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2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随着时空距离的不断压缩、时尚流行的全球同步化,特别是数字化的泛在式存在,使我们越来越难以界定“我是谁”,什么是我们的文化认同。
面对日益碎片化的文化现实,人们越来越把目光聚焦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上。
然而,年青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度有所下降。
其实,并非传统文化的魅力不够,也不能抱怨年轻人静不下心。
近代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档。
要让今天的年轻人接受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重新回到私塾念“子曰”“诗云”不太可行,所以如何找到现代化传承之道至关重要。
比如,正在播出的原创文化探秘类节目《七十二层奇楼》,就将探险寻宝的模式移植到了对传统文化的探寻中,年轻的观众通过观看节目,既满足了好奇心,也完成了一段追根溯源传统文化的旅程。
这个节目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板凳龙、中国传统工艺走马灯、中国古代造船术、中国童话故事《神笔马良》、伯奇鸟传说、“宫商角徵羽”音律、昆曲《牡丹亭》、二十八星宿、烽火台、孔明灯等中华优秀传统的点点滴滴,涉及文化遗产、民间传说、传统工艺、诗词歌赋,时间上更是从先秦跨越至明末清初。
节目制作团队解读文化、解开谜题的过程让年轻观众在不知不觉之中培养起文化自信。
《七十二层奇楼》热播引起热议的现象提示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经由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才能“活”在现代,逐渐为年轻人所接受、热爱。
文化是个抽象的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包罗万象。
因此,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具体路径。
从小在视觉文化环境中浸润成长起来的年青一代,对于视觉文化的青睐,也许让一些人不解,但却应该引起重视。
向年轻人传播传统文化,视觉手段比印刷品要有效得多。
就像《七十二层奇楼》这个节目采用“实景+虚景”的方式,打造出视效奇观,为观众带来了极具冲击的观赏体验,让他们在此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当然,也有一些人担心,电视节目运用现代化的视听手段,是否会喧宾夺主,降低观众对表现对象——传统文化的关注度。
这种担心有一定道理,但在笔者看来,所谓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就是摆脱生硬且居高临下的说教套路,而将艺术审美与娱乐表达融合的全新呈现。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我们要鼓励和包容不同的传承方式和传承手段。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7月12号)1.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助于人们认识自我,建立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要不断创新现代表达形式,就能在当下获得生命力。
C.向年轻人传播传统文化,既要有具体的路径,更要有符合其特点的方式。
D.将艺术审美与娱乐表达融合起来进行全新呈现就是所谓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2.下面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通过反思现实,关照当下的方式,引出了本文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论题。
B.文章引入热播节目《七十二层奇楼》为事实论据来阐释观点,新颖恰当,说服力强。
C.在传统文化传承这一宏大主题下,文章主要分析了文化传承断档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D.作者在最后提出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的内涵,并呼吁人们鼓励和包容,具有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传统文化具有足够的魅力,年青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度就能不断上升。
B.即使让今天的年轻人重新问到私塾学习,也难以让他们接受和热爱传统文化。
C,只有扬弃继承和转化创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才能让其在当代进发生命活力。
D.将艺术审美与娱乐表达相融合是应该鼓励和包容的传承方式和传承手段之一。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一6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北京,南京侯发山老歪这两天特兴奋,以致于晚上都睡不着,鏊子上烙油馍似的在床上翻来覆去。
有人说,睡不着就数羊,数不到一百头就睡着了,老歪连着几个晚上,都数到一万多头了还是没有一点睡意。
是啊,这事换到谁身上都淡定不了。
两个孩子都在电话里说,说他一辈子没出过门,趁着现在还能走动,让他到城里逛一逛,转一转,开开眼界,见见世面,想住了就住下来。
老歪到过最远的地方是镇上,赶集时去一趟,县城都没有去过。
两个孩子像是商量好似的,说这几天就把车票给快递过来,让他做好准备。
去就去吧,住是不会住的,玩两天还是可以的。
若是犟着不去,说不定哪一天蹬腿了,会让孩子遗憾终生的。
村里人说,老歪该享清福了。
可不是吗,老歪的一双儿女都成家立业了,都出息了,他还不该享福吗?老伴走的时候,两个孩子还小,儿子六岁,女儿三岁。
当时,亲戚朋友都劝老歪再找一个,说孩子没妈不行。
老歪那时还是小歪,挺倔的,说啥也不找。
他说,有了后妈,不一定是孩子的福气。
就这样,他既当爹又当妈,一把屎一把泪地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供他们上大学。
两个孩子也算争气,学业完成后都留在了城里。
唯一遗憾的是,两个孩子不在一个地方,儿子在北京,女儿在南京。
两个孩子还算孝顺,没少给他打钱,没少给他寄东西,电话里也没少说话。
他们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也曾邀请老歪到城里去,尽管老歪也特想去,却一直没有成行,他怕给孩子们增加负担,现在不一样了,都有房子了,都成家了,该去看看他们。
