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西省临汾市第一中学2020_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

山西省临汾市第一中学2020_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

山西省临汾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50分。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2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差序格局”,被认为是中国社会学的一个基本理论概念,它有多个思想或学术来源。

“差序格局”受到多种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其中受美国社会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和人类学奠基人摩尔根的学说影响最为显著。

费氏在1948年9月1日写给雷氏的信中曾表示:“我读了你的《乡土社会》一文,而且实际上,在我的中文新书《乡土中国》中采用并发挥了你的思想。

”费氏与雷氏都认为乡土社会基本上由亲属关系构成,亲属关系可向外扩展至所有的社会关系。

但费氏的“差序格局”与雷氏的“向外扩展”又有所分别,雷氏论及的是“个人处于多重家族关系聚结中的某一特定位置”,而费氏认为亲属关系“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实际上,费氏提到的以自己为中心的亲属记认体系,同摩尔根的亲属制度研究有关。

在摩尔根看来,每个人即自我,以自我为中心点,周围形成一个亲属圈亦即亲属群体。

摩尔根的亲属制度理论用于人类学实地调查,其基本途径是亲属称谓体系研究。

费氏受过人类学训练,在“江村”调查中,运用这种研究法绘制了当地的亲属称谓体系图表。

该图表所呈现出的“蜘蛛的网”,就是“差序格局”的形象化体现。

“差序格局”的形成与当时中国学术界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关系。

费氏的“差序格局”有多个内容,既有李树青的三个“主义”,尤其是其中的“自我主义”,也有潘光旦的“伦”“格局”“推或扩充”论。

李树青和费氏都对“自我主义”有所论述,主要是针对当时中国人“贫病愚私”中“私”的问题作出的回应。

潘氏深入研究儒家社会思想,他对“伦”的分析和考据(如“沦”指水的纹理)则成为费氏“同心圆波纹”的来源。

他还对“人伦差等”进行辨析,并提出人作为有自我意识的主体,各自有其“格局”。

有学者指出,费氏根据潘氏的研究提出“差序格局”几乎是水到渠成的。

其实,“差序格局”概念形成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学术圈。

这个学术圈的学者来往密切,其中不但有潘光旦、李树青、费孝通、袁方等老中青社会学人,还有闻一多、吴晗等文史专家。

“差序格局”是聚集中西方相关学术智慧产生的。

以往的研究,无论是费氏本人,还是相关学术史论著,对雷氏等中西方学者的贡献肯定是不够的。

事实上,学术工作往往难以独自完成,要有多人数代积累之功。

即便因缘际会使个人的贡献格外耀眼,其背后定有各种形式的学术研究群体的支撑及学术思想的汇聚。

(摘编自阎明《“差序格局”探源》,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费氏和雷氏都认为亲属关系是乡土社会中重要构成部分,对亲属关系的特征看法也一致。

B. 费氏把乡土社会中亲属关系比作“蜘蛛的网”,形象地说明了人际关系的密切性、复杂性。

C. 费氏受摩尔根亲属制度研究影响,运用其学术方法调查研究,提出了“差序格局”概念。

D. 费氏“同心圆波纹”源自潘氏的研究,突出乡土社会人际关系从中心向外扩展的特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二段引用费氏写给雷氏的信,是为了证明“差序格局”受雷氏理论影响,又有所创造。

B. 第二段运用比较分析法,肯定费氏的学术贡献,辨明费氏对其他学说的借鉴之处。

C. 第三段列举多个事实材料,证明“差序格局”概念的产生深受当时中国学者启发。

D. 文章从中西两方面考求费氏“差序格局”的学术渊源,有理有据,学术视野开阔。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认为费氏对相关学者的贡献肯定不够,可能是作者学术的视角和取向与费氏不同。

B. 费氏的学术交往圈既有社会学家,也有文史专家,呈现出类似“差序格局”的特征。

C. “差序格局”受到众多学者的影响,这些学者的研究也可能受到了费氏学说的启迪。

D. 费氏的学术交往、所受学术训练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促进了他对乡土中国的思考。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哨兵成征勋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

听村里人说,这中共南满省委机关报编辑部就藏在这牛毛大山的密营里,这份南满省委直属的机关报,除了发布最新的党的抗战指示,东北抗日联军在各地打击敌人的胜利消息外,还担负着另外一个任务,负责供给桓仁地区抗联战士穿的鞋子,牛毛沟的张皮匠就是做靰鞡鞋的高手。

张皮匠做靰鞡鞋大多是用牛皮做,牛皮不够用时才用马、猪皮等。

收来的皮张先要放到木头床子上用刀往下刮里子,然后把皮子放到装有石灰水的大缸里浸泡七天至半个月的时间,等把皮子上的毛泡掉了,再用清水泡,去掉皮子上面的灰尘。

泡好的皮子是柔软的,将皮子拿出来,搁进皮罩子里,底下放入草点着,用烟熏皮子,这就是熟皮子。

熟好的皮子再用太阳晒,晒成老红色,然后再用铲子蹬,刮刀刮,将老红色蹬成杏黄色,裁成靰鞡坯子,将靰鞡坯子和靰鞡脸儿缝到一起,撤出鞋楦子就做出靰鞡鞋了。

靰鞡鞋缝出来是敞口的,上面有块布,叫靰鞡腰子,用铁梳子将苞米叶子梳成一绺一绺的,或者用山上的靰鞡草,塞进靰鞡鞋里,靰鞡鞋上有靰鞡耳朵,将绳子从中穿过,脚穿进鞋里后,将绳子一紧,一道一道地缠在靰鞡腰子上,既暖和又轻便。

