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总结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总结一、分章节概括:1、Chapter 1:1.社会学是对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整体的、客观的研究的一门学科。
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于1838 年正式提出了“社会学”一词。
2.功能论的视角基本观点: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社会的各个部门都对社会系统的存在和发展发挥着一定的功能,都是为了保持社会的稳定而构建起来的。
对群体的整合与内聚有贡献的是正功能;推助群体破裂的则是负功能。
正功能产生的是积极的作用和效果,负功能产生的是消极的作用和效果。
2、Chapter 2:1.文化的含义:文化是为一个社会的内部成员共同拥有的、通过学习获得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意义体系,包括使这些价值观念和意义具体化的物质实体。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是与自然相对的概念,指人在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前者如公路、服装等物质文化,后者如语言、价值观、习俗等非物质文化。
狭义的文化仅只非物质文化,是人类在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2.文化的特征(一)集体创造性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创造出来或衍生出来的。
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出来或经过人类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如,石头不是文化,石器是文化;水不是文化,自来水是文化。
(二)后天习得性文化不是先天遗传的本能,而是后天通过学习和模仿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和习惯等。
(三)象征性文化的象征性表现在文化能够表达其自身本义以外的多重意义,文化现象总是具有广泛的意义。
(四)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指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
民族文化多样性地域文化多样性。
3.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
文化震惊是一种客观现象,并没有善恶之分,但是对文化震惊的处理却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
4.文化的功能教化功能:文化形塑了丰富多彩的社会人;规范功能: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界分功能:文化是人与动物区分的重要标志;整合功能: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
5.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所特有的,但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的文化。
6.反文化是指直接对主流文化的中心因素如价值观、信仰、观念、风俗习惯等构成挑战的文化。
3、Chapter 3:1.社会化的定义: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2.库利:“镜中我”理论自我意识和人格是社会互动的产物,是在不断观察和反省他人对自己的反应的过程中形成的三个阶段首先,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最后,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像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
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个性。
3.代差(代沟)代差是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代差是社会变迁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对代差现象要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
4、Chapter 4:1.社会的基本类型:狩猎和采集社会、园耕社会、游牧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2.先赋角色(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
3.自致角色(成就角色),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5、Chapter 5:1.社会互动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各种形式的媒介与手段而发生的,具有依赖性的相互作用的行为过程。
2.合作:合作是社会互动中人与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3.竞争是指社会上人与人、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
4.冲突是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互相斗争的方式与过程。
5.强制:互动的一方被迫按照另一方的某些要求行事。
6.按照社会互动各方的利益关系可以将社会互动区分为合作、交换、竞争、冲突四种类型。
7.霍曼斯关于人类行为的基本命题(一)成功命题如果一个人曾经成功地获得某种酬赏或避免某种惩罚,他会倾向于重复这一行为。
(二)刺激命题如果一个人在过去的刺激下做出的某种行动获得了酬赏,那么,当类似于过去的那种刺激再发生时,这个人就有可能作出与过去相同或类似的行动。
(三)价值命题如果某种行动所带来的结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则这个人就越有可能做出该种行动。
(四)剥夺—满足命题个人在近期越是经常得到某一特定的酬赏,随后而来的同类酬赏对他的价值越低,对他心理满足的效用就越小,个人就越不愿进行带来此类报酬的行为。
