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鼻、鼻窦影像学表现

鼻、鼻窦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表现]
• 1.X线平片:受累副鼻窦透光度减低, 窦壁骨质局部模糊、中断。窦腔可扩大, 但无边缘硬化。

2.CT表现
• 鼻窦内边缘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 中心可有不规则低密度坏死。 • 窦壁、眶、蝶骨翼突上齿槽等相邻骨质可破坏、 消失,肿瘤内可有残骨片。窦壁膨胀性移位少 见,无边缘硬化。 • 受累副鼻窦内可有粘膜增厚、积液等继发炎症 表现。 • 增强后可见肿块轻~中度强化,窦壁外筋膜断 裂。
右鼻腔息肉伴阻塞性鼻窦炎
上颌窦-后鼻孔息肉
鼻 息 肉 伴 鼻 窦 炎
鼻息肉
• 3、MRI表现:无 特异,肿物呈T1 低信号,T2高信 号强度。 • [鉴别诊断] • 需与乳头状瘤,出 血性息肉,幼稚型 纤维血管瘤鉴别。
鼻息肉分型
• • • • 1型:息肉位于单侧鼻腔; 2型:息肉位于双侧鼻腔,但未充满; 3型:息肉充满双侧鼻腔--鼻息肉病; 4型:为3型鼻息肉手术后复发。
M-82Y
鉴别诊断
• (1)鼻腔及鼻旁窦癌:也表现为软组织肿块。 肿瘤较大时常破坏骨质、侵犯鼻咽部及翼腭窝, 增强扫描肿块有强化;肿块小而又无骨质破坏 吸收时,难以与良性肿瘤鉴别; • (2)鼻息肉:为粘膜长期水肿和肥厚形成,鼻 腔和鼻窦内单发或多发,常伴有炎症,骨质增 生多见,但破坏少见,增强扫描也可强化。
临床表现
• 鼻塞、呼吸困难、鼻出血等; • 体检示鼻隆起,鼻腔内填满乳头状物。
CT表现
• 鼻腔软组织肿块,多为膨胀性生长,引 起鼻腔外侧壁向外变形移位; • 肿块内可见气泡影(多中心生长) • 鼻甲骨质破坏,邻近结构受压; • 较大肿瘤容易累及上颌窦及筛窦等,可 产生相应区域的骨质破坏; • 增强扫描后肿瘤轻度强化。
鼻、鼻窦先天性病变
• 1、前后鼻孔闭塞; • 2、脑脊液鼻漏; • 3、鼻窦发育不良或 未发育; • 4、其它发育异常
唇 裂
脑膨出
泪囊突出
二、鼻及鼻窦外伤
三、鼻及鼻窦的炎性病变
• • • • 1、鼻及鼻窦急性炎症 2、鼻及鼻窦慢性炎症 3、鼻及鼻窦真菌病 4、鼻腔及鼻窦息肉
化脓性鼻窦炎
额 窦 粘 液 囊 肿
额窦黏液囊肿
蝶窦粘液囊肿
蝶窦粘液囊肿
蝶窦粘液囊肿(增强)
五、鼻腔和鼻窦良性肿瘤
• (一)常见 • 1、乳头状瘤(外生 性和内翻性) • 2、骨瘤; • 3、骨化性纤维瘤 • 4、血管瘤(纤维血 管瘤) • • • • • • • • (二)不常见 1、鼻腔混合瘤 2、神经源性肿瘤 3、脑膜瘤 4、软骨溜 5、骨母细胞瘤 6、畸胎瘤 7、腺瘤

• • •
纤维血管瘤
MRI表现
• 肿瘤T1权重像中等信号强度,T2权重像 高信号强度,信号不均匀,无衰减。
纤维血管瘤
纤维黄色瘤
筛窦脑膜瘤
筛窦脑膜瘤
筛 窦 脑 膜 瘤
、鼻腔和鼻窦恶性肿瘤
• • • • • (一)常见 1、磷癌 2、腺癌 3、腺样囊腺癌 4、淋巴瘤 • • • • • • • • • (二)少见 1、恶性黑色素瘤 2、黏液表皮样癌 3、恶性混合瘤 4、横纹肌肉瘤 5、恶性神经鞘瘤 6、恶性脑膜瘤 7、嗅神经母细胞瘤 8、先天性胶质瘤
