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防治.ppt
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 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对症治疗:发热、呕吐等给予中西医结合对症治疗。 抗病毒治疗等。
七、预防控制措施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 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
1、个人预防措施
1.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 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7. 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
要当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切实落实预检分诊制度,防止 手足口病与其他常见病混合就诊,避免医源性感 染;要求其完善病例临床诊疗记录,以利于开展 流行病学调查和传染源追踪;医疗机构落实消毒 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发生暴发疫情的幼托 机构和小学落实学生晨检制度、进行缺勤和缺课 情况登记;发现患有发热或疱疹的患儿,应立即 动员家长对其进行家庭隔离治疗或带至医疗机构 就诊,直至病愈方可返校;根据疫情控制工作需 要,必要时可向当地政府提出依法采取暂时停学、 停课等措施的建议,以保护易感儿童。
流行特征
四季均可发病,常见于4~9月份。 分布极广泛,无严格地区性。 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流行期间,托、
幼机构易发生集体感染。 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
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2~7d,无明显前驱症状。
主要疱疹,常分布于舌、颊黏膜、硬腭,也
潜伏期2至18天,一般3至8天 发热、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口腔粘膜疱疹,易融合
成较大溃疡;指(趾)尖皮肤上出现小水疱和溃烂,有痒痛感, 有时也出现于手掌、鼻翼和面部;病程通常一周左右,愈后良好。
鉴别诊断
水痘:向心性分布,以头、面、胸、背为主,随 后向四肢蔓延;斑疹、丘疹、疱疹、结痂疹可同 时存在。
单纯疱疹:多分布在颊黏膜、舌及牙龈,继发感 染常见于口唇、眼睑、鼻周,为粟粒状水疱,没 有其他部位的皮损。
治疗(手足口病期)
重点在于病情的观察,尤其是病程在4天以内、3岁以 下的婴幼儿。
主要观察指标是精神状态、心率、呼吸以及神经系统 受累,如有无频繁呕吐,肢体抖动或无力、软瘫,抽 搐等。
手足口病
疫情现况
2010年1月1日至4月12日,现住址在芙蓉 区的手足口病例252例、去年同期为153例。
252例中1月77例、2月27例、3月75例、4 月份(12天)有73例。
2010年1月1日至4月12日的252例手足口病 例中5岁以下儿童236例,占93.7%。
流行病学
传染源
可以出现在扁桃体、牙龈及咽部等,疱疹破溃后形成 溃疡。 斑丘疹,手足部多见,皮疹主要分布于手背、指间, 偶见于躯干、大腿、臀部、上臂等处,呈离心性分布, 斑丘疹很快转为小疱疹,直径约3~7mm,质地稍硬, 自几个至数十个不等,2~3日自行吸收,不留痂可伴 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疱疹性咽峡炎。
2、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
1. 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 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 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
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 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5. 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6. 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
开展健康教育,加强沟通和交流,引导舆论 导向
加强开展肠道传染病防病知识宣传,引导 舆论导向,教育师生以科学的态度应对当 地可能出现的手足口病疫情,而不是听信 “谣传”或恐慌。。
主要工作
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监测 ,及时报区 CDC和卫生中心,并做好或配合CDC做好 防控工作
聚集性病例 :1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 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或同一班级(或宿舍)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 口病病例;或同一自然村发生3例及以上手 足口病病例;或同一家庭发生2例及以上手 足口病病例。
人是已知的唯一宿主及传染源。 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病后1周传染
性最强,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 出;病后数周,仍可自从粪便中排出病毒。 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 主要传染源。
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
消化道:粪-口传播。 呼吸道: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 密切接触(主要途径):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
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 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 亦可经水感染。 医院感染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流行病学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显性:隐性=1:100 患者多为学龄前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婴幼儿 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 不同病原型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人群可反复 感染
2. 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 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 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 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 被; 5. 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 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 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 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手、足、口
重症病例
5岁以下多见 病情进展迅速 多在病程2-5天发生 神经系统症状 心肺部症状 重症病死率:10-25% 死因主要为脑水肿、脑疝,中枢性呼吸、
循环衰竭。
鉴别诊断
口蹄疫: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目前有7个血清型、65 个亚型。主要侵犯猪、牛、马等家畜。人感染口蹄疫 较少见。主要为饮用未经消毒的病牛乳或接触病牛而 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