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宋庆龄介绍

宋庆龄介绍


1945 年8 月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 投降。 9 月2 日正式签署投降书。八 年抗战,中国人民终于盼来了胜利的 一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庆龄也同全国人民一道沉浸 在无比的激动和欢乐之中。但是在短 暂的庆幸之余,和许多爱国志士一样, 她不得不开始思考一个重大的问题: 抗战胜利了,中国向何处去?光明与 黑暗的较量也许即将到来,她又将面 临新的拼搏⋯⋯
上海中西女塾
1909 年9 月,宋庆龄终于考入佐治亚州梅肯 市威斯里安女子学院 (Wesleyan College for Women)文学系。入学 后,她更加勤奋刻苦,阅读了大量的文史哲著 作。同时,她也热心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她曾 担任学院校刊《威斯里安》的文学编辑,又是 学院文学社的通讯员,还是院戏剧俱乐部的演 员。她的全面发展深得同学们的钦佩。
宋庆龄介绍
1.童年和少女时代
2.爱情、革命和理想
3.在大革命的洪流中
4.为抗日救亡奔走呼号
5.为新中国而奋斗
6.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宋庆龄的童年是幸福和愉快的。她出生以后, 家境渐好,日子慢慢富裕起来。她的父亲特意 在上海虹口郊区农村买地建房,自己设计,半 土半洋。这个优美而简朴的环境,使得孩子们 能自由地奔跑玩耍,采集花草,捕捉虫鸟,无 拘无束地嬉戏。优雅、和谐的环境,民主、欢 乐的气氛,陶冶了宋庆龄的志趣和情操,培养 了她独特的品性:文雅善良,热爱生活。
宋庆龄不顾家庭和社会的 压力,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 1927 年8 月,为寻找中国 革命胜利途径,实现孙中山 的遗愿,经过同友人的共同 商讨,宋庆龄决定离开中国, 去莫斯科。
1927年,宋庆 龄34岁
为抗日救亡奔走呼号
1931 年9 月18 日,日本 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震惊中外 的“九〃一八”事变,日本帝 国主义的武装侵略和蒋介石的 卖国政策,激起了全国人民的 极大愤慨,全国很快掀起了抗 日反蒋的浪潮。
1919年, 国父孙中 山与国母 宋庆龄的 结婚4周 年纪念照。
孙中山顺应历史潮流,并 在宋庆龄的有力帮助下终于完 成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转折, 孙中山开始觉悟到建立革命武 装的重要性,孙中山先后与苏 俄代表维金斯基、马林、达林、 越飞、鲍罗延等人先后进行了 多次秘密接触和谈判。
在北京,孙中山先生走完了他 人生的最后道路。宋庆龄守在病榻 旁日夜待候,体贴入微,经历了她 一生中最为悲痛的时刻。1925 年3 月12 日晨,一颗伟大的心脏永远停 止了跳动。孙中山先生逝世的时候 只有59 岁,他和宋庆龄结婚还不满 十年。
在淞沪抗战期间,宋庆龄以 全部精力投入支前工作中。她 不顾个人安危,多次亲临前线, 或鼓励将士浴血奋战,或慰劳 官兵奋勇杀敌。有时敌机就在 上空袭击,她却镇定自若,一 派巾帼大将风度。
抗战期 间1942 年,宋 庆龄49 岁
她到处作抗日演讲,撰写救亡文章, 呼吁人民行动起来为抗战出钱出力。有 一次,她来到上海南洋女子中学演讲, 教师和学生很快就把礼堂坐得满满的。 宋庆龄这天穿着十分朴素的衣衫,脸上 挂着慈祥的充满胜利信心的微笑,操着 十分亲切的上海地方口音,生动地向师 生们介绍当时的抗日形势。她慷慨激昂, 热情洋溢,号召妇女们要爱国、爱人民, 为中国的抗战贡献出一份力量。
1913 年春,当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威斯里 安女子学院并获得文学学士学位以后,便决 定立即问国,投身到救国救民的大潮中去。
爱情、革命和理想
1894 年,孙中山第一次在宋家见到了宋庆 龄。当时,她仅仅是个一岁多婴儿。以后,孙 中山常在宋家寄居,受到宋家的尊敬和热情接 待。孩子们把这位“温文尔雅”的叔叔视若 “教父”一般。孙中山的救国理想和革命的献 身精神,在宋庆龄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
1913 年,在父亲和姐姐的陪同下到孙中山 的寓所拜访,激动地向孙中山致意。1914 年9 月,宋霭龄回上海结婚离开了工作岗位,经 孙中山同意,宋庆龄正式接替姐姐,担任了 孙中山的英文秘书。
1915 年10 月25 日,在日本东京的一个 私人宅院里,宋庆龄戴着大花边帽,穿着一 件粉红色和淡绿花图案的裙子,手里拿着一 束花,显得十分俏丽动人。孙中山和她手拉 着手走进大门,来到中庭,客人们走过来, 向他们表示祝贺。
1926 年1 月8 日,宋庆龄 出席了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 大会。大会通过了一系列决议 草案,重申了国民党“一大” 的纲领,惩处了右派分子。她 本人也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 委员、中央妇女部部长。
1927 年4 月12 日,是中 国现代史上黑暗的一天,蒋介石 终于公然背叛革命,在上海发动 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血 腥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4 月18 日,蒋介石在南京建立了 他个人独裁的“国民政府”。
失去孙中山 后的宋庆龄, 32岁
这是丈夫逝世后的照片。眉宇间,能看 出她的凄苦与哀愁。
她失去了她的丈夫、领袖、 导师以及给她父亲般慈爱的人。 她伤心极了。但是,每当她想起 孙中山先生的临终遗言“革命尚 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时候, 心里又油然生起一股巨大的力量。
在大革命的洪流中
孙中山先生病逝以后,特别是随 着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工农群众 运动一浪高过一浪,引起了国民党 右派的极度恐慌和仇恨。他们一方 面或明或暗地勾结国内外反革命势 力伺机反扑,另一方面也纷纷组织 形形色色的右派小集团进行组织分 裂活动,诸如北京的“国民党同志 俱乐部”,上海的“辛亥同志俱乐 部”,广东的“孙文主义学会”等 等。
“我当时并不是爱上 他,而是出于对英雄 的景仰。我偷跑出去 协助他工作,是出于 少女的罗曼蒂克的念 头——但这是一个好 念头。我想为拯救中 国出力,而孙博士是 一位能够拯救中国的 人,所以,我想帮助 他。”
孙中山对婚后的生活也 是极为满意的,他说: “我的妻子,是受过美国 大学教育的女性,是我的 最早合作者和朋友的女儿。 我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 这是我过去从未享受过的 真正的家庭生活。我能与 自己的知心朋友和助手生 活在一起,我是多么幸 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