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1、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心理特征和规律的科学。
2、年龄特征:指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或本质特征。
3、晶体智力:指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言语理解、常识等以记忆储存的信息为基础的能力)。
4、流体智力:是以神经生理为基础,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相对地不受教育与文化的影响的能力(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
5、亲社会行为:又称为社会行为、利他行为,是积极的社会行为,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且有益于他人的行为和倾向(指任何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及趋向,如帮助、安慰、捐助或救助他人,与他人合作、分享、谦让,甚至包括赞扬他人,使他人愉快)。
6、智力发展模式:是指智力水平随年龄变化的轨迹。
任何一种智力发展模式必须回答:智力发展是单向还是多向的,是单维的还是多维的。
7、辩证思维:是反映客观现实的辩证法,是主体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辩证法所进行的思维。
8、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入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等。
9、积极老龄化:指老年群体和老人自身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不仅在机体、社会、心理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而且要积极地面对晚年生活,继续为社会做有益贡献。
二、简答题1、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两个部分:(1)人的认知过程发展的年龄特征(2)人的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四个方面:(1)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2)生理因素的发展(3)动作和活动的发展(4)言语的发展2、发展心理学的未来走向交叉学科不断出现;研究范围扩大;涉及到人类的实践领域;3、发展心理学的产生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于19世纪后半期。
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
《儿童心理》奠定了儿童心理学最初的基石。
4、理解人的个体发展与种系发展的关系人的个体发展离不开种系的发展,个体心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重复着动物和人类的心理发展史,种系心理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5、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1)系统科学原理成为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论基础(2)发展心理学研究思路的生态化取向(3)重视纵向(或聚合交叉)的研究(4)研究方式的跨学科与跨文化特点(5)研究方法的综合化与研究手段的现代化(6)研究结果的数量化特征6、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观察者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并由此分析被观察者心理发展特征和规律的一种方法。
观察法又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
进行观察研究首先必须进行观察设计,其次是选择观察策略,最后是制定观察记录表。
优点:可以在行为发生的当时进行观察、记录,能够搜集到行为发生、发展过程的资料,具有很强的生态效度。
缺点:观察资料的质量在很大程度生受到观察者本人的能力水平、心理因素的影响,许多发展心理学研究者行为观察到的行为的发生有时是难以预知的,因此,采用现场观察有时难以奏效。
(2)实验法:对某些变量进行操控,创设一定情景。
其原则是操作性和教育性。
(3)访谈法:即口口交谈。
种类分为结构访谈和非结构访谈(区别在于内容和过程有无统一的设计要求和结构)、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
注意事项:气氛要友好、把握方向,现场少说,事后多记。
(4)测验法:即采用标准化的题目,按规律程序,将结果与常模比较7、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功能(1)描述:描述研究对象的现状——“是什么”;(2)解释:对发展心理活动过程与特点的形成原因等作出说明——“为什么”;(3)预测:根据理论和逻辑推理,对研究对象以后的发展变化和在特定情境中的反应作出判断;(4)控制:根据科学理论操作某些辩论或创设一定情境,是研究对象产生理论预期的改变或发展;8、横向研究设计定义: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或某几个年龄的被试进行心理测查并加以分析或比较。
优点:同时研究样本大,时间短,省时省力、经济。
缺点:连续性、系统性较差。
9、纵向研究设计定义:在较长时间内对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研究,又叫追踪研究。
优点:系统详细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量变质变的规律。
缺点:样本会相应地减少,反复测量影响数据的可靠性。
10、幼儿期至老年期的年龄范围(1)幼儿期:3岁到6岁或7岁;(2)学龄期:7岁到12岁;(3)少年期:11、12岁到14、15岁;(4)青年期:14、15岁到17、18岁;(5)成年早期:18岁到35岁;(6)中年期:35岁到60岁;(7)老年期:60岁至死亡。
三、简述题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论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
年龄越小,本我越重要。
表现出初级过程思维。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能逐步考虑后果,考虑现实的作用,能支配行动,考虑过去的经验,计划未来的行动。
其目的是帮助本我最终获得快乐的满足表现出二级过程思维。
超我——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良心(规范自我),一个是自我理想(主体为之奋斗)。
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1)婴儿期(0—1岁)信任VS怀疑;(2)幼儿期(1—3岁)自主VS羞怯或疑惑;(3)学前期(3—6岁)主动VS内疚;(4)学龄期(6—12岁)勤奋VS自卑;(5)青年期(12—18岁)建立同一性VS防止同一性混乱;(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VS孤独;(7)成年中期(25—50岁)繁殖VS停滞;(8)老年期(50至死亡)自我完善VS绝望。
