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科学学院 地理教学论 期末考试每年的共有范围重点

地理科学学院 地理教学论 期末考试每年的共有范围重点

填空
1.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地理教学的目的是基本,地理课程是实质性,教学媒体是传递
2. 地理学是地理教学论建立和发展的土壤,是地理教学论必然的理论基础
3.地理教学论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科学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地理学、教学论
4.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和谐统一
5. 地理探究学习的基本步骤:提出地理问题-提出假设或猜想-收集证据-整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解释)-表达与交流
6.接受式教学模式:复习——导入——上课——巩固——总结
7.地理学习动机是推动地理学习的直接动力,地理学习兴趣是产生地理学习动机的催化剂
地理学习需要是地理动机、兴趣的基础,或者说是地理学习是原动力
8.地理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社会大背景、学校的课程策略、地理教材、地理学习结果、地理教师 绘图
简答
1.现代地理学显现五大特征:
第一,现代地理学是“统一地理学”
第二,现代地理是“全球地理学”
第三,现代地理学是“圈层地理学”
第四,现代地理学是“建设地理学”
第五,现代地理学是“高技术地理学”
2. 传统教育观 新教育观
课程观 学科内容及其进程 教师、学生、环境和教材交互作用的动态统一体
价值观 以知识传授为重点 以促进学生知、能、情意等全面发展为中心
教师观 传授者、主宰者、管理者 促进者、指导者、合作者、学习者
学生观 教师中心、师主生从 学生中心,学习共同体中互动的学习伙伴 教学观 师教生学、师讲生听 师生“沟通”与“合作”的活动
评价观 重笔试,重结果,重甄别 多元评价,过程与结果并重,重诊断、激励、促进发展
3.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初中)
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注重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
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
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注重学习结果评价与学习过程评价的结合
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高中)
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4. 教学目标陈述技术(ABCD模式)
1、行为主体:学生
2、运用行为动词(可操作、可测、可评)
3、行为条件: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情景、借助媒体、时间等
4、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后行为变化的达标水平。

学生:地理是学习的主体。

地理课程:地理课程是指地理课业及其进程。

地理教学目标:地理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是地理教学活动开始前的设计和要求。

地理教师:教师决定教学认识的方向、内容、途径等等,并且对它的结果和质量负责。

地理教学方法:地理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

地理教学媒体:地理教学媒体是储存和传递地理教学信息的载体。

地理教学评价:有教学就有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的价值判断。

地理教学环境:地理教学活动必须在一定的空间条件下进行。

6.地理学对于地理教学论的理论基础作用
首先,地理教学活动涉及的首要问题,即地理教学目的的确定,必须依据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其次,地理课程是地理教学论研究的最实质性的要素,学校地理课程的主要内容只能是来自地理学
第三,地理教学活动中很关键的两个要素:教师和教学方法,也都打上了很深的地理科学的“烙印”
7.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和策略
基本依据:地理课程标准
基本策略1.据地理课程标准初步确定教学目标。

2.据地理教材内容完善和细化教学目标
3.据学生的存量知识与学习能力、学校教学条件和当地教学资源等调整教学目标。

4.据以上程序,制定具体地理三维教学目标。

8.地理教学过程的特点
▪以正确阐明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教学宗旨
▪以地图为教学的“第二语言”
▪以建立地理空间分布、联系、变化概念为教学先导
9. 地理教学一般教学原则
▪民主合作原则、系统有序原则、知能结构优化原则、灵活施教原则、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相统一的原则、利用与创设相统一的原则
11.影响地理教学方法优选的因素
❖①教学规律以及由此引伸出的教学原则。

❖②教学目的和任务。

❖③该门科学和学科的内容及方法。

❖④学生的学习可能性。

❖⑤外部条件的特征。

❖⑥教师本身的可能性。

12.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途径
加强地理课程资源的统计与管理
建立地理课程资源的协调机制
广泛利用地理教学媒体资源
注重发挥人力资源的价值与作用
强调初、高中地理课程资源的衔接与融合
13.培养地理学习动机的具体措施
❖从培养地理学习兴趣入手,激发地理学习动机
❖通过明确要求、给予任务、及时评价等途径,培养地理学校动机
❖在联系生活经验、加强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增强地理学习动机
❖持续不断地宣传地理学科的价值,巩固良好的地理学习动机状态。

14.地理教师在地理课程中的多种角色
(1)地理知识、原理、技巧的传授者
(2)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者
(3)培养地理智能的辅导者
(4)地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者
(5)课堂秩序的管理者
(6)学生人格的示范者
(7)教具的制作者与保管员、收集地理信息的资料员、课外活动的指导者、地理教学论与教育心理学的专家
15.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保证自我反思经常化、系统化
利用多种检测手段,了解自己专业发展的起点
记录有关事件,经常与自我保持专业对话
与其他教师相互合作、交流
16.地理教学科学研究的选题原则
典型性原则、不重复性原则、时效性原则、新颖性原则、地理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按研究的途径和方法可分为: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定性法、定量法
按研究进程的结构可分为:
逻辑推理法、信息系统法
论述
简述主要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基本观点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什么样的刺激,就会有怎样的反应;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过程,认识事物要由部分到整体;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学习应重知识、重技能、重外部行为的研究。

(一)桑代克的联结论
1.对学习的认识
学习是一种惭近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

随着错误反应逐渐减少、正确反应逐渐增加。

终于形成稳固的刺
激——反应的联结,即S—R之间的联结。

2.对学习规律的认识
桑代克认为学习有三条主律和五条副律。

学习的三条主律是: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学习的五条副律是:多重反应原则、倾向和态度原则、选择性原则、同化或类化的原则以及联想交替原则。

(二)斯金纳的操作学习论
1.对学习实质的认识
学习就是操作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认为,人类的大多数学习是操作学习,人不是被动等待刺激,而是积极主动地对环境进行探索,先有反应,然后才知道结果,再根据结果去调节行为。

2.对学习过程的认识
学习过程就是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过程,其中,强化是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重要手段。

强化物分为两种:一种是正强化物,另一种是负强化物。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
1.对学习实质的认识
人类学习的实质应当是观察学习。

2.对学习过程的认识
观察学习不一定必须有强化,也不一定产生外显行为,班杜拉将其分为四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制过程和动机过程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一)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又称同化理论)的核心是:
学生能否获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
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
由于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试图从行为者,而不是从观察者的角度来解释和理解行为
罗杰斯认为,意义学习主要包括四个要素:
1.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即整个人(包括情感和认知两方面)都投入学习活动;
2.学习是自动自发的,即便在推动力或刺激来自外界时,但要求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是来
自内部的;
3.全面发展,也就是说,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人格等获得全面发展;
4.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因为学生最清楚这种学习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是否有助于导致他想要
知道的东西、是否明了自己原来不甚清楚的某些方面。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不是外部刺激的结果,是外部环境与认知主体内部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

提出同化一顺应的认知建构过程和"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认知发展过程。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同时也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3.强调学习环境对有效形成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指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建构学习环境的四大属性。

4·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习。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把真实情境创设看做是达成"意义建构"
这一最终目标的必要前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