东北地区冬天时天寒地冻,大雪插裆深,没有靰鞡鞋根本就出不了门。

张皮匠做的靰鞡鞋就是专门供应桓仁地区抗日联军的。

这次进山的讨伐队有一百多人,带头的日军队长叫东日文信。

一张驴脸上戴着一副近视镜,藏在镜片背后的目光永远是闪烁不定的。

几次进山讨伐都是空手而归,他很是想不明白原因在哪里。

情报上明明说的报社地点在何处何处,为什么他们一进山,抗联的人就找不到了呢?若说有人偷着给抗联送情报,就更不可能了,每次进山讨伐前,他都会在各个进山的路上布下暗哨,从来就没有看到过有人进山。

他知道,今天进山了也抓不到抗联,但密探有情报,又不能不去。

东日文信想偷个懒,让副队长带队进山找抗联,自己领着几个日本兵和伪军走进了张皮匠的家,他对中国人脚上穿的靰鞡鞋很感兴趣,想看看制作的工艺流程。

张皮匠此时正在熏皮子,蒿子草冒出的黑烟经过烟囱“咕嘟咕嘟”地在牛毛沟的上空飘荡着。

屋子里充满了沤皮子的臭味。

东日文信实在受不了这个味道,让伪军把张皮匠拉到了制作间,他要亲眼看看一双靰鞡鞋是怎么做成的。

张皮匠很有耐心,把一张皮子如何做成靰鞡鞋的制作过程详细地讲解了一遍,然后又缝制了一双鞋,把自己脚上穿着的鞋脱下来,演示如何往鞋里絮草,怎么穿。

把个小鬼子看得心痒,非要用新做的靰鞡鞋自己试一下,穿上后蹦了两下高,觉得这鞋比自己穿的军靴好,一是保暖,二是轻快,军靴太沉。

黄昏时,进山讨伐的日伪军陆续回来了,结果还是扑了个空。

东日文信很不高兴,撅着驴嘴,穿着这双靰鞡鞋,也没有给钱就走了。

张皮匠看他们走远了,熏皮子时就用苫房草了,望着牛毛沟上空飘荡的一缕缕轻柔的白烟,再看看峰峦起伏的大山深处,他露出了开心的笑。

由于屡次讨伐不利,关东军要把东日文信送上军事法庭,东日文信不堪受辱,剖腹自杀了,他到死也没有弄明白,是谁、用什么办法给抗联报的信!(选自《五女山》2016年1期,有改动)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开头只一句,“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语言简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敌军的行动,营造出紧张的气氛。

B. 小说地方特色浓郁,写靰鞡鞋的制作工艺:泡皮、熏皮、晒皮、蹬皮、刮皮……不厌其烦,重在表现作者对东北地区这一特产的偏爱。

C. 小说张弛有度,第二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按下敌军不表,介绍张皮匠的身份及张皮匠制作靰鞡鞋的工艺,让读者松了一口气。

D. 小说叙述不动声色,善于设置悬念,而结尾处东日文信的疑惑会使读者从头重读,再次体会。

5. 小说中的张皮匠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6. 小说中划线一段颇耐人寻味。

请结合全文,从不同角度谈谈它的效果。

二、古诗文阅读(52分)(一)课内基础知识(16分)7. 《再论文字下乡》篇中写道:“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下列行为不属于“习”的一项是()A. 每周例行的升旗仪式B. 端午节吃粽子C. 定时定点投放垃圾D. 新团员学团章8. 下列选项,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兵器)相如奉璧奏.秦王(进献)顾.吾念之(只是)B. 间.至赵矣(从小路)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假装)案.图(察看)C. 于是秦王不怿.(高兴)秦贪,负.其强(依仗)求人可使报.秦者(报告)D. 左右皆靡.(退却)吾羞.,不忍为之下(羞耻)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9.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宣言..而事者..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 B. 臣所以去亲戚C. 而君畏匿之,恐惧..皆靡..殊甚 D. 相如张目叱之,左右10. 下列句中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不如因.而厚遇之B. 今君乃.亡赵走燕乃.使其从者衣褐C. 徒.慕君之高义也徒.以吾两人在也D.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赵强而.燕弱11. 下列对句式类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③何以知燕王④而君幸于赵王⑤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⑥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⑦会于西河外渑池⑧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A. ①⑤⑧/②④/③/⑥⑦B. ①⑤/②③/④⑥/⑦⑧C. ①/②④⑤⑥/③⑧/⑦D. ①⑤/②④⑥/③/⑦/⑧12. 下列各项中,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②乃使其从者衣褐③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④且庸人尚羞之⑤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⑥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⑦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⑧毕礼而归之⑨卒廷见相如⑩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A. ①②④/⑤⑦⑨/⑥⑧/③⑩B. ①⑧/②③⑦/④⑩/⑤⑥⑨C. ①④⑨/②⑥⑦/③⑩/⑤⑧D. ①⑧/②⑥⑦/③⑤⑨/④⑩13. 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肉袒伏斧质,指赤身伏在斧质上,表示请罪。

负荆请罪指背着荆条表示愿意接受责罚。

肉袒伏斧质比负荆请罪所犯的罪更严重。

B. 刎颈之交,指割脖子的交情和友谊,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古代表示友谊的还有贫贱之交、金兰之交、患难之交、八拜之交等。

C. 衣褐,衣,穿;褐,粗布短衣,外面穿着粗布衣,比喻人外表朴素而内藏真才。

解褐,指脱去粗布衣服,喻入仕为官。

D. “斋戒”是古代的一种礼仪,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前沐浴更衣、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14. 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位或官职,类似词语还有“授”“除”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