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园课程设计的活动化的原则

幼儿园课程设计的活动化的原则

活动化的原则人生的本质是生活,幼儿的主要生活是活动。

活动是幼儿的天性,是幼儿的生命。

如果说生命在于运动,那么,智慧就在于活动。

课程组织的“活动化”是要从活动角度来探讨如何组织课程;但是“活动化”不等于“活动”,尤其是不等于“具体的活动”。

活动化的要义不在于说明活动形式是什么,而在于说明活动性本质。

活动性是活动化要达到的目标,它不仅仅表现为活动本身的外部特征,更主要的则是引起学习者内部心理活动——活跃的思维、想象,积极的兴趣、动机,高昂的情绪,旺盛的求知欲,主动的态度,创造的需要,等等。

这就是说,活动化要探讨的是怎么样使学前儿童心智活动起来的道理。

而学前儿童心智活动起来,首先必须使其感官活动起来,把其情绪调动起来。

学前儿童的思维、想象与其动作、活动紧密相联。

可以说,“不活动,不思维”。

而对婴儿来说,简直就是“活动即思维,活动即想象。

”从智力活动和智力发展方面来说,卢梭曾肯定每个年龄都有其自己的思维方式。

皮亚杰通过大量的天空证明了卢梭的推断,并认为学前儿童的智力是实践智力,而“实践智力乃是活动教育所依赖的一个心理学上的主要论扭。

”实践智力或感觉运动智力在婴儿阶段就已发展了,在整个幼儿期是智力开发的主要形式,并且在学龄初期还可以找到它的影子。

实践智力是概念智力或以言语为基础的智力的基础。

而“对幼儿来说,实践智力先于反省智力,在很大程度上,反省智力是有意识地去掌握实践智力所取得的结果。

”因此,启迪学前儿童的心智的最佳办法无疑是,让他活动。

“从做中学”的确是学前儿童学习发展的基本原则。

动作(活动)→表象(想象、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是学前儿童从外部动作向内部思维发展的过程。

与此相应,实物→图像→语言文字是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物质承担者。

课程组织活动化必须依据这种规律。

这意味着,引起活动既不能超过学前儿童的心理水平,也不能低于其昼水平。

超越和过低,都有“强迫性”,既难于为学前儿童所接受,也是不人道的。

适合学前儿童发展与需要,通过外物,使学前儿童活动起来,就达到了活动化组织的目的。

那么,学前儿童活动起来有什么标准来判断呢?一个标准是专注。

儿童是否精神集中地反向某种目标,并且围绕目标而行动。

这又分几种情况:指向可见目标、指向预定的不可见目标、指向非预定的不机见的目标等。

当一个儿童专心致志地在玩玩具,在操作活动材料,在种植、绘画、做着剪贴等动作时,他的外部活动背后,是隐含着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兴奋性、探密性等与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倾向相联系的心理活动。

具有明显的连贯性的外部动作的操作活动,是判断儿童内在兴奋性的指标,但仅此不够。

言语伴随现象也是重要标志。

特别是3-4岁幼儿,其外部活动很多时候会伴有言语辅助。

幼儿会一边摆弄物体,一边口中“念念人词”,不知所云;但有时则是明显地受言语调节或指示,配有和外部动作相符合或大致相符的“解说词”。

从言语角度来看活动,活动化意味着积极地利用、使用和组织语言。

所谓言语活动,是真正的以言语为兴奋中心的心理活动,而不是指以“语言”这种符号系统为目标组织的“活动”。

例如,幼儿教师在组织语言课或“语言教育活动”,教师在台上讲得头头是道,口若悬河,乃到神采飞扬;幼儿在台下呆若木鸡,或交头接耳,或东张西望、无所事束,时间一到,自然下课。

这样的“语言教育活动”就不具有言语活动性,这样的组织就不算活动化组织。

言语活动性表明,运用语言进行交流或思维是流畅的,是有逻辑性的连续动作过程,而不是名义上的。

如果幼儿教师和一个幼儿的言语活动是活动化组织,那需要教师有丰富的言语经验,伴以热情饱满而亲切自然的态度和表情,并能启发幼儿,使言语活动顺利地进行,且表现出言语的乐趣和创造性。

