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观舞记》教学设计

《观舞记》教学设计

《观舞记》教学设计《观舞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语句,熟读课文,了解印度舞蹈的艺术瑰丽,体会比喻和排比句的作用。

★态度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道德情感价值观:鼓励学生接触、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从中吸取精神营养,开阔胸怀。

教学重点、难点:1. 展开想象,领略印度舞蹈的艺术之美。

2. 品味语言,感受魅力所在。

计划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及步骤:一、导入新课:古老的民族造就古老的文化,古老的文化是记录人类文明历史的宝库。

本学期我们感受了来自迅哥儿家乡带有呢土气息的乡村戏剧——“社戏”,那月下神形兼备的绘画艺术——“竹影”。

还有那巧舌如簧的高超表演——“口技”,这一切无不都在向我们诉说着人类历史的进步。

今天,的冰心女作家又给我们带来一场美幻绝伦的异国风情表演——印度舞蹈,不相信?还是让我们先睹为快吧?!(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1. 运用自己喜爱的朗读方式,自主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 教师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之后,让学生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

3. 教学小结: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一次观赏印度舞蹈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古老的印度舞蹈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三、课文探究(一)探寻“舞蹈美”课文中作者说到:“我只是一个欣赏者,但是我愿意努力说出我心中所感受到的飞动的‘美’!”作者认为卡拉玛姐妹的表演是一种“飞动的美”,同学们,我们也是欣赏者,我们虽不能亲眼目睹她们姐妹俩的表演,但是印度舞蹈的美已尽在作者的笔下了,请仔细研读文中有关卡拉玛姐妹表演的语段,请同学们用“印度舞蹈真美!‘美’在她们的”这一句式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_学生现自主阅读,勾画圈点。

_小组前后四人合作交流讨论。

教师参与其中。

_全班交流。

教学小结:本文就是从卡拉玛姐妹俩的身体、服饰、神态、心灵等方面来写这印度舞蹈“飞动的美”。

(二)探寻“语言美”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卡拉玛姐妹俩那“飞动”的印度舞蹈美,这一感受让我们久久不忘!这都源于作者用语言来表现舞台艺术,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_现在请同学们再次细读课文,从文中找一找你认为写得最精妙的句段,体会一下这些语段的“精妙”所在。

1.让学生先自主阅读,寻找“精妙”句段,仔细体会。

2.全班共同交流,教师倾听引导。

小结:这一篇文章作者注重将“视觉效果”与自己的“主观感受”相结合,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和比喻句,使文章的语言摇曳多姿。

四、质疑解惑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对于文章内容,尤其是对一些富有深意的句子的理解,你还有什么不懂吗?请提出来,我们一同来解决。

_学生质疑,全班共同解决。

五、布置作业1.本单元我们曾学过另一篇有关舞蹈的文章,那就是《安塞腰鼓》,请同学们比较一下本文与这一篇文章的异同。

点拨提示:从内容、语言的表达、主题、结构等方面进行比较!可以表格的形式写出探究结果。

2.积累本文自己不懂的生字词,摘抄本文中出现的关于对歌舞描写的精彩故事文。

《观舞记》教学设计2创意说明:对比赏读是本设计的特点。

本文和《安塞腰鼓》都是写观舞后的感受,两篇课文虽然存在较大的差异,也有许多相通之处。

若以《安塞腰鼓》的学习为基础,将本文与之进行对比赏读,必能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审美层次。

教学步骤:一、导入1、简介作者。

2、简介印度舞蹈。

二、诵读全文三、对比赏读以小组为单位,试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本文与《安塞腰鼓》的异同。

(也可以不局限于此)1、选材(写作对象)。

2、语言风格。

3、主旨。

教师在学生研讨、交流的基础上,作一些必要的归纳总结。

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差异较大,不能厚此薄彼,而应引导学生明白语言风格与作家本人、写作对象的关联。

