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记叙文写作专题整体设计

高一记叙文写作专题整体设计

高一记叙文写作专题的整体设计一、写作专题整合的背景作文是语文的核心。

你在学习字词、造句、阅读等知识时要始终贯穿作文。

在高考中,作文占60分,但是,跟作文能力直接相关的语言表达是12分,其他的基础题阅读理解题跟作文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

随着高考形式的发展,对学生写作状况深入的了解,对写作教学思考的深入,越来越感觉到构建学期整体作文训练的必要。

对于刚刚踏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写作要迈上一个台阶,需要一定时间去积累、探索、实践和沉淀。

短时间内写作训练的效果难以显现。

如果将一个学期视为一个写作训练单元,打破学段分割,改变以高考作文题“马首是瞻”的习惯,对高一高二阶段的写作训练进行整体设计,可能更符合学生写作的需要,更有利于教学。

以下便是“写作专题整合”的前期思考。

1.教材写作训练的缺失粤教版的教材出台是比较匆忙的,在五个必修模块中,没有安排系统性的写作训练,这就直接导致老师们在写作教学的时候无所适从,有时候只能勉强根据该单元课文篇目的特点来安排作文训练。

但是,这同样会导致作文写作的无序和重复,写作的阶段性任务不明确。

除了高三一年明确地是以应试作文写作的指导为主,有一定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外,高一高二的两年因为没有统一的作文专题设计,导致作文教学混乱无序,作文训练的随意性强,学生无法形成有效的写作能力和经验。

加上学期大型考试出题跟高考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这又使得老师们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在平时的写作指导当中花大量的时间和经历去进行话题作文和题意作文的指导,而今年的高考是命题作文,那势必今后同样地作文教学指导又要添加很多内容了。

实际上,作文应试的指导只需高三一年就可以了,但作文教学的基本功比如语言的锤炼、文体的熟稔、思路的明晰、素材的积累、语感的获得……这些都必须在高一高二阶段完成。

《新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里提出:可以按照具体条件和教学的需求,根据教师的教学个性和业务特长“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开发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

那么,为了解决以上写作当中遇到的困惑,语文教师可以依据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写作需求,整合写作资源,构建前后呼应、举一反三、稳步推进的学期写作训练序列。

基于以上考虑,本方案对新高一第一学期的写作训练做了一定的规划。

整个学期拟安排6次大作文,第一学段以写人记事为主,第二学段在写人记事的基础上尝试虚构。

目的是学习复杂记叙文的写作,巩固、强化已具备的写作技能,尝试、熟悉新的有关记叙文的写作要求,要让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法。

基础教育阶段的写作训练,面对的应该是大多数学生而不是一部分写作精英。

作文练习要与大多数学生的表达愿望结合起来,为学生表达真实的心声提供便利。

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合理设定写作要求,让学生跳一跳能够着。

2.写作专题训练目的相对单一和写作能力综合显现之间的矛盾过去和现在,我们都尝试着构建一个完善的、科学的、贯通高中三年的写作训练序列。

但做起来,就会发现:写作能力不是技术性的能力,写作能力提升的过程也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不像体育运动那样,可以把一个连续动作科学地拆分为若干分解动作,逐项练习。

写作总是牵一发动全身,可以说,学生的阅读积累、观察思考、认知感悟、选材立意、构思表达等方面的素养综合地影响着他的写作。

我们很难在一次作文训练中只解决某一个问题。

写作本身不是科学,但也有规律可循。

每个学生的个性各不相同,使用母语的习惯各具特色,对于文字表达的情感态度也不尽相同(有爱写的、不爱写的、无所谓的……);不同的脾气秉性、生活经历、人生体验、主观认识、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构成了每个学生独特的写作个性。

独特的个性(每个人的主观认识)/个性体验/选择合适自己的表达方式/对写作的情感态度/有它的独特性、丰富性、模糊性、神秘性。

但是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能是模糊的、更不可能是神秘的。

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是清晰的、具体的、而且应该是有序的、相对科学。

我们教的写作方法、思维方法应该是可操作的。

所以,尽管写作教学很难形成一个特别严谨特别科学的训练序列。

但是,总会有相对合理、相对科学的训练序列。

在这六次作文的整合过程中,这对矛盾是一个很大的困扰。

整合之后,仍然解决不了这对矛盾。

可能正因为如此,这个整合,仅仅是给各位老师,提供一种思路,抛砖引玉,我相信老师们还会有更多的、更好的想法和做法。

希望本科组的老师平时多交流,讨论,使得这种思考深入下去。

二、六次作文训练的整体思路1.以复杂记叙文的写作为训练重点在学生已有的简单记叙文写作能力训练基础上学习写作复杂记叙文。

我想打这样几个比方:简单记叙文如果是独幕剧,从一件事、一个生活场景去表现小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那么复杂记叙文应该是多幕剧。