临床表现
• 患者常有多涕、鼻塞、头痛。 • 过大时外鼻增宽形成“蛙鼻”。
影像学表现
• 1. X线平片:鼻腔内软组织块影,常伴 患侧副鼻窦积液。骨壁骨质稀疏,但无 破坏。 • 2.CT表现:鼻腔内略低密度软组织肿 物,无或有增强,相邻骨可轻度吸收变 薄,但无破坏。患侧常合并副鼻窦炎。 广泛多发息肉不易与肿瘤鉴别。
(Suppurative parannasal Sinusitis)
• [病因病理] • 多继发于急性鼻炎或上感,也可发生于变态反应 等,可分急性和慢性两类。 • 急性:鼻窦粘膜血管扩张、充血、炎性细胞渗出, 黏膜肿胀阻塞窦口,分泌物溜,少数可有骨髓炎。 • 慢性:黏膜肥厚或萎缩,可有炎性息肉形成,窦 壁骨质硬化增生。 • 多见于上颌窦、其次为筛窦、额窦,蝶窦少见。 可有全鼻窦炎。
霉菌性上颌窦炎
• 以曲霉菌和毛霉菌感染较为常见,基本 病理为粘膜炎症、动脉内膜炎、血管周 围炎,导致粘膜坏死和肉芽组织形成。 • 曲霉菌病以女性多见,常单侧发病,好 发于上颌窦。 • 毛霉菌病少见,除见粘膜增厚外,有一 侧或多侧鼻窦骨壁及硬腭、鼻中隔的破 坏。
CT诊断要点
• CT示粘膜下结节状增厚,密度较高,常 呈斑片状钙化。上颌窦稍低和稍高两种 密度病变,后者中可见细小的钙化。 • 上颌窦内侧壁上部吸收破坏。 • 增强扫描病灶可见黏膜强化。 • 一侧或多侧鼻窦骨壁及硬腭、鼻中隔的 破坏。
上 颌 窦 粘 膜 下 囊 肿
双侧上颌窦粘膜下囊肿
• CT平扫示双侧 上颌窦内有类 圆形低密度软 组织影(白箭 头),边缘光 滑。
上颌窦粘膜下囊肿
• 3.MRI表现:肿物边 缘光滑,圆顶状,T1 低信号、 T2高信号 强度,信号均匀。 • [鉴别诊断] • 需与副鼻窦息肉、 副鼻窦恶性肿瘤、乳 头状瘤,额筛部脑膜 膨出等鉴别。
筛窦曲菌病
筛窦扩大,合并肿块破坏顶壁,进入前颅凹和左 眶,上颌窦也受累。
鼻腔息肉(Polyp of nasal cavity)
• 为粘膜炎性水肿肥厚,表面为退变的假 复层纤毛上皮,内部为水肿的基质与少 量炎性组织,血供稀少。 • 好发于中鼻道(半月裂)、后鼻孔及上 颌窦内、下鼻甲后端。 • 可造成阻塞,常伴鼻炎、鼻窦炎。
四、鼻腔及鼻窦肿瘤样病变
• • • • 1、鼻腔及鼻窦囊肿 2、骨纤维异样增殖症 3、动脉瘤样骨囊肿 4、鼻部恶性肉芽肿
鼻窦囊肿
• 分类 • 1、粘液囊肿(Mucocele):鼻窦口阻 塞,使分泌物在窦腔内大量存溜。 • 2、粘液腺囊肿:腺管口阻塞。 • 3、浆液囊肿(粘膜下囊肿):粘膜下 积液。

上颌窦炎
上颌窦炎伴粘膜息肉变
左上颌窦及中 鼻道炎症
上颌窦炎CT增 强表现
(粘膜增厚,不规则表面强化 )
慢性额窦炎(右窦壁骨增生硬化)
慢性上颌窦炎(左窦壁骨增厚硬化)
双侧上颌窦炎(鼻息肉所致)
额窦炎引发脑膜炎
3.MRI表现
• 窦腔内含气消失,代 以均匀混浊的T1低信 号、T2高信号影。骨 壁无破坏。静脉(Gd) 增强T1权重像可见增 厚的粘膜均一强化
上颌窦囊肿
上颌窦囊肿
额窦 囊肿
蝶窦囊肿
粘液囊肿好发部位和MR信号
• 常单个窦腔发 生 • 60%在额窦, 前组筛窦占25 %,其次为上 颌窦、后组筛 窦及蝶窦。 • SOM’S研究结果: • MR信号和窦腔内含蛋白量 密切相关 • <9% T1低T2高 • 9%~25% T1等或高T2高 • 25%~28% T1高T2低 • >28% T1和T2极低信号
