章社会心理学中的人与社会(6课时)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人口心理素质的内容和特点,了解人口变动的社会心理、婚姻与家庭社会心理、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心理及计划生育的社会心理;要求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及标准,了解健康行为的特征及健康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要求学生掌握环境的心理学意义,了解“人-环境”研究的四种模式及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的有关研究;要求学生掌握人的需要与工作动机、工作态度、工作士气、工作满意感的基本原理与运用。
要求学生掌握生活质量的含义与评估方法,了解社会心理学对生活满意感模型、幸福感与人的基本需要及工作生活质量的研究。
教学重点:心理健康与社会心理健康、环境的心理学意义,工作的需要、动机、态度、满意感、生活质量及其评估
教学难点: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生活满意感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