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一中2018-2019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会性道德评价是社会道德建设的一种重要手段。
社会性道德评价的导向效力及其强弱,除了要以被的评价者的心理机制为内在基础,还会受三个外部社会条件的制约。
其一,人们是否处在彼此之间能相互关注的熟人社会中。
如果是,则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就强;反之,则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就弱。
在熟人社会,人们相互之间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每天差不多要和同样的人打交道,相互关注成为自然而然的事,这就为及时做出社会性道德评价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熟人社会中的人都彼此知根知底,这就为对每个人做出全面准确的道德评价提供了有利条件。
熟人社会中一个评价结论一旦给出,就会对评价对象产生持久的影响力。
如果社会性道德评价给予一个人的是好名声,他就会由此得到人们的尊重和善待;反之,他就会由此受到人们的鄙视和孤立。
不论是其中的哪一种情况。
在对该人没有做出新的评价之前,都不会有什么改变。
其二,同一社会范围内的道德规范或道德观念是否大体相同。
如果是,则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就强;反之,则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就弱。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对一个行为者及其作为进行善恶评价,通常都以他们所持有的道德规范或道德观念为评价标准,符合该标准则为道德或善,不符合则为不道德或恶。
如果人们所持有的道德规范或道德观念是一致的,就会形成统一的声音或社会舆论;反之,则会出现不同的声音或社会舆论。
显然,只有统一的社会舆论对评价对象才有最大的威力,而说法不一的社会舆论要么使评价对象无所适从。
要么使评价对象把评价不当一回事。
其三,社会成员是否乐于自觉地充当道德评价的主体。
如果无人乐意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那么就不会有社会性道德评价;只有少数人乐意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也形成不了强有力的社会舆论。
不因与自己无关而仍愿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并不是一件可以轻松做到的事。
首先这要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倘若需要用明评的方式对评价对象做出否定性评价,还得冒得罪人的风险。
因而必须是有较强道德感或正义感的人,才会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主动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的角色。
综上所述,只有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即人们生活在可以相互关注的熟人社会、同一社会范围内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观念趋于一致、人们乐于自觉地充当道德评价主体,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才最强。
缺少任何一个,都会影响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整体效力。
相对而言,第三个条件最为重要,因为倘若无人乐于充当评价者,那社会性道德评价根本就不会发生:而前两个条件缺失其一或全部缺失,只会不同程度地减弱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
(摘编自韩东屏《论社会性道德评价及其现代效用》)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熟人社会中,对个人的评价结论具有持久性,在新的评价没有作出之前都不会有什么改变。
B. 统一的社会舆论才会对评价对象产生最大的威力,否则,只会使评价对象不放在心上。
C. 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首先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其次还得冒着得罪人的风险。
D. 三个外部条件起的作用并不等同,前两个条件缺失,社会道德评价仍然具有一定的效力。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阐述了三个外部社会条件在社会性道德评价中的效力。
B. 文章在论述三个条件在社会性道德评价中的作用时,主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道理论证。
C. 文章指出与自己无关仍乐于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并不轻松,并阐述了其中的原因。
D. 文章主要论述了三个条件在社会性道德评价中的内在联系,并阐明第三个条件最重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彼此间相互了解、关注,才能做出全面准确社会性道德评价。
B. 同一社会范围内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观念趋于一致,就会形成强有力的社会舆论。
C. 如果人们所处的外部社会条件相同,那么社会性道德评价对评价对象的导向效力也相同。
D. 社会性道德评价具有一定的导向效力,社会道德建设应以社会性道德评价为主要手段。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早在20世纪40年代,叶圣陶就提出了“读整本书”的观点。
2011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当前,“部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更是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不断加强对“读整本的的书”的引领力度。
整本书阅读得到了很多教师的重视,但是有的老师却缺乏语文的学科意识和一定的审视眼光,把语文看作是无所不包的学科,不作边界设定,什么材料都推荐,比如《博物》《清朝十二帝》《世界名画背后的故事》等,而语文的文学名著等读本偏偏被晾在了一边。