这次邀请他进城,也就是在前几天的电话里说的。
就这样,老歪睡不着了。
北京?还是南京?这几天,村里人见了老歪,都会这样问他。
不少人给他出主意,有的建议他去北京,说北京有毛主席纪念堂,有天安门城楼;有的建议他去南京,说南京有中山陵,有雨花台。
老歪呢,咧着嘴嘿嘿直乐。
说实话,他也没决定好到底是上北京还是下南京。
这两个孩子也真是的,说寄车票都寄车票,说不寄都不寄。
儿子在北京上班,房子买在了河北,每天上班要提前三个小时。
唉,上个班就这么远,也真难为儿子了。
儿子是去年结的婚,媳妇是日本闺女。
他们举行的是集体婚礼,单位操办的。
恰好老歪当时刚参加过本村的一个葬礼,按农村阴阳先生的说法,不宜再去参加婚礼,就没有去。
他们也没回来过。
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老歪没见过媳妇的面,不能说没见过——儿子给老歪买了个智能手机,在手机里见过,还给他拜过年呢,叽里咕噜的,像是鸟语。
儿子说那是问候老爸新年好的。
老歪想等到孙子出生后再过去,视频了几次也没见媳妇的肚子大起来,老歪也不好意思问儿子,当然,更不好意思问媳妇了。
儿子似乎知道老歪的心思,在上次的电话里却轻松地说,他们不打算要孩子了!这还了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得去好好数落数落儿子。
这边牵挂着儿子,那边女儿也连着心。
女儿在南京上的大学,女婿是她大学期间就认识的。
今年五一结的婚,女婿是南京一家企业的老板。
哼,老板有啥了不起,收破烂的也叫老板——去年村里来了个收破烂的,临走给了老歪一张名片,名片上写着“回收公司总经理”。
女儿是旅游结的婚。
老歪见过相片,女婿是个秃顶,年龄也不小了,似乎比老歪小不了多少,女儿说他是二婚。
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女儿一直没把女婿领回来过。
这个女婿不是外国人,是苏州人,说话也听不懂。
女儿说,这个老板带来两个孩子,她自己不打算再要了。
啧啧,女儿真傻,没有一个亲生的会中?都说闺女是爹娘的小棉袄,儿子指靠不了,还得依靠女儿呢。
女儿过不好,也是自己的一块心病。
到底是去北京还是南京?去北京,女儿不高兴,去南京,儿子不高兴。
有了,谁的票到的早去谁那里!主意一定,老歪才想起收拾自己,去镇里洗了澡,破天荒请人搓了搓背,理了理发,刮了刮脸,还拿出新衣服让邻居家的媳妇给熨烫了一下。
过了一天,老歪收到了一个快递员送来的两个快递——两张卧铺车票——一张去南京的,一张去北京的,车票上的车次居然是同一天时间!快递员的到来早已把左邻右舍吸引过来了,他们相互传递着火车票,眼里写满了羡慕,还一边取笑老歪:你不会分身术,看你这次去哪里!当天晚上,老歪捧着妻子的相片喃喃自语:我实指望到时带上你去城里逛一逛,现在不可能了。
我决定了,哪儿也不去,就在家守着你。
说罢,老歪那沟壑纵横的脸上淌满了泪水。
去南京的车票是儿子寄来的。
去北京的车票是女儿寄来的。
(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恰当的一项是(3分)A.老歪自接到儿女都要接他去城里逛一逛、住一住的电话后,就兴奋的睡不着,主要是因为这让他在村里十分地有面子。
B.从儿女没少给老歪打钱、寄东西、打电话,请他进城等事件,可以看出儿女对老歪的关心和孝顺,懂得感恩。
C.老歪打定主意后,一番收拾,这处细节描写体现了老歪内心的兴奋与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后的安心,为下文埋下伏笔。
D.老歪最后决定哪里都不去,就在家守着妻子的照片,是因为两张车票同时送来,使得原先大定的主意无法落实。
5.小说中的老歪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5分)6.这篇小说的结尾很有特色。
小说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52分)(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12分)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项是()(2分)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检查非我也,岁.也岁:年成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横渡养生丧死.无憾死:死亡C.蒙故业,因.遗策因:沿袭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疾:快D.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秦人开关延.敌延:邀请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吾尝终日而.思矣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不拘于.时,学于余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斧斤以.时入山林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全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秦以区区..焉耳矣..之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B.我从而..师之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弟子不必..不如师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五十者可以..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衣帛矣山东10.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组是()(2分)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④树.之以桑⑤天下云.集响应⑥外连衡而斗.诸侯⑦王无罪.岁⑧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平已⑩追亡.遂北A.①/②④⑦/③/⑤⑧⑨/⑥/⑩B. ①⑥/②④⑦⑩ /③/⑤⑧⑨C. ①/ ②⑦ /③/④⑤⑧⑨/⑥/⑩D. ①/②⑤⑦/③④/⑥⑩/⑧⑨11.下列各句中,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2分)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锄极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12.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四海”在古代典籍中一般用来指天下、全国,如贾谊《过秦论》中的“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