两篇文章在修辞方面的突出特点,应结合具体语言作重点分析,如《安塞腰鼓》的排比,《观舞记》的比喻。

四、摘抄、朗诵并背诵一些精彩句段。

创意说明:感悟、积累、模仿是本设计的特点。

这篇通俗却又美丽如诗的散文,阅读难度不大,学生通过感悟、积累、模仿三个程序的自学,定会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教学步骤:一、导入二、诵读全文个人朗读、默读全文至少三遍。

三、品味优美的语言从文中找出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卡拉玛姐妹优美舞姿的句子,并简要分析其妙处。

四、妙句摘抄将文中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卡拉玛姐妹优美舞姿的句子摘抄下来。

五、模仿运用放一段优美的舞蹈表演录象,让学生观看后马上用语言描述出来。

若时间够用,可以立即在班上交流,也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作文与课文比较,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创意说明:通过不同艺术形式的比较,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是本设计的特点。

同样是以舞蹈为题材,诗人、画家、作曲家、雕塑家的表现形式与散文家究竟有何不同?不妨把其它门类的作品各找一幅来,通过比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步骤:一、导入二、熟读课文三、同题材艺术作品展示将学生收集的有关舞蹈的诗歌、绘画、音乐、雕塑(图片)等方面的作品进行展示。

展示之前提醒学生,在欣赏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的时候,分析它们的主要特点。

四、分析、比较让学生畅谈各种艺术作品的特点。

学生虽然没有专业的理论知识,但应该相信学生会有一定的艺术直觉。

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艺术门类多种多样,各具特色。

语言艺术虽不如绘画、雕塑那样直观,也不像音乐那样抽象,它也可以较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各种感官能力,还可以充分地发挥人的想象力等,因而具有恒久的魅力。

在分析语言艺术的魅力时,要紧扣本文。

五、朗读课文[资料整合平台]课文扩读材料高山和流水(节选)赵丽宏听贝多芬的交响曲,很少有人不被他的激情所振奋。

即便是那些对音乐没有多少了解的人,也能在他气势磅礴的旋律中感受到生机勃勃的力量,感受到一种居高临下、俯瞰大地的气概。

就像读杜甫的《望岳》,“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音乐家把心中的音符倾吐在乐谱上时,灵魂中涌动着多少澎湃的激情?贝多芬的其他曲子,也有相似的特点。

我很难忘记第一次听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的印象,当钢琴高亢激昂的声音突然从协奏的音乐中迸出时,我的眼前也出现了流水,不过这不是莫扎特的那种缓缓而动的优雅的流水,而是从悬崖绝壁上倾泻下来的飞瀑,是从高耸入云的阿尔卑斯山上一泻千里的急流,这急流挟裹着崩溃的积雪和碎裂的冰块,它们互相碰撞着,发出惊天动地、惊心动魄的轰鸣。

我无法理解,这样的音乐,为什么会有《皇帝》这么一个别名,不喜欢皇帝的贝多芬,难道会喜欢用《皇帝》来为这样一部激情镪然的作品命名?如果用《阿尔卑斯山上》作为这部钢琴协奏曲的名字,该是多么贴切。

在莫扎特的音乐中,似乎很少出现这样强烈而激动人心的声音。

如果是莫扎特的河流,他不会让流水飞泻直下,也不会让那些冷冽的冰雪掺和在他的清澈的流水中,他一定会寻找到几个平缓的山坡,让流水减慢速度,委婉地、迂回曲折地向山下流去。

这样的流水,当然也是美,不过这是另外一种韵味的美。

在贝多芬的音乐中,我很自然地联想起那些高耸入云的山峰,它们以宽广深沉的大地为基础,以辽阔的天空为背景。

它们像自由不羁的苍鹰俯瞰着大地,目光里出现的是大自然的雄浑和苍凉,是人世间的沧桑和悲剧。

只有那些博大的灵魂,才可能描绘这样气势浩大的景象。

然而,贝多芬的山峰决不是荒山。

他的山峰上有蓊郁的森林,也有清溪流泉。

他的钢琴奏鸣曲《月光》,便是倒映着晴朗月色的高山湖泊,他的那些优美的钢琴三重奏,便是清澈的山涧,在幽谷中蜿蜒流淌……当钢琴跌宕起落,震天撼地时,他的山峰便成了洪峰汹涌的峡谷,轰然喷发的火山。

