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 《高考诗歌鉴赏之诗歌情感》课件 (22张PPT)

高中语文 《高考诗歌鉴赏之诗歌情感》课件 (22张PPT)

16
•“少知己”表明作者缺少像王昭仪那 样的知己,表现出其缺少知己的感慨; 颈联中的“孤馆梦”“故乡心”写出 了作者远离家乡的孤苦之情和对故土 的思念之情;尾联“庭前昨夜梧桐雨” 写出了作者夜晚难以入眠,这里流露 出作者对国家灭亡的伤痛之情。
17
• 白话译诗 • 忧愁到浓烈的时候拿酒来自斟,挑亮灯端详 宝剑不觉泪痕已深。黄金台尚且羞愧缺少知 己,碧玉歌即将自叹空有好音。秋风里万叶 飘摇孤馆的梦难成,夜雨中一盏昏灯唤取思 乡的心。昨夜里庭院前面的梧桐私语,那萧 萧寒气吹入我短薄的衣襟。
7
•(五)审题、答题
• (1)审题,要弄清两个基本问题:①是分析还是概 括(说明);②是整体还是局部。 • (2)答题:一方面,从微观入手,即理解并体悟 “意象”的内涵,联系诗词创作的背景(写作背景、 时代背景),揣摩作者的情感内容。同时,还要注 意诗中表明情感倾向的“直接情语”和“间接情 语”。
诗歌鉴赏之诗歌情感
1
•【学习目标】 •1、学习分析诗歌情感态度的方法; •2、熟悉诗歌中的常见的思想内容; •3、总结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思路。
2
•(一)析诗题,分类推断。
• 诗题的作用:
• (1)直接反映诗歌的主要内容, • (2)揭示作者的情感和情趣。 • (3)由诗歌题目判断诗歌的题材,总体把握情感 倾向。
5
•(三)常见提问方式
•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感 情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 3.有人说,这首诗歌颂了/批判了....…你怎么看? • 4.有人认为这首诗可以用**来概括,你同意吗? 请简要说明理由。
6
•(四)知人论世
•1、了解社会现实生活,诗人的生平、思 想和性格等; •2、通过注解具体了解写作某一首诗时的 生活状况、思想情绪和创作意图; •3、要有必要的知识储备,大略了解诗中 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典故。
12
• 2.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 简要分析。(6分) • 答案:①知己之叹。秋夜自斟自饮,昭仪亦 无知音,两人都一样孤独,愁苦无人理解。 ②故土之思。远离故乡,辗转飘零,孤居馆 舍,眼前的凄冷景象勾起“故乡心”。③亡 国之痛。雨夜难眠,“挑灯看剑”,无力报 国,暗含国破家亡之痛。(每点2分)
14
• 颔联上句说空有黄金之台,下句说枉调碧 玉之歌,写作者的孤寂处境和悲怆情怀, 同时含有其洁身自好,不与元人贵族和宋 室投降派为伍的坚贞节操。颈联写秋风中 颤抖的“万叶”,衬托别梦不成;用孤灯 夜雨衬托对宋室的追念,抒发亡国之痛。 尾联用梧桐雨、劲气构成凄切悲凉的意境。
15
• 答题点拨
• 解答时,首先点明情感,然后结合诗句具 体分析。从诗歌标题“秋日酬王昭仪”来看, “酬”说明这是酬赠诗,且从注释来看,二 人境遇相似,都具有亡国之痛。首联“挑灯 看剑泪痕深”化用辛弃疾《破阵子》词中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句子, 再现了一个报国无门的志士形象;“愁到浓 时酒自斟”写出了二人秋夜自斟自饮,
10
•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以“愁”统领全诗,斟酒、挑灯看剑、流泪这一连串的
细节,表现了浓浓的愁意。 • B.颔联“碧玉调将空好音”直抒胸臆,表明纵使有优美的音乐,
无人欣赏也是枉然。
• C.颈联由眼前秋风中万叶齐摇的景象,遥想故乡一灯夜雨的情 景,渲染出萧瑟的氛围。
典型例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秋日酬王昭仪① • 汪元量
• 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 黄金台愧少知己,碧玉②调将空好音。
•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 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萧萧入短襟。
• 注 ①南宋亡,汪元量与王昭仪俱被掳北去,后汪元量为道士南 归,这期间两人多有诗歌唱和。②碧玉:据《乐苑》记载:“碧 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
• D.尾联以景结情,梧桐夜雨,寒气萧萧,含蓄委婉地表达情感, 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B
11
•解析 “颔联‘碧玉调将空好音’直抒胸臆”错。
从注释来看,《乐府诗集》卷四五引《乐苑》 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 妾名。颔联后一句说枉调碧玉之歌,反复陈 述的既是作者同王昭仪在元大都的孤寂处境 和悲怆情怀,又含有他们洁身自好,不与元 人贵族和宋室投降派为伍的坚贞节操。应为 “用典抒情”。
18
当堂检测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9分)
• 恨别① •杜 甫 • 洛城②一别四千里,胡骑③长驱五六年。 • 草木变衰行剑外④,兵戈阻绝老江边。 •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⑤急为破幽燕。
13
• 审题要点 • 题目的关键词是“哪些”“思想感情”“结合全
诗”“分析”。 • 读诗指导 • 首联的开头,分别写了斟酒、挑灯、看剑、流泪,
诗句不再言愁,但愁绪自见。第二句用辛弃疾《破 阵子》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成 句,写出了一个报国无门的志士形象。“泪痕深” 三字,显示了一个宫廷乐师在亡国之后的心理状态。 颔联,写自己的知音少,表明只有王昭仪方能引为 知己。
8
• 另一方面,从宏观入手,即从梳理作者“起、 承、转、合”的思路,从章法或结构的角度, 逐句分析,从而把握作者的情感内容。要特 别关注关键诗句,如首句、尾句,尤其是尾 句,诗人一般会“卒章显志”。因此,从尾 句入手,细析层次,细品语言,可以化难为 易,事半功倍。
9
•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9分)
3
•(二)由诗歌题材推断诗歌情感:
• 山水诗:抒发喜爱山川美景之情; • 田园诗:抒发怡然自得的闲适情趣,表达远 离污浊官场的洁身自好情怀; • 边塞诗: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征人久 戍边关的乡思或壮志未酬的怨愤;
4
• 送别诗:抒发黯然销魂的离愁别绪,表达对情人或 亲人的依恋,寄托对友人诚挚的安慰和祝愿; • 思乡诗:表达客居他乡游子和远戍边关征人的思乡 怀人; • 咏物诗:表达自己的高洁傲岸的品格; • 咏史诗:表达缅怀古代英雄、渴望建功立业之志 抒发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愤满,抒发国家沦陷、 山河易色的悲痛, 抒发昔盛今衰、物是人非人非 的感慨,抨击昏庸腐朽统治集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