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记叙文写作训练

高一记叙文写作训练

高中记叙文写作高一必修一、二作文专题目录如下本方案以必修一、必修二中的8个写作专题为依据,对新高一第一学期的写作训练做了重构和整合。

整合以后六次作文训练重点分别为:写事及其它、记人及其它、绘景及其它、构思及其它、创编寓言、尝试虚构。

每次作文训练,由训练目的、备选题目、写作示例、写后交流四个栏目构成。

整个学期拟安排6次大作文,第一学段以写人记事为主,第二学段在写人记事的基础上尝试虚构。

(ppt2)第一学段1.写事及其它 第二学段 4.构思及其它以写人记事为主 2.记人及其它 在写人记事基础上 5.创编语言3.绘景及其它 尝试虚构 6.尝试虚构目的是学习复杂记叙文的写作,巩固、强化已具备的写作技能,尝试、熟悉新的有关记叙文的写作要求,要让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法。

学生的阅读积累、观察思考、认知感悟、选材立意、构思表达等方面的素养综合地影响着他的写作。

六次作文训练的整体思路1.以复杂记叙文的写作为训练重点。

文1每天早晨,姥姥领着我去菜市场,我一会蹲下看着咕咕叫的老母鸡,一会按按还打挺的鲜鲤鱼,学着姥姥的口气:“这个不错,您给称称!”卖菜的人都只是笑不答。

过年了,记忆里全是一到晚上,满屋弥散着姥姥提前准备年夜饭的腾腾热气。

“你喜不喜欢吃姥姥做的米粉肉?”“我喜欢吃米粉!”我咯咯地笑着回答。

<<过年>>两个特写跨时空地组合在一起,以一句全景过渡,语言简洁干净,感情色彩浓厚,把过年的热烈气氛写出来了,也把姥姥的慈爱和孩子的童心写出来了。

议论抒情可以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认识与感悟,在凸现文章中心,体现作者的审美取向、价值判断上,有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同时,议论、抒情还能起组织、联结记叙材料的作用。

还是那篇《过年》:文2中国人为什么过年?我想每个人都会想到那个古老的关于“年”的神话故事。

可是,不仅是因为那个故事啊!忙碌了一年的人们,漂泊在外的游子,因为过年,要怀抱着一年辛勤换来的收获——回家看看。

因为过年,人们要把一年的烦恼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除去。

过喜庆、过吉祥,人们要把对新的一年的愿望全部寄托在过年里。

小孩们穿着新衣服,开心地说我要快快长高;大人们推杯换盏互相祝福事业一帆风顺;老人们笑眯眯地看着儿孙满堂,想着什么是人生的最大快乐……这一段夹叙夹议,体现了一个高中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

有这段和没这段,文章的质量是不一样的。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相对于简单记叙文,(ppt)复杂记叙文仍以记叙为主,某些段落可以将叙述、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可以写实,也可以虚构。

复杂记叙文的材料更丰富、手法更多样、思考更深入。

比如:写事,内容上以写事为主,也可以写人、写景。

通过一组“触动心灵”的记忆的回放,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写法上强调描写的目的和方法。

绘景,内容上以写景为主。

写法上,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

在内容的选择上,如果大处着眼:从山水野趣、古迹名胜中,赏玩抚慰心灵的自然之美,品咂山水名胜中的地域风格,体味山水中浸润的文化精神。

•P pt《风景》(内容提示)自然野趣、古迹名胜山水品格、人文精神一阶一亭、一草一树言谈举止、日常生活艺术欣赏、人类心灵文3最是那石阶两侧的苍松翠柏,毋须伸展腰肢便已雄健有力,深沉含蓄地将自身的品格编织成弦音笼盖天地、四野。

我此行的目的本是闻枫而来,却不见火燎一般的枫林,而是出乎意料地被这别样的青枫所感动。

有些事物,在不经意间,往往才展现出最自然的美。

(樊颖)从细微处着眼:校园的一阶一亭、小区的一树一草是风景;清晨浪涌般的车阵、傍晚退潮似的人流亦是风景。

除此而外,文化艺术、日常生活、人类心灵中同样风景无限。

文4《石榴树》学生细腻描绘了姥姥家四合院里的石榴树四季的变化,最后写道:现在,姥姥家的小院已不复存在,唯有那棵石榴树屹立在一片废墟之上。

姥姥常说石榴树是通灵性的。

伴随我童年生活的石榴树,今年,你还会开花吗?文5《守护风景》前文写印象中敦煌的风景,后文写敦煌学者樊锦诗40余年的执着守护。

不仅写风景,而是展现人物美好的心灵:敦煌美丽的风景,被许多这样痴情的学者守护着。

他们甘于清贫,甘于寂寞,甘愿为它献上青春,乃至生命。

他们守护着一片风景,其实他们更是在守护自己信念,守护生命的价值。

谁说这些可敬可亲的人不是一道更美的风景。

给了内容的提示之后,我们再提示写的方法:写法需要实践、磨练。

《风景》(写法提示)写法上——抓住景物特征,融情入景,借景抒情。

(1)动景、静景、近景、远景、实景、虚景、广角、聚焦……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查慎行《舟夜书所见》)(2)季节、静噪、色彩、晦明、干湿、浓淡、视线……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王建《十五夜望月》)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3)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2.六次写作在思维训练上的内在联系。