下面试分析两个语言活动事例,来说明语言活动的活动化组织。

例一:幼儿:老师,你看!我有新鞋!教师:啊!真的。

好漂亮!幼儿:还有小豆豆!教师:什么是小豆豆?幼儿:是呀!小豆豆!你看,在旁边(指着鞋带上的扣子)。

教师:(恍然大悟)啊!你是说有扣子!扣子,扣子,扣子。

幼儿:(有趣地跟着念)扣子,扣子,扣子。

教师:对了,扣子。

(稍停)你会不会自己扣上?幼儿:不会,可是我会自己穿鞋子。

教师:呀!你不解扣子就把脚塞进鞋子里?!幼儿:对呀!我看到了,把脚塞进去,袜子变成红红的!教师:啊!我看到了,脚弄痛了没有?幼儿:不痛,我脚全是汗,所以鞋子的红颜色跑到脚上了!教师:回家脱鞋子时,脚变成红红的。

幼儿:(若有所思地笑)对。

红红的,好象穿着红鞋上床!(又笑了)妈妈会骂我说:我把脚弄得红红的!(边说边跑到别处去玩)。

例二:幼儿:老师,你看!我有新鞋!教师:是的,我看见了。

很漂亮!告诉老师你的新鞋是什么颜色的。

幼儿:(稍停)红的。

教师:说对了,再看看你鞋子边上那个叫什么,就是那个(老师指着扣子)。

幼儿:会留下红的印子。

教师:我不是说这个,我是问那个东西叫什么!(又指着扣子)幼儿:不知道。

教师:那叫扣子,“扣子”,会不会跟着我说!幼儿:帮我扣起来。

教师:老师刚刚说的那个奇妙的字叫做什么?幼儿:(稍停)老师,帮我......教师:帮你做什么?幼儿:帮我扣起来。

教师:(虽未显出不悦,但仍固执地要幼儿说)那个叫什么?我刚才告诉你的。

幼儿:(沉默不语)教师:(耐心地)刚才老师告诉你的,那、叫做什么?“扣子”,那是扣子!幼儿:扣子(当教师替他扣好扣子,幼儿即一言不发地跑开了。

)以上两例的效果是明显不同的。

在例一中,师生对话充满愉悦、自然、流畅,既解决了问题,又交流了感情,还启发了幼儿思维。

原因是教师巧妙引导,使幼儿觉得谈话有趣而愿意继续下去,教师并不执着地要教给幼儿什么,从而达到了言语的目的。

能让幼儿自由流畅而溢于表情充分表达,并能与人清楚地交流,就是语言教育的目标。

相比之下,在例二中,教师为了让幼儿说出“扣子”一词,时时阻断幼儿的思维,只追求小目标,而忽视了具有更大价值的目标。

这就不具备活动性,或活动性差。

因此,如何诱导儿童回答问题,最好以儿童熟悉而感兴趣的话题开始,避免批评性语气、字眼,不要诘难儿童,不要随意打断儿童言语。

使儿童在谈话中感到自信,自然扮演一个“权威者”角色,使儿童愿意说、想说、可说、能说、会说。

为了使语言教育实现活动化组织,教师还需要做到:⒈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幼儿言语发展的一般水平、特点和语言习得规律,心中有数地因时利导。