(五)攻击—赞赏命题这一命题包括两个副命题:①若一个人之行动没有得到预期酬赏或反而得到了出乎意料的惩罚,他会愤愤不平并可能采取攻击行为;②若一个人的行动获得了预期的酬赏或得到的酬赏比预期的还多,或此人的行动没受到预期的惩罚时,则这个人会产生喜悦的心情,并可能做出别人赞赏的行动。
(六)合理性命题个人将会在理性选择的基础上决定其具体行为。
霍曼斯指出,上述六个命题是互相联系的一个整体,单个命题只能对人类行为做出部分解释,整个命题系统则可以全面解释社会结构。
6、Chapter 6:1.社会群体(Social group),又称社会团体,它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共同的身份和认同,并且具有共同的目标和期待的人所组成的集团。
2.社会群体的特征第一,有明确的成员关系第二,有持续的相互交往第三,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第四,有一定的分工协作第五,有一致行动的能力3.根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性质,可以将社会群体划分为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和趣缘群体四种类型。
4.所谓初级群体,又叫首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5.所谓次级群体,又叫次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6.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高,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都有明确的、且常常是书面形式的规定。
非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低,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尤其是成文的规定。
7.初级群体的基本特征(一)规模小,成员有限;(二)成员间注重情感交流,有直接、经常的互动;(三)成员间具有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人格;(四)成员间交往自由,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五)成员难以替代,群体整合度高。
8.我国社会转型期初级群体的变化(一)从群体成员资格的获取看,人们选择、组合初级群体的自由度有所增加。
(二)从初级群体的发展趋势看,转型期初级群体将日渐衰落。
1.社会分化加剧,初级群体原有功能不断发生转移。
2.初级关系日趋松懈。
3.一些初级群体已经名存实亡。
(三)初级群体日趋衰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这种衰落有可能提供更多的个人自由;2.有可能促进更大范围的社会整合;3.标志着人们更多地依靠正式分工及规章制度等次级关系来处理问题;4.削弱了非正式控制手段的影响力,增加了社会控制的难度;5.造成人际关系的疏远、冷漠,导致一些不利于人发展的社会问题。
9.科层制的特征第一,有明确的劳动分工。
科层制所必须从事的正常活动以正式规定的职责形式固定落实到人,即明确每一个管理者的权力和责任,并把这些权力和责任作为正式职位而使之合法化。
第二,有明确规定的职权等级。
组织中的职位权力遵循层序的原则,即下一级职务接受上一级职务的管理和监督。
第三,有稳定明确的规章制度体系。
在任何情况下,组织成员都要遵循一整套抽象的规章制度,它规定着成员的权力、责任和活动程序等,这有利于组织各部门之间活动的协调一致,也有利于公平合理、平等对待一切人和事。
第四,私人关系和公务关系相分离。
在处理公务时,成员应按规则办事,即本着严肃而拘谨的非人格化精神,不掺杂个人的好恶爱憎,因而不带有情感和热情,保证工作按正式确定的方式进行。
第五,量才用人。
科层制招聘人员按技术资格量才录用,并需要经过专门训练,承担某一职务的人员应保证其工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同时,科层组织内还有一套按年资、按工作表现或两者兼顾的提薪晋职制度。
第六,管理权力依附于职位而不依附于个人有职则有权,无职则无权。
这就使组织管理者在更替过程中不会影响组织的正常运转,保证了组织政策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科层制方式的优点在于分工清楚,责任明确,任人唯才,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组织活动的开展。
因此,现代社会组织多采用科层制的管理方式。
当然,科层制也存在某些不足,即忽视人的主动性,只强调照章办事,缺乏灵活性和应变性,容易导致官僚主义。
7、Chapter 7:1.社会分层概念社会学所说的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2.韦伯的三位一体阶层分析法财富——经济标准财富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遇,可以用经济收入衡量,作为划分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经济标准。
权力——政治标准政治标准指权力,韦伯看来,权力就是“处于社会关系之中的行动者即使在遇到反对的情况下也能实现自己的意志的可能性”。
声望——社会标准社会标准指个人在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获得的声誉与尊敬,根据这一标准把社会成员划分成不同的社会身份群体。
3.社会分层的方法(1)客观法运用那些可以直接测量的客观标准,对人们的社会地位进行层次划分的方法。
常使用的指标有收入、住房条件、职业、教育程度、权力等。
(2)声望法根据人们的评价确定一个人在阶层中所处的位置。
声望标志着一个人潜在的社会影响力。
声望标准不是独立的,它源于教育水平、收入、权力等因素的综合,是许多其他因素的折射和反映。
(3)主观法又称自我评分法。
是人们根据某种标准,对自己进行层次划分的方法,或者说被调查者把自己归入某一层次的方法。
4.个人或群体由社会的某一阶层转到另一阶层的过程叫做社会流动。
5.结构性流动是由于生产技术或社会体制方面的变革而引起的规模较大的社会流动。
6.自主性流动是指由于个人原因,如个人努力、偶然的机遇等而导致的个人地位变化。
又叫非结构性流动。
二、名词解释和简答:8、社会安全阀:指各个社会都存在着这样一类制度或习俗,它作为解决社会冲突的手段,能为社会或群体的成员提供某些正当渠道,将平时蓄积的敌对、不满情绪及个人间的怨恨予以宣泄和消除,从而在保护社会和群体的生存,维持既定的社会关系中,发挥安全阀这样的功能,故亦称社会安全阀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