首先是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的关键是要打破思维的定势,改变单一的思维方式,尽可能地拓展思路,从同一问题的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进行或顺向、或逆向、或纵向、或横向的思考,从而获得众多的方案或结论。

写作中,无论是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还是一个词的选用、一个句的修饰,发散思维几乎无处不在。

思维发散得好,可供选择的东西就多,所选取的结果就新颖而富有创造性,所写的文章也就会在各个方面给人以新意。

第一次作文“写事”特别强调选材过程中的发散,要求学生广开思路,多方摄取素材,解决材料来源问题。

请以“感动”为话题,描写两个或两个以上令你感动的瞬间,构成一篇首尾完整的8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几段描写之间要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第二次作文“记人”主要训练学生在审题过程中的发散,其本质上仍然是解决材料的来源问题。

请以《不能没有你》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抓住“你”的外在特征,写出“你”的内在品质,表达出自己的爱憎。

首先,“你”是谁——提示学生从人、景、物三个角度发散。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人:亲人、师长、朋友、对手、偶像、伟人、名人……还可以想到给人以生活乐趣或启示的动物、植物……也可以是抚慰心灵、寄放情感的自然山水、日月星辰、城市乡村……抑或是有生命意趣的物品,像舞台、传媒、书、乐器、画笔、某件纪念品或其它……还可以是抽象事物,比如:事业、诗歌、感情等。

然后我们要想:谁感觉“不能没有你”——提示学生可从个人、环境、事物三个角度发散。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我”,但一定是“我”吗?航天事业不能没有忠诚敬业的科技人才吧,一个民族不能没有为之骄傲的伟人吧,一个时代不能没有思想的先驱吧,广阔天空不能没有流云、飞鸟吧……最后还思考为什么“不能没有你”——提示学生从因果关系、假设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等角度思考。

在审题过程中的发散,其本质上仍然是解决材料的来源问题。

第三次作文“绘景”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审题中的聚合思维。

【备选题目】《校园秋色》《却道天凉好个秋》《萧瑟秋风今又是》《听雨》。

在审题过程中,良好的发散思维,为选材、立意提供了多种路径。

然而,要保证文章主题集中,必须通过聚合思维,确定选材方向,学会大题小做。

“风景”是个大题,包罗万象。

写的时候,切口越小,叙述是具体生动的。

叙述切口过大,越容易造成概念化的写作。

因为“大”往往与空洞联系在一起。

聚合思维是通过分析,比较、综合、选择,从发散思维所提供的众多思路中选择出一个最佳的答案,获得一个创造性的结果。

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互补,才能使写作中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而在聚合思维的培养过程中,还应该加强对直觉思维的训练,它对于加快聚合的速度、提高思维的效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四次作文“构思”【备选题目】《直面挫折》《必须跨过这道坎》《而今迈步从头越》《当危机来临……》主要解决立意问题——通过写人记事,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悟——深化认识的问题。

如《坚持》《挑战》……如果不提升认识,写再多,也是低水平重复,只会导致写作的恶性循环。

教师应当有所作为。

我们的写作教学,应帮助学生打开眼界,梳理思路,去芜取精,丰富体验、加深认识。

一次作文,是不可能完成认识的提升的,要使立意更切合题意,更具深度和高度,更新颖独到,首先要建立有效的审题立意的思维路径。

如:可以追问中求答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示例一(是什么):雨打在成贤街的青石板上,雨打在国子监的幽翠古柏上,雨打在含笑而揖的孔子的飘飘儒巾儒袖上;于是,连雨也带着古老的幽幽书香。

漫步雨中,无需撑伞,因为那雨滴由头顶含羞吐蕊的洁白槐花上落下,仿佛夫子的谆谆教诲浸入心田;而你,也宛若走回古代,走回那鼓乐飘扬书声琅琅的贡院。

抚摸那历经悠悠岁月的石碑的刻痕,也许,先祖的姓名恰在其中。

雨、槐花、古柏、石刻、孔子像、国子监,这,或许是北京的符号;隐藏其后的,正是脉脉书香。

(0 6《北京的符号》)示例二(为什么):每次漫步于平安大街,我都免不了有种心痛的感觉。

……而在我看来,这种不伦不类的符号不如不要……在这些仿古的饭店里,在那些仿古的大街上,我们不再品得到历史的芳香,不再寻得到历史的踪迹。

因为它们毕竟不是真正经历过时间冲刷,真正承载着历史的厚重,真正能向后人诉说些什么的建筑。

看到这些因悲哀而建造的东西,我反而更觉得悲哀了。

(06《北京的符号》)示例三(怎么做):于是我明白,为什么许多文化遗产会那么轻易的遗失,是因为太多的人没有意识到它们的价值,早已在心里将其丢弃;于是我明白,要想真正留住北京的符号,首先要让每一位北京人都意识到自己肩上那传承历史的使命。

作为一个北京人,我们要尽力留住祖宗传下来的原汁原味的建筑,更应该留住我们心里那代表数千年历史的文化符号!(06《北京的符号》)可以类比中求结论:由此及彼、由物及人、由小而大。

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报秋》《雨中西湖》;可以怀疑中求新颖:逆向思维、同中求异,如张爱玲的《天才梦》,什么是天才?我是天才吗?可以假设中求丰富:比照事实,虚拟设想,推出结论。

如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可以突转中求深刻:多向思考,求索哲理。

如鲁迅《灯下漫笔》:纸币换硬通,虽然亏了钱,但总比手里的纸币一天天贬值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