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周易与管理实践

周易与管理实践


4、生命之短暂与人生之不朽
• 生命之短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春秋时期人生“三不朽”说,见于《左传· 襄公二十四年》: 立德、立功、立言。
• 人生三不朽说凸显了一种德性优先的人生理念。 • 春秋时期人生“三事”说:正德、利用、厚生。 • 人生既应有形而上的崇高人文德性,同时还应有便利、富足的
4、中华文化的形成与核心
中国所处的地理、气候条件就决定了农业生产是古代最主要的生 产方式,农业生产最初是集体耕作制,到了战国的时候发展为家庭 耕作制,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这是一个生产方式的根本性的改 变。 • 这种环境,这种生产方式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的形成, 提供了一种客观的根据、客观的基础,也可以说自然、社会的环境 和生产方式对文化的形成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贱取如珠玉)、徽商、晋商、宁波帮、潮汕帮等。
一、文化、文明与传统文化
• 1、文化:人类所特有的生存方式。 • 即人化或人类化(humanization),凡是属人的都是文化的。 • 英文中的culture、德文中的kultur,来源于拉丁文的
cultus,本义为耕作、种植、培育,有精神教化之意。
2、传统文化:
2、六十四卦次序
乾11坤88屯64蒙76需61讼16师86, 比68小畜51兮履12泰81否18。 同人13大有31谦87豫48随24, 蛊75临82观58兮噬嗑34贲73。 剥78复84无妄14大畜71颐74, 大过25坎66离33三十备。 咸27恒45遁17兮及大壮41, 晋38与明夷83家人53睽32。 蹇67解46损72益54夬21姤15萃28, 升85困26井65革23鼎35震44继。 艮77渐57归妹42丰43旅37巽55, 兑22涣56节62兮中孚52至。 小过47既济63兼未济36,是为下经三十四。
第四、占:以“数”的运算为工具推衍事物 发展变化中阴阳两种基本属性的消长状况
• 通过一定规程的数的运算来达到对客观对象性状的把握,是数 在《周易》思想体系中最根本的功用。
• 《易传.系辞上》:“极数知来之谓占”。 • 纳甲筮法; • 梅花易数。 • 一钱为背,阳爻;二钱为背,阴爻; • 三钱全背,老阳;三钱全面,老阴。
• 生命与外在的世界是一体不可分的,视野所及如若仅仅是一己 的个体生命,显然不可能全面理解生命之所然与所以然,不可 能真切地把握到生命的底蕴。
• 唯有将每一个体之生命置于外在世界、置于外在社会人生的总 体大背景上予以超越的审视与观照,才能使生命内在的一切与 显现于外的一切朗显在人们的面前,才能真切感悟出生命的价 值和意义。
二、中华传统文化三大支柱:儒、道、释
• 儒家:人本主义 • 道家:自然主义 • 释 :解脱主义
人学,一种人生的价值观念
1、儒家仁学: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 “孝之放,爱天下之民” ; • 推己—尽己—克己—扬己: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
7.卦爻辞的结构
• 卦爻辞,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取象,说明事理;另一部分是断语。 • 取象,就是叙述一件事,或描述某一自然现象,以此说明一个道理;
断语,就是下结论,多用吉(善,福祥);利(顺利,适合);吝 (很难);厉(危险);悔(悔恨,穷困);咎(灾患);凶(祸殃, 灾难) • 如《大壮》六五:丧羊于易(晒粮的场院),无悔。 • 《大过》:九二: 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九五:枯 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

二爻:代表事物崭露头角;

初爻:代表事物开始;
(3)爻所处位置代表人的身体不同的部分
• 上爻:头。 • 五爻:代表脸; • 四爻:代表上身; • 三爻:代表腰(三爻居中,腰也居中); • 二爻:代表小腿; • 初爻:代表脚趾(因脚趾在最下);
(4)爻所处的位置代表社会不同等级

