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论重点知识概括一、名词解释1. 地理教学目的:是指地理教学活动结束时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2. 行为目标模式: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方式来陈述教学目标,指明教学活动结束后在学生身上发生的行为变化。
3. 地理教学原则:是地理教学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亦即指导地理教学实践的基本原理。
4. 地理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地理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5. 地理表象:是指过去已感知过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形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6. 地理学习迁移: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过去所学的地理知识、技能、方法等与新学习的知识、技能、方法间相互影响,就称为~。
7. 地理探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过程。
8. 地理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指人们间接地和概括地认识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能力。
地理思维能力是地理认识能力的核心。
地理观察、地理记忆、地理想象都与地理思维密切相关。
9. 地理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非语言的表述在头脑中构成的地理事物和形象的想象。
10. 记忆能力:指认识、再现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能力。
11. 想象能力:根据头脑中已有的客观事物的形象,经过思维加工或重新改造组合而构成新形象的能力。
12. 课程观:是指人们对有关课程的本质、功能、价值、内容及组织实施等一系列问题的基本看法,是课程编制的指导思想。
13. 教学重点:教材内容中主要的、关键性的部分,是教师必须着重指导、学生必须牢固掌握的部分。
14. 地理讲述法: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用口头语言向学生叙述、描绘、讲解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规律的方法。
15. 地理谈话法:是根据学生已经具备的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和生活体验,通过启发提问,师生双方共同积极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或掌握地理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16. 创新作业法: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探究性的实践活动,达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产生体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17. 地理尝试教学法:是指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先试后导”的互动作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一种教学模式。
18. 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理论化的教学范型的教学方法。
19. 发现法:是指在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提供给学生一些相关的事实(或实例)和问题, 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独立探究。
从中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相关结论的一种学习方法。
20. 地理愉悦法:在地理教学中,设置适宜的教学情境,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以此促进学生地理学习的一类教学方法。
21. 愉快教学法: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友爱、融洽的人际环境,在课堂上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究教学艺术,使学生在乐意的、心平气和的、心境愉快的情况下进行学习,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这种重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叫~。
22. 欣赏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绪,或利用一定的教材内容和艺术形式,使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陶冶他们的性情,培养他们正确的态度、兴趣、理想和审美能力的方法。
23. 综合课:是一堂课内综合完成多种教学任务的课型。
这种课型既要进行新内容教学,又要复习旧教学内容,既要开展练习,又要检查学习效果。
所以,综合课必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用多种教学媒体,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24. 详案:用详细的语言,把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用具以及教学过程表述出来,很接近于讲稿,类似于上台讲演的剧本。
25.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是指一堂课或一个单元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基础。
26. 说课:是授课教师在独立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专家或领导,在限定的时间内,用口头语言和相关的辅助手段系统地说出对某一节课或某一教学环节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进行评析以达到相互交流切磋、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
27. 微格教学:意为微型化教学,也称“录像反馈教学”,是一种用于培训师范生或教师,使其掌握课堂教学技能方法。
28. 板书技能:是以黑板为文字、符号信息的载体,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精华,构成一节课的知识框架。
29. 提问技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提出问题的形式,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交流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修正错误、运用知识、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行为方式。
30. 演示技能: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学习的需要,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实物、样品、模型、标本、图画、图表等)进行实际表演和示范操作,传送教学信息,使学生通过观看感性材料,理解和掌握知识、增强感知的教学行为方式。
