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小学数学如何教
目前,广大教师用上了新课标和新教材,于是乎,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实施新课程追求一个“变”字,课堂教学想尽心思变花样、出新招,可效果并不尽人意。
我认为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首要的是要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树立正确小学数学教学观,明白小学数学“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
一、更新教学理念,注重长远与长效
小学数学的教学,“放眼长远、注重长效”最重要。
1、放眼长远是核心
长远是就目标而言。
无论一个人长大以后在不在数学领域内学习或工作,通过数学学习习得的解决问题策略、思维方式、思想方法及运用工具的能力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小学数学课程虽然与高考、就业一类的目标相距尚远,但却是整个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最重要的部分。
然而,现实情况不容乐观。
应试教育的负面作用挥之不去,以缺少节制的“又对、又快、又准”为标志的评价体系,仍在压抑着学生本应生机勃勃的活力。
数学多半只在考试中露峥嵘,生活里看不到,工作中用不上,一旦不用考了便会就此再见。
这样的数学谈何长远?
毫无疑问,数学大有用场。
但数学教育有没有长远眼光将取决于:我们是不是为孩子提供了培育兴趣、应用、应变、自信、求实、责任、想象和创造的环境。
我们是不是摆脱了题型教育、考试教育
的束缚,是不是给过孩子自己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能够独立地去想一想、试一试,而不是完全按照老师的理解,或是书本上的某个模式去照抄照搬。
这些都关乎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2、注重长效是关键
小学数学的长远目标能否落实,关键是要为长效提供支撑。
有效教学是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特别热衷的课题。
有效教学指教学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匹配程度高。
需要注意的是,“有效”有长、短之分。
简单地说,管长远、能一生受用的效果就是长效;管眼前、管特殊技能形成的就是短效。
依时间考量,长效要长期积累,难于一蹴而就;短效可立竿见影,易在一节课内形成。
同时,眼前和长远相互依托,缺一不可。
那短效与长效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一方面,没有一次次短效的磨炼和积累,长效难以形成;另一方面,某些需要通过高强度、高密度训练才能记住并掌握的定义、定理、公式、算法,注定在人们心里留存的时间不会太久。
白天学过的内容,晚上没带书可能就想不起来。
然而,探索、发现这些定义、定理、公式和算法的过程中形成的积淀,运用这些定义、定理、公式和算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体会倒可能会长远留存。
这样的经历多了,积累也就多了,不经意间,往往形成了一些相对稳定的与数学有关的见解,或者说是思路。
这些都能长久地驻留在学生心中,并能在一生的学习、生活和职业生涯中派上用场,成为个人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因此,短效虽然易得,但长效更是关键,短效要为长效服务,
要以长效为目标。
一方面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实在在地纳入有效教学的视野。
同时,对以密集型、机械性、速率式、硬指标为特征的教学策略要有个清醒的认识。
二、把握教材尺度,用好用活新教材
新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
新教材与以往教材相比,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科学合理的教材结构、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新颖丰富的呈现形式、生动活泼的练习设计、富有弹性的教学内容,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所谓“用教材教”就是要求教师不能只是新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而应成为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一)理解编者意图
要进行富有实效的教学设计,教师除了平时学习课程标准、课标解读,我觉得非常重要的是课前与教材对话。
能否领会编者意图,是衡量教师理解教材深浅的一个重要标志。
对编者意图领会得越深,越能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
首先要通过教材分析,弄清它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以把握新、旧知识的联接点和学生认
知结构的生长点。
怎样理解编者的意图呢?主要是多问几个为什么。
例题为什么这样设计?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等等。
经过这样一番思考之后,教师肯定会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二)把握好教学的起点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
对小学生来说,一次完整的课堂学习可以描述为学生从他的认知起点,到课堂学习目标之间的认知发展过程。
就这一过程而言,在学习目标既定的情况下,起点的选择决定着这一过程的距离的长短。
因此,在教师选择认知起点的时候,学生课堂学习的距离空间就被设置了。
显然,距离空间过长或过短都不是好事。
而适宜的距离空间才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所必需的。
这样,我们在教学中就遇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该如何选择学生的学习起点。
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种“旧知识”。
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免不了与“数”和“形”打交道,就会积累许多数学知识。
(三)进一步充实教学内容
实验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为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创造了良好的课程环境。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教材这一优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
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
一般来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在以下方面得到体现:当教材中呈现的问题情境与当地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时,教师可以将其换成学生熟悉的事物;当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数据信息等与本班学生实际状况有差距时,教师可以作适当的调整;当教材安排的课时对本班学生来说过快或过慢时,教师可以结合本班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小学数学如何教,还需要我们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