⒉充分利用材料和资源,丰富幼儿的各种经验。

⒊了解幼儿言语的兴奋中心课题。

⒋进行语言教育时,要情绪饱满,积极热情,声音悦耳,级幼儿留下愉快的言语记忆。

课程组织活动化本质上是,通过调动幼儿积极进行外部活动引发内部活动。

这种内部活动不仅仅是智力运演,也是情感调节、态度形成、知识结构化过程。

由于学前儿童智力活动具有具体性、形象性、操作活动对外物的依赖性、态度体系的外控性、情绪的易感性等特征,外界情境的特征就成为课程组织活动化十分关键的方面。

外界情境是否有新颖性、兴趣性、挑战性,在多大程度上能激发儿童活动的兴奋性,直接影响着儿童的活动水平,因而也影响着课程组织活动化的可行性。

要使活动化原则得到切实贯彻,还需要了解儿童的活动状态。

这包括,儿童心理觉醒水平、兴趣中心、活动准备状态、心理定势、习惯性行为、需要状况、动机和情绪背景等。

当儿童牌处于正常觉醒水平,所提供的刺激符合儿童中心兴趣和心理定势,又适合儿活动准备状态和情绪背景时,儿童易引发积极的内在动机,进入“活动状态”。

反之,则难使儿童“入境”。

因此,研究和了解上述方面,对于实现课程组织活动化具有实质性价值。

让儿童充分发挥五官的感知功能,特别是手的操作功能,是使课程组织活动化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

著名心理学家有一句名言“人的心理是手造成的。

”这话有浣的道理,也有坚实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生理心理学的天空早就表明,手的大脑定位区域最大。

手的活动直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蒙台梭得的感定训练、福禄倍尔的“恩物”操作,都是以手动带动心动脑动。

手的活动具有组织其它器官协同活动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说,幼儿的手动具有控制脑动的价值。

这一点和年长儿童及成人不同。

成人和年长儿童多是以心动脑动使手动,手往往是表达心理的工具。

幼儿则不全如此,甚至完全相反。

捆绑起幼童的手脚,也就是大部分地封闭了他们的心灵。

这就是陶行知先生在三十年代大声疾呼解放“儿童的手、眼、耳、口、鼻”的原因。

解放儿童的手和五官,为儿童活动起来拓通了一半道路。

要使儿童从手到脚,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全身心地活动起来,还需要“动力”。

这如同一部功能完好无束缚的机器,要使之转动起来,必须有驱动力以及维持转动的能源。

儿童心动的力量是什么?它是兴趣、满意感等。

但儿童与机器不同的是,他除了他动以外,还能自动,能自我组织。

就此而论,课程组织活动化就是要寻求化动促自动,他动与自动结合,最终实现自动的原理。

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即是,“教是为了不教”;用现在浒的术语言之则为,使儿童“学会学习”。

根据上述可知,在学前教育课程组织中,采用以说理、解释方式为主的“直接教授式”或“注入教育模式”是不适合的。

因为该模式不符合学前儿童以手带心动,心理活动外控制性的特征。

但是,并不是说该模式一点价值都没有。

直接教授模式符合理性的学习,且以简捷、大量、非时限、范围广等优点而在高年级教育中久用不衰。

同样需要指出的是,直接教授模式在特殊的学前教育情境中依然可以采用。

活动化组织原则是学前教育课程组织的基本原则之一,这表明学前教育不是唯活动论。

即不是说,一切课程组织都要寻求活动形式。

活动化是一种思想,一种组织的指导思想,它不必然要求必须有完整的活动过程。

相反,活动化以充分调动儿童主体性为最高原则,组织的灵活性是活动化的必然要求。

增加儿童与教师、小朋友以及活动材料相互作用的机会和频率,是课程组织活动化的要求。

幼儿园的活动区设置是具有一一组织结构的活动材料区。

它可为幼儿根据自己兴趣、需要自由选择。

小组教育有利于教师管理,也增加了儿童人际相互作用的频率和质量,容易引发具有活动性的活动。

但是,活动区设置和小组活动形式只为活动化课程组织提供了便利条件,这不等于就产生了教育。

如果不符合儿童心理准备状态,不能刺激儿童活动的兴趣中心,就不能真正使儿童活动起来。

诚如此,则是一种浪费。

活动化作为课程组织的一般原则,它说明的是使儿童“活动”起来的普遍性道理和目标。

要更明确活动化的功能机制,需要深入到“兴趣性活动”——游戏之中。

身体同样需要相应的活动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