31. 地理实践活动:是学生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的实践活动,包括对自然环境、生产生活状况等进行的天文观测、地理考察、地理观察以及乡土地理调查等。
32. 样方法:在进行植被调查时,选择一定的面积,即样方,作为被调查植物群落的代表,通过对样方内植物的调查,得出这一植物群落的特征。
33. 样线法:在线路调查的基础上,用一条测绳穿过所要调查的植物群落,记载测绳接触到的植物群落情况,以得出这一植物群落的特征。
34. 地理学习质量评价:根据地理教学目标,借助一定的评价技术和工具,对学生达到地理教学目标的程度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35. 观察法:是地理教学研究者凭借自身的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地对地理教学活动中处于常态下的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以获得研究对象客观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36. 调查法:指围绕研究课题的目的,通过被研究对象或熟悉被研究对象的其他人,有计划,有步骤的收集被研究对象的客观材料,综合分析被研究对象的特点和某些地理教学现象之间联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37. 经验总结法:指在不受控制的自然状态下,依据地理教学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材料,通过整理分析、综合、概括、使感性认识上升到教学理论高度,探索地理教学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38. 资料分析法:即文献法,指研究者围绕研究课题,广泛收集、查阅、分析、整理大量与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并获得科学结论的方法。
39. 素质:是人在先天的基础上,在修养过程中,在平素养成中,逐步形成的一些基本品质。
40. 地理教师道德素质:是指广义的地理教师师道师德,包括政治思想方面、职业道德方面以及心理品质等的道行品德。
二、简答题1. 简述地理教学论的研究任务地理教学的总任务就是研究地理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地理活动。
就是地理科学中为什么教(学),(学)什么、如何教(学)、教(学)的如何等一系列教与学的问题。
体现在一下六个方面1. 研究地理科学在学科教学中功能、地位与任务,明确地理教学在传授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方面的作用,研究地理教学中的三维目标的实现。
2. 研究我国地理教育的发展过程与国外地理教育的成功经验,3. 研究21世纪地理教师应该有的基本素质和学生学习地理的心理过程4. 研究地理教学方法论和现代地理教学技术手段,揭示地理教学的基本原则5. 研究地理课程标准与教训内容、地理教材的基本结构6. 研究地理教学质量评估的基本方法、指标和依据,探索地理教学质量评估的改革途径2. 联系所学的教育学理论,说明地理教学论的教育学理论基础1)教育学为地理教学论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教学与所揭示的课程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评估理论等一般理论,是地理教学论的理论支柱2)教育学(教学论)的理论框架结构,是建立地理教学论的重要参考系3)教学与的研究方法,视为地理教学论的研究所借鉴与应用4)教育学的许多现成词汇和工作语言,使得地理教学论的叙述变得方便与简洁5)教育学的很多研究新成果,也会被地理教学论所汲取、消化3. 简述当代地理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1. 地理教育目的趋于全面2. 人地关系主导理论发生转变3. 地理教学内容不断更新4. 地理教材结构更加新颖5. 地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现代化4. 简述我国当前基础地理教育中出那在的主要问题1)对于基础性主干知识、核心能力重视不够,对学习过程的重视往往没有转化为教育行为,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知识的学习结合不够紧密,并与教师、校以及社会对于基础教育的期望尚有较大的距离2)初中学科课程内容富过于全面。
3)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激励、接受、模仿、训练为主4)考试、测试还是学校教育评价学生的主要手段5. 简述21世纪我国地理新课程改革取得的成就1.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2. 明确了地理课程的功能与地位3. 形成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地理课程管理体系4. 开创了从研究、实验到推广的课程改革之路6. 简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规定的高中地理课程总体目标1)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2)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
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3)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7 •简述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1. 准确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2. 操作性与体验性相结合3. 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4. 统一性与差异性相结合8. 简述地理教学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发挥地理教育多功能的原则2)科学阐明人地关系的原则3)经常运用地理感性材料的原则4)地理事实与原理相结合的原则5)地理素质教育与可持续发展观念相统一的原则6)课内外教学相结合的原则9. 简述地理教师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1. 动机从无到有的过程,称为动机的形。
地理教师可以从培养学习地理的自觉性。
激发求知欲、改革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努力学习,形成正确的地理学习动机2. 明确学习地理的社会意义提高学习的自觉性3. 深化地理学习的内容,培养认识兴趣4. 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地理学习兴趣10 •简述形成地理表象的主要途径1)地理表象,是指过去已感知过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形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2)首先,地理课程里所研究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在学校周围总有一些。
它们处于自然环境的状态中,学生可以直接的、全面的感知。
教师组织研究一系列的自然对象,就把地理教学置于乡土教材之上巨大可能性。
3)地理课程所研究的绝大多数具体地理对象和许多现象,是学校周围没有的,对于这种对象的表象, 可以借助于各种不同的直观教具,根据感知它们的造型而形成4)根据教师的口头表述课课本的书面语言,能够形成想象地理表象。
11. 简述形成地理概念的的主要途径1. 地理概念有两种含义;第一、作为“判断”结构中的要素“概念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