对幼儿教育的启示:1、幼儿阶段所面对的是主动对内疚;2、在此阶段,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获得主动感,消除内疚感;3、儿童成人后对于学习与工作的态度都与此阶段所获得的主动感密切相关;4、在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引导他们通过艰辛努力而获得好成绩后的成就感和幸福感;5、对于学生在学习上的落后与不足,不能一味地批评,而要多给予鼓励;6、教师要特别注意言行,平等而公正地对待学生,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为老师对待自己的态度而感到自卑;7、对于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要特别注意培养其自信心,引导他们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去努力学习;8、当学生获得一定的进步后,一定要及时鼓励、表扬,使其充分体验此时内心所获得的快乐。
3、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1)低级心理机能与高级心理机能:心理发展的高级机能是人类物质产生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
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2)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记:A.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B.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即各种机能由于思维的参与而高级化);C.以抽象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的形成;D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3)语言和认知发展语言——交流的工具,把概念、原理、解决问题的办法等传递给儿童,本身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思维工具。
(4)教育与发展的关系A.最近发展区:指介于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认知任务与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完成的认知任务之间的差距。
B.学习关键期:如果脱离了学习某一机能的最佳年龄,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
开始某一种教学,必须以成熟与发育为前提。
C.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
4、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1)机械主义的发展观:A.否定遗传的作用;B.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2)行为主义对心理发展的解释:行为主义将人类的思维、情绪等都看作是不同的行为,并且认为人格也是由各种行为组成的。
人格是人的各种习惯系统的产物。
(3)环境决定论对于教育的启示:A.习惯的形成;B.强化的作用;C.练习的作用;D.耐心应对学生的改变。
四、论述题1、幼儿期思维的特点:主要特点:具体形象性以及进行初步抽象概括。
(1)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主要特点;(2)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3)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作用日益增强;(4)幼儿的概括特点:A.概括的内容比较贫乏;B.概括的特征很多是外部的、非本质的;C.概括的内涵往往不准确。
2、影响幼儿社会行为的因素:(1)社会生活环境:包括社会文化的影响和电视媒介的影响;(2)幼儿日常的生活环境:A.家庭的影响(榜样作用、教养方式——民主型)B.同伴相互作用(同伴作用于模仿和强化)(3)移情作用3、小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1)一般特点:无意注意还占重要地位,有意注意正在发展,但还没达到完善程度。
A.无意注意:随年龄的增长,大脑机能系统进一步完善——>有意注意逐步发展B.有意注意:到了小学高年级,有意注意才占主导作用(2)注意特性的发展:A.集中性的发展;B.注意广度的发展(要求教师写板书要有规律);C.注意稳定性的发展(女生优于男生)4、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基本特点:A.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发展;B.元思维从不自觉到自觉;C.儿童辩证思维发展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四年级为转折点;D.思维结构趋于完整,但有待完善;E,思维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
5、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总趋势: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1)自我评价的特点:A.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评价;B.从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内心的品质的评价;C.从比较论坛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D.从带有极大主观情绪性的自我评价到初步比较客观的评价。
(2)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幼儿自我情绪体验与生理需要相联系,情绪体验随着社会性情感体验的不断深化,发展同时又表现出易受暗示性。
(3)自我控制的发展:因幼儿的皮质兴奋机制占优势,大部分5到6岁的儿童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但总的来说幼儿的自控能力是较弱的。
6、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1)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A.从顺从他人的评价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龄增长而增强;B.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点进行评价,并表现出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C.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步增强。
(2)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延迟满足”;(3)自我体验的发展:随理性认识的增长,情绪体验逐渐深刻;(4)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随年龄,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一到三年级增,三到五年级平稳,五到六年级增)7、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发展:(1)友谊的发展:第一阶段(6—12)双向帮助,但不能共患难的合作阶段(有明显的功利性);第二阶段(9—15)亲密共享阶段(保持信任、忠诚、甘苦与共);第三阶段(12岁以后)友谊发展最高阶段(友谊关系维持时间增长)。
(2)同伴团体:五个时期——孤独期;水平分化期(空间的临近);垂直分化期(学习水平、身体年龄——>统治和被统治);部分团体形成时期(若干小集体);集体合并期(集体间联合)无论是有组织的集体,还是自发形成的团体,都对儿童的个性品质产生严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