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版历史选修四 第二单元 第1课孔子
人教版历史选修四 第二单元 第1课孔子
重建奴隶制的社会秩序。但政治实践又使孔子认识到,形式
上的礼乐必须以仁德为根基,礼和仁必须结合起来,并以中
庸之道协调礼和仁的关系,达到完美与和谐。
三、古代大教育家 1.教育对象 主张“ 有教无类 ”,开创私学。 2.教育目标 要把学生培养成“君子”。君子不仅具有独善其身的自我修养, 还要 兼济天下 。 3.教育内容
(1)起初为使学生“成人” ,主要教授《诗》 《书 》 《礼》 《乐》 。
(2)为使学生成为“君子” ,还教学生“ 政事 ”和治国的本领。
大成门缓缓开启……清明到来之际,甲午年曲阜尼山春季祭孔大典在孔子的诞生 地尼山孔庙举行。这是自春季祭孔活动恢复以来,当地第七次在清明之际祭祀孔 子。海内外孔子后裔、各地游客和专家学者500多人依次祭拜,表达对孔子的追思。 现场还为孩子们举行了开笔礼。
(1)孔子哪些思想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借鉴作用?要建立“和谐社会”, 你认为应该怎样做?
关系的社会道义。
2.内容
(1)礼的思想:礼及周礼,主张“ 克己复礼 ”,匡正社会秩序。 仁 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 (2)仁的思想: 则。主张以 德 和礼治理社会,反对苛政。将礼和仁结合,让礼体 现仁的精神,让仁有礼的约束。 (3) 中 庸 思 想 : 为 了 协 调 仁 和 礼 , 提 出 中 庸 思 想 。 他 认 为 “ 过犹不及”,要恰到好处,“和而不同”。 (4)礼、 仁、 中庸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知识点拨 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历经发展、创新,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 正统思想。
第1课
课标要求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
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回答: 1、归纳孔子一生追求的主要目标。 2、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3、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4、孔子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基础知识导学 梳理·知识·点拨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1.少年学礼:苦研《诗》 《书》 《礼》 《乐》 ,以传承 礼乐文化 为 己任。 2.讲学收徒:对“六经”融会贯通,开始收徒讲学,办 私学 的成 功使他闻名遐迩。 3.从政失败:出仕为官,官至司寇,后做官失败,结束从政生涯。 4.周游列国:率徒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 5.献身文教:68岁后回到鲁国,整理典籍,删修《 春秋 》。
探问题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颜渊》 人而不仁, 如礼何? 人而不仁, 如乐何? ——《论语· 八佾》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 耻且格。 ——《论语· 为政》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 子路》
(1)概括孔子上述言论反映出他怎样的政治主张?
①亚洲: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 朝鲜 、日本等国,
重点难点探究 主题一 评价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
理解·深化·探究
类别
思想主张
“克己复礼”
评价
目的是改变春秋时期的混乱,匡正社会秩
序,但社会变革是不可阻挡的
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对百姓的关心与爱护,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政治 思想
“仁者爱人” 中庸思想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追记孔子的言行、
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四、对后世的影响
1.积极意义 (1)对中国 ①政治上:孔子编订的 “六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 传统政治 的 理论基础。 ②文化上:“六经”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③教育方面: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他在教育目标、 教育内容 、办学形式等诸方面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1)“仁”侧重于伦理道德范畴,强调个人的内在修养,以个人内在的“仁” (2)“礼”侧重于政治范畴,强调社会各等级各有不同于其他等级的行为规
范,将“礼”内化到个人的道德和情感就表现为“仁”。 (3)“中庸”侧重于哲学范畴,也是一种至高的道德修养和方法技巧, 强调 既坚持原则又适当变通, 以实现“礼”和“仁”的和谐统一。 总之,三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
4.教育方法
(1)注重 因材施教 ,对不同性格、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采取
不同的教学方法。
(2)注重 言传身教 ,用自己的行为告诉学生什么是君子之道。
5.整编古籍
孔子整理编撰了古代文化典籍 “ 六经 ” ,即《诗》《书》 《礼》《易》《乐》《 春秋 》。
提示 思想编纂而成的,涉及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 哲学、经济、政治、伦理、文学、道德等方面的言论,
协调礼和仁的关系,强调和谐完美,有利
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
“有教无类”
扩大受教育对象的范围,打破贵族垄
断文化的局面,有利于教育的推广 培养博学明礼的高素质人才 对后世教育影响深远
教育 “成人”、
思想 成“君子” 因材施教、
言传身教
探问题
材料一 2014年4月2日上午,庄严肃穆的颂歌在尼山响起,古老的尼山孔庙
提示 今天我们倡导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教育” “发扬中华民 族优秀传统”,都与儒家思想有关。
(2)对世界 这些国家分别建立孔庙或文宣王庙,实行以儒学为主的开科 取士。 ②西方:明清以后, 孔子学说传到西方, 《 论语 》被译成拉丁 文、 英文。 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 借鉴和鼓舞。 2.局限性:维护等级,不平等。
包含了民本思想。 做法:统治者要清正廉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加强文化教育,提高国 民素质;加强法制观念,依法治国,建立公正国家。
答案 思想: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德治民,
材料二 近一两年,大众儒学和大众史学……成为公众阅读的热点之一, 于丹和易中天的书卖了几百万册。加上网络写手的推波助澜,公众对通俗历史读 物的热情似乎仍在升温……但是,大众史学也面临着某种危机。 这首先表现为以 央视 “百家讲坛” 以及部分网络写作为代表的将历史审美化、传奇化、娱乐化、 八卦化的游戏倾向。这种倾向发展下去甚至可能断送大众史学的前途。 ——解玺璋《大众史学的危机》 (2) 材料二中于丹和易中天等人通过新式手段传播儒学和史学,将会带来 哪些影响? 答案 积极:①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众读史和人们对儒学的热情;②有利
于人文知识在普通百姓中的普及;③有利于学术争鸣。
消极:①这种传播方式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们对经典原著的阅读;②专家 讲史追求通俗易懂的做法,有许多不严谨之处,容易使人们曲解原著;③这 种方式具有商业化特点,可能败坏学术氛围。
主题二 礼、仁、中庸三者的相互关系
礼、仁、中庸是孔子思想中的三位一体的理论体系。三者都是伦理道德、 政治理想和方法技巧的综合,但又各有侧重。 为出发点向外延伸到外在的行为规范就体现为“礼”。
总结 从孔子的经历与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经验可以看出:孔子志向专一、执着 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对于我们而言,要立志成才,矢志不渝,才能实
现人生的价值。
二、开会向 封建制 社会转变的时期。
(2)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 (3) 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
答案
重视礼,强调仁,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
以中庸思想协调礼和仁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完美。
(2)结合社会历史背景,分析孔子提出这些主张的原因和目的。 答案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奴隶制的社会秩序受到 猛烈冲击,新旧社会势力矛盾激化,人际关系紧张。孔子主 张“克己复礼”,恢复周礼的权威,改变天下大乱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