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子的政治思想观念

孔子的政治思想观念

儒家孔子的政治思想观念
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最早、影响最为广泛的一学派,其创始人是孔子。

他以后,"儒"又成了以孔子学说为宗旨而形成学派时的称谓。

生于春秋晚期的孔子系统地整理,继承和丰富了以往的历史遗产,创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相信人道主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而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主要反映在他与弟子的言论集《论语》一书中,另外"六经"也反映了这一政治思想。

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们由于思想上的分歧,或对孔子学说理解的各异,出现了各立门户的情况,孔门分化了。

分化的情况,韩非在《显学》中说:"儒分为八",即分为八个派别。

战国时期的许多学者都出自孔门,如墨家的创始人墨翟,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等等。

两汉以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成为我们民族的传统政治观点的主干。

孔子的政治思想观念较为保守,他重视传统,注重继承。

曾说他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对于礼与仁作了系统的阐述,并构成了孔学的理论基石。

他特别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及“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政治和伦理结合。

对儒家说来,政治是伦理的扩大,伦理是政治的基础,孔子说:"其为人也孝梯,犯上作乱者鲜矣。

"(《论语,学而》)忠是孝的扩大。

他们认为修身、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理想的君和"圣"是一致的,政和"正"是相联的,儒家所提倡的"礼",既是政治准则又是道德规范。

在“德治”方面,孔子相信只要执政者在伦理道德做出了榜样,政治自然就能搞好。

当然,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

从孔子起就不大探究"无"或自然的奥秘,《论语》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

"(《述而》)他的弟子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公冶长》)可见孔于是很少讲关于夭命鬼神一类的问题。

一、“仁”义之说
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并且把它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

提出要推己及人。

他说:"失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雍也》)就是自己想站得住、行得通,也要使别人能做得到这一步。

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把这两个方面合起来,叫着"忠恕"之道,也就是"仁道"。

这是一种忍让和与人为善的精神。

孔子把它提到"一以贯之"的"吾道",即贯串一切的核心观念或孔学的根本宗旨。

二、“礼治”的推行
孔子主张推行“礼治”的言论很多。

如在他回答言偃之问时,就明确表示:“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

”又如颜渊“请问其目”,孔子又答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礼和仪又是统一的,礼是根本的,仪是从属的,仪是礼的"节文"或形式,或者说仪是用行动规范和礼节的形式来巩固和体现社会的秩序和制度。

因此,礼的实现既靠强制的力量,又靠习俗力量,是内外结合,所以礼又和乐相连。

孔子,"克已复礼"实际上是主张建立如周朝一样的"礼仪社会",即"秩序和制度社会"。

孔子主张"为国以礼"(《先进》)。

即用礼来治国。

就是主张建立一种"礼制",
也就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的社会。

在《礼记
·衷公问》中还记载孔子的一一段话,他说:"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欤!、他认为治国首要的是礼,礼是治国之本。

而孔子崇尚的礼又是周礼。

三、“德治”观念
在治国的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

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很明显,他认为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重教化,轻刑罚。

郑国出现许多"盗贼",聚集在芦苇丛中。

执政者太叔发兵攻剿,把人全杀光了。

对这伴事,孔子的意见:治事光靠宽大不行,只有严厉也不行。

应当是么"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左传》昭公二十年)认为宽猛相济,政事才会谐和。

宽猛结合,就是文武两手并用,德治与刑治互相补充。

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

提出平均主义的经济主张。

他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
为政需正己。

孔子认为要治国正人,必先正已,正己才能正人。

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路》)所以孔子主张统治者一定要是德高望重、身体力行的"君子",君和师应当是一体。

举贤才。

与孔子的德治思想相联系,他认为国君要治平天下,就必须举贤任能,发现和提拔优秀人才,参与国事。

他的弟子仲弓问他如何搞好政治,他回答的要点之一,即"举贤才"。

简而言之,贤才就是要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治国才能。

这是一个德才兼备标准。

总的来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虽然有的说法和想法是荒唐、让人质疑的,但在那样的时代终究无人超越他的作为。

其政治思想观念至今对我国的发展又着影响。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