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教学理念,实施素质教育
有人认为:“我们只是按照课本教学,要什么理念不理念?!”事实究竟如何?教师可以没有教学理念吗?让我们来看看一些实例:a.几乎每一个化学老师都认为,初中化学应该以基本的化学概念、基本的化学技能以及基本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为基本内容。
——这里隐含着“初中化学要帮助学生打好学习化学的基础”等观念。
b.许多化学教师认为,“精讲多练”是搞好化学教学的有效方法。
——这里隐含着的知识是:听课和练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基本方式;隐含着对学生学习评价标准的认识:能解题就算学好了。
c.几乎每一位化学教师都认为,学习化学必须掌握化学语言,化学教学必须注重化学实验教学。
——这反映了他们对化学学习内容和途径的看法。
其实,认为“教师只能按课本教学”,这本身也是一种理念,反映了许多教师对工作性质、意义的认识。
著名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戴安邦教授说:“只重视传授化学知识技术的教学是片面的化学教育。
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化学教学既要传授化学知识与技术,更应该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应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
”就是在这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戴安邦教授身体力行,努力实践,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人才,为我国化学科学和化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可见,每一个教师,不管接受过何种训练,他对课程教学都具有某些理念,只不过有些理念是自觉的,有些不自觉的而已。
何为教
学理念,它涉及到许多方面,首先应该回答“教学活动应该达到哪些目标”,“怎样达到这些目标”等方面,形成指导教学活动的任务、目标、内容、形式、媒体、方法与评价等方面,形成指导教学实践活动的方针和原则。
因此,教学理念决定着课程如何实施,决定着课程实施的效果,在课程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个教师,他只有形成对于课程教学的正确认识,即具备了正确的教学观念,并且按照这些认为来自觉地进行教学活动,才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历来成功的教学改革,之所以能取得好的效果,无不跟坚持学习、不断更新先进、正确的教学理念有关。
著名的特级教师王云生主张发掘化学教学的教育功能,让我们主动学习、健康地发展。
在这个理念指导下,他努力学习、实践启发式教学思想,认真研究化学教学中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教育,加强和改革化学实验教学,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应变能力与创新性,努力提高习题教学的效益,积极进行化学选修课教材的建设,总结了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贵在自觉主动,重在贯穿渗透”规律,取得了优异的教学业绩和丰富的教学研究成果。
就有这样一位老师,坚信人人都能成才,在教学中想法设法唤起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有一次,一个学生因为看课外书而耽误了吃饭,这位老师没有像一般老师那样批评这位学生,反而热情地对他说:“人才成长的一个普遍特点就是热爱学习,对学习很投入。
你因为看书忘记了吃饭,说明你也有这个特点,只要坚持
努力,你也会成才!”此后,这个学生越来越爱学习,改变了化学学得不好的状况,后来还在化学竞赛中取得了好成绩......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更新的课程理念、搞好课程改革自然成了一件很紧迫的任务。
实施素质教育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历史重任。
当前,在教师中比较普遍地存在一些亟待更新的观念:
(1)“化学课程就是要培养化学人才”。
这种认识混淆了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区别,对中学化学教育,特别是初中化学教育的危害很大,需要认真的、彻底的消除其消极的影响。
(2)“系统地传授化学知识是化学课程最主要的任务”。
课程的本质属性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使学生获得适应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的经验的目的、计划和过程,是目标、过程和结果的统一体。
这方面的陈旧看法是不利于课改的,是必须摒弃和更新的。
教师需要明白两点:首先,课程不等于学科知识体系,不是要求学生再现的学科知识体系。
其次,课程不仅仅是预期的学习结果。
实践表明,把课程跟学科知识体系等同,不但会导致智能、情感、品德和个性的培养,而且会导致注入式教学,导致知识面狭窄,脱离实际,影响学生全面发展,危害很大。
课程的实际过程不仅仅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班级授课,还包括多种实际活动。
因此,活动和社会实践也应该作为正式的课程。
(3)“所谓基础就是指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强调“双基教育”,我们教师比较熟悉“双基教学”,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十分重要,但是现代社会对公民和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仅仅是“双基”是不够的,要由“双基”发展为基础教育、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基本观念态度这“四基”。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基本能力教学和基本观念态度教学的认识和实践研究与体验。
因此,更新对基础的认识,加强理论研究和体验,乃是当务之急。
(4)“教师的任务就是讲好课,学生的任务就是要听好课”。
教师的神圣职责就是育人,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这个目的,而不是讲课;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是为社会发展需要、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学习,也不只是听好课。
这些大家都耳熟能详,关键是在于真正理解,真正落实。