它的内容更丰富,表现生活的视野更开阔,情感更饱满。

简单记叙文如果是全景镜头,比如写事,需要完整地表现事件的来龙去脉;复杂记叙文应该有更多特写镜头。

比如写人,几个特写,可以多角度凸现人物某一特点,也可以立体地展现人物的多元个性。

如果在复杂记叙文里,能把全景和特写结合起来,会形成阅读感受上强烈冲击,运用得当,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如果说简单记叙文是长镜头,在连续的时空里相对完整地展现事件和人物,那么复杂记叙文可以使用蒙太奇,把多个时间、地点并不连贯的素材按一定的内在顺序组织在一起,以此构成合乎逻辑的、有节奏的、完整的内容,共同表达一个主题。

简单记叙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复杂记叙文,仍以记叙、描写为主,但也少不了精当的议论和饱满的抒情。

议论抒情可以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认识与感悟,在凸现文章中心,体现作者的审美取向、价值判断上,有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同时,议论、抒情还能起组织、联结记叙材料的作用。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相对于简单记叙文,复杂记叙文仍以记叙为主,某些段落可以将叙述、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可以写实,也可以虚构。

复杂记叙文的材料更丰富、手法更多样、思考更深入。

对刚上高中的高一学生不宜放手进行“文体”不限的话题作文训练,宜从复杂的记叙文入手,到言之有物的议论文结束,我们要帮助学生建立文体感,到了高三,学生才能真正获得选择文体、甚或创新文体的自由。

所以整合后的六次大作文都复杂记叙文的写作训练。

而且考试中,我们也会做出相应的规定。

2.六次写作的训练要点、训练方式每个写作专题,都要从写作的基本规律出发,并结合教学实际,力图解决学生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

每个写作专题,都包括“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作练习”三部分内容。

既讲“写什么”,又讲“怎么写”,这样安排,符合形式服从内容,写法服从题材的写作规律,可以使学生在人文素养和写作能力上同时得到提高。

整合后的每次写作,都是在先解决“写什么”的基础上,再谈“怎么写”。

比如:写事,内容上以写事为主,也可以写人、写景。

通过一组“触动心灵”的记忆的回放,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写法上强调描写的目的和方法。

绘景,内容上以写景为主。

写法上,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

在内容的选择上,如果大处着眼,我们鼓励学生从山水野趣、古迹名胜中,赏玩抚慰心灵的自然之美,品咂山水名胜中的地域风格,体味山水中浸润的文化精神。

例:最是那石阶两侧的苍松翠柏,毋须伸展腰肢便已雄健有力,深沉含蓄地将自身的品格编织成弦音笼盖天地、四野。

我此行的目的本是闻枫而来,却不见火燎一般的枫林,而是出乎意料地被这别样的青枫所感动。

有些事物,在不经意间,往往才展现出最自然的美。

(樊颖)但这样的眼界需要一定的文化积累,学生学习了一定数量的唐诗宋词、和写景散文之后,可能会写得更好。

所以我们也提示学生从细微处着眼:校园的一阶一亭、小区的一树一草是风景;清晨浪涌般的车阵、傍晚退潮似的人流亦是风景。

除此而外,文化艺术、日常生活、人类心灵中同样风景无限。

给了内容的提示之后,我们再提示写的方法:写法需要实践、磨练。

写法上——抓住景物特征,融情入景,借景抒情。

(1)动景、静景、近景、远景、实景、虚景、广角、聚焦……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查慎行《舟夜书所见》)(2)季节、静噪、色彩、晦明、干湿、浓淡、视线……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王建《十五夜望月》)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3)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3.限定性与开放性相结合六次作文训练即有限定性,又有一定的开放度。

整合以后六次作文训练重点分别为:写事及其它、记人及其它、绘景及其它、构思及其它、创编寓言、尝试虚构。

每次作文训练,由训练目的、备选题目、写作示例、写后交流四个栏目构成。

为什么有那么多“及其它”呢?写作需要一定的空间,需要心灵自由,课标里也说:“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但是,“广阔空间”和每次写作训练目的相对单一必然产生矛盾。

如果每次作文限制过多、要求过死,势必影响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

“及其它”其实是试图解决这对矛盾,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每次作文训练,肯定有侧重,比提供的作文题目适合写事,但是这个题目也可以写人、绘景或写其它内容。

高中第一篇大作文,无论对老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有投石问路的味道。

老师要通过这一次作文了解学生写作的基本情况。

学生也会通过这次作文,了解高中老师的阅读胃口。

老师应该通过第一次作文发出一个重要信号:虽然这次作文训练的重点是写事,但允许并鼓励学生自由地、有个性地、有创意地表达。

(不包括跑题)而且,这个信号要通过每次写作训练,不断强化。

让学生在写作中敢于放开手脚,乐于解放头脑。

“写事及其它”提供了的“备选题目”是:《感动》《令我……的三件事》《琐忆》。

在“写作示例”中,主要提供了以“感动”为话题的写作指导。

因为《感动》比《令我……的三件事》开放度更大。

请以“感动”为话题,描写两个或两个以上令你感动的瞬间,构成一篇首尾完整的8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几段描写之间要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希望老师们多提供作文训练的题目。

4.六次写作在思维训练上的内在联系。

首先是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的关键是要打破思维的定势,改变单一的思维方式,尽可能地拓展思路,从同一问题的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进行或顺向、或逆向、或纵向、或横向的思考,从而获得众多的方案或结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