显然,《博物》是科学学科该读的,《清朝十二帝》是历史学科该读的,《世界名画背后的故事》是美术学科该读的。
现在的学科分工已经很细,每个学生都应坚持自己的岗位,都应有本学科的整本书阅读。
推荐阅读不是语文老师的“独担之任”,而是每个学科老师的“应尽之责”。
只有各科老师都承担起来,作专而准的整本书荐读、导读,学生的阅读才会完整与丰富,文化素养也才会全面而丰厚。
(摘编自《整本书阅读指导需“三弃三重”》,《中国教育报》2018年6月4日)材料二: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必修课8学分中的1学分固定下来,足见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视。
然而,怎样理解和践行整本书阅读,目前还处在一种比较盲目的状态。
在教学实际的过程中,存在两种错误的倾向。
一是把整本书阅读混同于单篇课文的教学,占用大量的课内时间进行整本书的解读和探讨。
须知语文教学的课时安排是有限的,不可能腾出很多时间进行整本书阅读,因此,整本书阅读应该课内外相结合,且主要是一种课外阅读。
对于高中生而言,由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被列入学习任务群,因此可以多用一些课时来完成,但也不宜像单篇课文那样进行细化的解读。
二是对学生课外的整本书阅读限制得太死,甚至对阅读的书目也做了严格的规定。
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不可胜数,为什么不能阅读“指定书目”之外的作品呢?语文的涵盖面十分广泛,那些“非语文的读本”莫不与语文有密切的关系,广泛涉猎不仅能增加知识,而且有助于语文水平的提高。
很多作家都有过读“杂书”的经历。
因此,语文教师不应狭隘地理解整本书阅读,固守语文学科的“一亩三分地”,而应在提倡阅读经典作品的同时,允许学生在课外读一些其他方面的健康有益的书籍。
(摘编自《整本书阅读不应过于“课程化”》,中国教育新闻网2018年12月3日)材料三:从阅读规律、教学规律出发,拿捏尺度是整本书阅读的当务之急。
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难题待解。
如何开展整本书阅读?走进教学现场,教师要处理好讲解与活动的关系。
教师应该对作品的关键处、难题处提纲挈领地分析讲解,但要注意避免不顾学生实际的“自我陶醉”,把学生发言放在前面,耐心倾听学生的观点,不轻易给出自己的答案,用评价学生发言,吸引学生注意。
同样,不妨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活动样式,但应始终坚持以文本分析、文献阅读、问题探究和论文写作等静态活动为基础。
需要强调的是,教师的讲解不仅在课上,课后的个性化指导也非常重要。
如何开展整本书阅读的评价?首先,应把阅读习惯纳入评价。
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复述阅读内容,二是边阅读边批注,记录阅读的发现。
前者有利于掌握知识,提高记忆力和表达能力;后者有利于激发灵感,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
其次,注重写作成果的评价。
适当布置仿写、鉴赏论文等写作任务,并在选题、立意、结构、素材、语言等维度做好点评,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再次,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不妨引入纸笔测试的内容,让学生之间互相出题,互相检测,互相评阅。
上述评价聚焦应试和素养的“交集”,把学生短期需求和终身阅读的关键能力统一起来,不失为“两难”之中的“两全”之策。
(摘编自《指导“整本书阅读”关键是拿捏尺度》,《光明日报》,2018年11月26日)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整本书阅读”从提出观点到纳入教材体制,经历断层式发展,当前“部编本”中小学教材出现,不断的加强对读“整本书”的引领力度。
B. 语文学科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是有学科边界的。
作为语文老师,应注重指导学生多读文学名著,而不能什么材料都推荐。
C. 语文教师应具有开阔的视野,不要过度限制学生课外阅读书目,允许学生读一些健康有益的非语文读本,这有利于学生提高语文水平。
D. 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善于倾听,而不要作不顾学生实际的自我陶醉式的讲解,先让学生发言,并注意评价学生的发言。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目前对如何理解和践行“整本书阅读”存在认识不清的状态,在教学中出现了错误倾向,但也有解决的办法。
B. 一般来说,“整本书阅读”注重课内外结合的同时又向课外阅读侧重,而高中阶段因学习任务需要应向课内讲解倾斜。
C. 开展“整本书阅读”评价,能有效兼顾学生短期和长期需求,评价过程既有利于学生应试,也利于能力培养,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D. 三则材料侧重点不同,但都关注“整本书阅读”存在问题,也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6. 请结合材料,简述有效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做哪些努力。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九爷杨桦融城郊外枫林村,村前碧水环绕,村后山高林密。
九爷的家在村尾那棵高大的枫树下。
九爷是个孤寡老头。
但九爷似乎并不孤独。
晚上,低矮的泥房里,孤灯残烛。
一碗红薯饭,几条煎鱼仔,舀一碗自酿的酒,九爷眯缝着眼,悠悠地喝着。
一条瘦瘦的小黄狗蹲在一旁,瞪着圆溜溜的眼睛,伸出舌头,流着口水。
小黄狗是九爷的伴,酒是九爷的命。
村前良田千亩,却无九爷一亩三分,他靠酿酒卖酒为生。
肚子都填不饱的穷人,没有谁舍得用稻米来酿酒。
九爷就租两亩山地,种上红薯木薯,收成除交租和糊口外,就拿来酿酒。
量虽然不多,但九爷有办法,大山中有的是各色野果。
夏天的杨梅,秋天的酸枣子、野柿子,冬天的野栗子都是酿酒的材料。
他时常背着竹缕,带着小黄狗,钻到大山里采野果。
回来后,把野果捣碎,蒸熟,放凉后撒上秘制的酒饼,倒入清冽的山泉发酵几日后,就能酿出醇香的酒。
甲申年秋,日本鬼子进犯融城,在城里烧杀抢掠。
村人担心鬼子侵扰,纷纷拉牛赶猪,拖儿带女,跑到山上躲了起来。
但九爷不走。
晚上,两个侄儿上门劝说,他正喝得兴起,瞪着发红的眼睛说:“怕他个卵,来了请他们喝酒!”两侄儿知道,他是舍不得满屋的酒,只好摇着头走了。
九月初九的早上,九爷从门前的枫树下扯了一把深绿色叶子,用石碓捣碎,再用块粗布包起,加少许水挤出半碗浓绿的叶汁,放在了灶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