上爻在最上,为宗庙(或太上皇)。
• “周”: • 指周普、普遍,即易道广大,无所不包; • 指代号,即周朝,古代常称周朝的书等。 • “易”: • 指变化。“易”上为“日”,下为“月”象征日月阴阳变化; • 指古代卜筮之书的代名词。 • 夏朝易经:《连山》;商朝:《归藏》;周朝:《周易》
1、《周易》之作者
• 三圣:《周易》成书是“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是由伏 羲、文王、孔子三个圣人完成的。
• 本体论意义上的传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生命,它铸就了一个民 族的特定存在方式,形成了民族文化特质;
• 知识论意义上的传统,则是封闭的、完成的,我们可以把它叫做 “传统文化”。
• 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的塑造、文化性格的养成,乃至民德、民风、 民俗的习得,决非一日之功。
3、世界上九大文明单位
• 西亚“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4500); • 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4500); • 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5000); • 南亚印度河流域古文明(-2500); • 地中海北岸的古希腊-罗马文明(-1500); • 中南美洲的玛雅-阿兹特克-印加文明(-1000) • 中古时期的西方基督教文明 (-1500); • 中古时期的阿拉伯和伊斯兰文明(600); • 俄罗斯、东欧的斯拉夫东正教文明 (1400后)
徐国亮 教授/博士生导师
前言:古代管理智慧的来源
• 诸子百家思想:道家、儒家、法家、兵家、墨家等。 • 原典:四书五经,《道德经》,《孙子兵法》等 • 文人作品:北宋《资治通鉴》、明代洪应明《菜根谭》、张居
正《帝鉴》等。 • 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红楼梦》等。 • 商业实践:陶朱公范蠡(旱则资舟,水则资车/贵出如粪土,
2、老子的自然无为:防止人与人矛盾冲突
• “自然无为”、“少私寡欲” • “治大国若烹小鲜” •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
而民自朴” •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3、儒家的“天人合一”: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
•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系辞》
10、人与自然和谐:藏风得水
• 山环水抱 • 曲则有情 • 左水右道 • 上风上水 • 地标完整 • 阳光普照
四、周易与八大管理系统
1、乾卦与决策指挥系统 2、兑卦与营销服务系统 3、离卦与企划文化系统 4、震卦与生产科研系统 5、巽卦与人事培训系统 6、坎卦与财务金融系统 7、艮卦与纪检安全系统 8、坤卦与群众监督系统

第三、理:
• 《周易》先将动态和静态分别来认识,而后将它们集合于一体, 是建立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反映。
•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耦。其德行 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 也。”《系辞下》
• “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 此三者,故全也。”《系辞下》
如伴虎。 • 初爻代表事未成,上爻以示事已过。
9、周易之象、数、理、占
•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 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 《周易》包含有圣人之道四条:用以讲说的崇尚卦爻辞,用
以指导行动的崇尚卦变,用以制造器物的崇尚卦爻之象,用以 卜筮预测的崇尚占问,所以君子将要有所作为,要有所行动, 求问于(《易》)后才知道(吉凶)。

五爻在上居中,为天子;

四爻近五,为近臣;

三爻在二爻之上,代表诸侯;

二爻居中,代表君子、卿大夫;

初爻在下,代表民,
(5)爻所处的位置代表不同性质事类
• 二爻五爻居中,以示行中之道(即不偏不倚,不过无不及,为大 德),多荣誉,多有功绩。爻辞多是吉利的。
• 三爻居内卦之上,过中。故多凶险。 • 四爻近五爻,五爻为天子,故近天子之人,多恐惧,即所谓伴君
成。”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5、佛教:道德弘扬使人间成为净土
• 心即佛:成佛的理想由彼岸世界移到了主体世界; • 人间佛教:通过佛教道德的弘扬以及其他思想的弘扬,能够使
人间成为净土 。
三、大道之源众学之首之《周易》
• 钱穆:“易经是中国一部最古最神秘的书,也是一部最易引人研究的 兴趣而最不易得到研究的结果的书。”
• 《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立天之道曰阴与 阳;立地之道曰刚与柔;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
• 张载:“《易》一物而合三才,天人一。” • 朱熹: “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之于天也;既生此人,则
天又在人矣。”
4、道家崇尚自然:保护自然意义重大
王阳明: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
自我
修 己
员 工
安人
企业
定邦
天 下
谋 略
利益相关者 五、管理哲学:周易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框架
(一)修己 1、尽人事之终始
• 易,三才之道。 • 老子:“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
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 十五章)
• 《易传》吸取了老子的智慧,剔除了其“道”的思想,将学术 观照与立论的始点定到了天地产生之后,因而在老子“四大说” 的基础上,推出了“三才说”,即“三才之道”。
6.《周易》每一卦的构成
• 《周易》每一卦有四部分组成。 • ①卦画(卦的符号),即六条符号组成 。 • ②卦名,所在卦画后面的叫卦名。 • ③卦辞,在卦名后面有一段文字,这段文字叫卦辞,卦辞是对
一卦六爻总的说明。 • ④爻辞,一卦共六爻,即由六个符号组成,每爻都有一个意思,
表达这个意思的文辞叫做爻辞。
• 人所当着力的,就是涵养、培育并豁然挺立其以仁义为主要 内容的正大人文德性、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以此而使人实现 对当下自我生命境界和精神境界的层层超越,从而使人层层提 升其生命的境界和精神的境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