CT诊断要点
• (1)鼻腔软组织肿块,多为膨胀性生长, 引起鼻腔外侧壁向外变形移位,鼻甲骨 质破坏,邻近结构受压; • (2)肿瘤容易累及上颌窦及筛窦,产生软 组织肿块及相应区域的骨质破坏; • (3)增强扫描后肿瘤轻度强化。
鼻腔内翻性移行 细胞乳头状瘤
左鼻腔移行细胞乳头状瘤
• F-10Y
外生性乳头状瘤
鼻窦粘膜下囊肿
(Submucous cyst of paranasal sinuses)
• [病因病理] • 多见于上颌窦,可双侧发生,常反复 发生。 • [临床表现] • 患者多无症状,常偶然发现。
影像学表现
• 1. X线平片:窦腔内圆形阴影,边缘光整 锐利,窦壁完整无破坏,窦腔无扩大。 • 2. CT表现:软组织密度占位附于窦壁内 侧,密度均匀,近于水的密度,无增强, 边缘光滑锐利。不合并副鼻窦炎时相邻 鼻窦粘膜无增厚。相邻窦壁骨质无异常 改变。
右侧霉菌性上 颌窦炎
• F-51Y
霉菌性上颌窦炎
鉴别诊断
• (1)上颌窦癌:平扫为混杂密度肿块,可强化, 骨质破坏为重要征像,常破坏内侧壁进入鼻腔, 也可破坏前、后、底及顶壁,但残余骨碎片和 (或)钙化少见,骨硬化罕见。 • (2)内翻乳头瘤:常发生于鼻腔侧壁,可侵入 上颌窦和筛窦,10%可恶变。CT常表现为鼻腔、 上颌窦内结节状或团块状软组织肿块,但以鼻 腔肿物为主,并可侵入上颌窦、筛窦及鼻咽部, 可致使骨质破坏,也常并发鼻炎、鼻旁窦炎, 增强扫描肿瘤部分可轻度强化。而病变局限在 上颌窦内则不考虑它。
鼻腔、鼻旁窦
检查方法
• 一、X线检查 • 1、平片检查:华氏位(Water位)、柯 氏位(Caldwell位)、侧位、颅底位。 • 2、体层检查 • 3、造影检查 • 二、CT检查:平扫、增强、3D • 三、MRI检查:平扫、增强
柯氏位
侧位
华氏位
正常鼻、鼻窦CT解剖
鼻及鼻窦病变分类
• • • • • • • 一、先天性病变 二、外伤性病变 三、鼻及鼻窦炎性病变 四、鼻及鼻窦肿瘤样病变 五、鼻及鼻窦良性肿瘤 六、鼻及鼻窦恶性肿瘤 七、窦口鼻道复合体
鼻腔乳头状瘤
• 鼻腔的乳头状瘤为鼻腔内相对常见的良 性肿瘤,可分为外生性和内翻性两种。 其中决大多数为内翻性。 • 外生性乳头状瘤来自鳞状上皮多为单发, 呈桑椹状,常见于鼻前庭、鼻中隔。当 瘤体较大时,部分瘤体会发生局部恶变, 其病程较长。
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
• 本瘤好发于中年男性,为鳞状上皮或移 行上皮高度增殖所致,其粘膜的间质增 殖亦明显。 • 常起源于上颌窦与筛窦交界处,沿鼻腔 外侧壁生长。 • 组织学上表现为良性,但呈弥漫性生长, 具有浸润性,可引起骨破坏,术后常复 发,10%可恶变。
慢性炎症
• 黏膜肥厚或萎缩,可有炎性息肉形成, 窦壁骨质硬化增生。
[临床表现]
• 急性期表现为鼻塞、脓涕和头痛,全身症状 有畏寒、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检查鼻粘膜 充血、肿胀、鼻腔内大量粘脓涕。慢性期以鼻 腔内多粘脓或脓涕为主要症状。全身症状一般 不明显。 • 慢性:鼻腔内多粘脓涕。全身症状一般不明显。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