使用建议:赵丽宏以其敏锐而细腻的心去捕捉贝多芬的灵魂,一如冰心在流动的身影中去捕捉舞者的灵魂。

对艺术的感悟,有许多相通的地方,同时也能展示作家的个性。

这则短文,放在课文学习的起始、中间或结尾部分皆可,教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

《观舞记》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印度舞蹈的特点,了解舞蹈是以身体、神态、服饰表现内容的。

2.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3. 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欣赏本文优美生动的舞蹈艺术描写。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教师、学生利用VCD 、DVD 搜集一些印度舞蹈、中国舞蹈,做好上课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设计:一. 导入新课,激发热情。

以舞导入:利用多媒体放映印度舞蹈,展示美丽、华贵的印度服饰;活力四射的印度舞蹈;神奇、绮丽的印度风情,让同学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很快进入兴奋状态。

抓住这一契机,提问: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干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入新课的学习。

让学生明确作者是谁,观谁的舞蹈。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后,谈初读的体会。

三. 局部欣赏,发展个性。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说为什么喜欢并大声朗读。

同学们可能会喜欢如下语段:13段。

因为这一段用生动优美的词语写出卡拉玛姐妹形体的美。

16段。

因为这一段从衣饰方面写出了舞蹈的美。

17段。

因为这一组排比句,它写出了卡拉玛姐妹神态的多变,舞姿的优美,舞艺的精妙。

18段。

这一段也是从形体方面的美来写的。

讨论分析后,要求学生能用一个精辟的词语来进行概括。

明确:飞动的“美”。

四. 小组交流,互问互答。

学生对还不理解的问题在4人小组上进行合作交流。

五. 集体探究,深入理解。

学生把小组交流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探究。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设计:——2-5段连用4个排比句有什么作用?——第7段究竟是什么意思?——第17段,冰心奶奶说卡拉玛“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忘怀了自己还能理解,忘记了观众怎么行呢?对以上问题的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六. 知识迁移,课堂延伸。

如果说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声响的话,那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是心灵之舞。

只有心灵之舞才是真正的舞蹈。

那请问同学们我们中国有这样的舞蹈吗?学生可能会答:有。

如杨丽萍的《孔雀舞》、黄豆豆的《丰收》等。

为什么说他们的舞蹈是心灵之舞吗?明确:他们的舞蹈是整个身心的投入。

杨丽萍的舞蹈不仅舞姿优美,而且还让人能感受到中国女性的美丽和温柔。

黄豆豆的舞蹈,让人感受到中国男儿强壮的体魄和力量,感受到中华男儿坚强不屈的精神。

学生讨论回答后,欣赏一段舞蹈,要求学习冰心奶奶用优美的词语来表现自己所看到和想到的,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都行。

谁先写好,谁就优先展示他的劳动成果。

写完后,展示,交流。

七. 结束语。

同学们不仅说的好,写的也很优美。

40分钟很快就要结束了。

我们从印度到中国,从现代到古典,从卡拉玛姐妹到美丽的杨丽萍,心灵一次次受到强烈的震撼。

我衷心的祝愿大家每天都如这舞蹈一样活的精彩。

《观舞记》教学设计4一、创设情境,以舞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杨丽萍的《孔雀舞》。

)师:请同学们用心欣赏这段舞蹈,然后说说你们的感受。

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鼓励。

动人的音乐,优美的舞姿,都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可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时,却似乎捉襟见肘,为语言的匮乏而苦恼,但大家别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冰心老人的《观舞记》,相信通过本文的学习,大家会有许多收获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