(5)“教学评价就是要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价值判断或排列名次”。
教学评价是课程系统地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课程改革成功与否影响很大。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过于功利主义,很容易导致应试教育,不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全面提高素质。
基于以上的这些观念,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需要我们树立一下新的教学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一培养为主。
为什么进行化学教学,是化学教学的根本问题。
这个问题不解决,化学教学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对于初中化学教学目的,不仅是培
养化学英才,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问题。
21世纪的社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我们教师要以人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可见,“培养人才”与“培养人”虽一字之差,却代表着不同方向。
2.以学生发展为本,努力促进学生发展。
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是要以德育为核心,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要加强各种实践活动,使各方面教育互相渗透,协调发展。
化学教育能够使学生了解乃至掌握必要的化学知识技能,使他们从特定角度了解科学过程,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互相联系,学会解决一些化学问题,提高他们的科学技术素养,满足社会在公民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的需要,并且使人类的化学经验精华得以向后代传送和发展。
“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以人为本”,这不但要体现在课程的整体构思上,还要体现在整个体系中,在实施过程中,要把个性、潜能、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等,作为目前课程实施中的关注重点。
3.既要重视提高学生的智力品质,又要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品质。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改进教育方法,使德育内容渗透在学科内容中,使德育内容与学科内容有机地结合。
要向“知时节”的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重视化学教学中的人为因素,重视化学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努力发掘化学教学中的人为因素,积极的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
感,培养学生良好地非智力品质。
当然,培养什么样的人,使学生形成什么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任何教育都回避不了的问题,而且应该是优先解决的问题。
因此,为了搞好人文素质培养,在教学中不但要重视认知目标的制定和落实,也要注重情感、态度和行为目标的制定和落实。
在充满竞争的社会,在重视你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加强合作精神的培养。
4.既要重视学习结果,也要重视学习过程,把学习方式的转变放在重要地位。
在改进学习过程、转变学习方式方面,首先要注意强化实验的探究功能,因为实验是获得化学知识、进行化学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
其次,用研究性学习来改造化学课堂教学,通过研究性学习,学习者才能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形成可靠地知识结构,形成追加新知识单元的基础。
第三,组织好学科实践活动,在化学课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实践性教育活动,即学科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全面实现新时期化学课程的目的。
第四,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这种开放式地学习,就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做法。
这些年来,虽然课程改革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不乏有把其当成耳旁风者。
因此,要想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就要大力克服传统封闭式的教学模式,要在化学活动中,培养创造性地开展学习活动。
5.培养学生始终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热爱科学,乐于学习,
学会学习。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人类已经进入学习型社会,自主学习室未来社会成员的生存需要和基本生存方式,始终学习能力成了现代社会国民生存能力的重要成分。
初中化学是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培养兴趣尤为重要,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在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要是始终把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放在很突出的位置,只有学生主动学习,才有可能学的生动、活泼。
6.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注意跟其他学科的整合。
化学跟生活和社会就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化学教学应该充分发挥这个优势,积极开发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的作用,在涉及到自然、生活、社会问题时,要抓住有利时机,做好相关学科知识的整合,恢复被人们为割裂而本来存在的内在联系,以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