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黄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黄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黄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胆红素的生成和正常代谢
(一)胆红素的生成和来源
1.来源:80%来自衰老的红细胞,20%来源于未成熟的造血细胞以及其他含铁卟啉的酶和蛋白质,如肌红蛋白、细胞色素、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等。

2.生成:正常人每天约8g血红蛋白被巨噬细胞,Kupffer细胞分解为珠蛋白和血红素,在血红素加氧酶的作用下变为Fe和胆绿素;在胆绿素还原酶的催化下变为胆红素。

正常人每日可产生250-300mg胆红素;(1g血红蛋白可产生34mg胆红素)。

这种胆红素不溶于水,偶氮试验呈间接反应,故称为间接胆红素。

有亲脂性,可透过细胞膜,有细胞毒性。

和血浆白蛋白结合运行。

(100ml血浆白蛋白可结合20-25mg胆红素)。

水杨酸、磺胺、脂肪酸等阴离子物质可竞争性地与白蛋白结合而将胆红素游离出来。

在酸性条件下间接胆红素可进入细胞。

(二)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作用
1.摄取:间接胆红素经与肝细胞微绒毛膜受体结合而入肝。

连接蛋白Y和Z与之结合运送到光面内质网。

2.结合:在葡萄糖醛酸转换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胆红素葡萄糖酸酯,称为结合胆红素。

失去亲脂性,增加水溶性,偶氮试验呈直接反应,故称为直接胆红素。

3.排泌:将直接胆红素从肝细胞排泌到毛细胆管中。

肝细胞膜上的Na+-K+-ATP酶泵的作用,细胞器的参与,激素的调节。

4.旁路排泌:间接胆红素经氧化作用可产生一系列衍生物,颜色变浅,水溶性
增强,随尿排出。

(三)胆红素的肝肠循环
结合胆红素进入肠道经酶促水解后,在无氧条件下经细菌作用转变为胆红素、二氢中胆红素及中胆素原,再还原为无色的胆素原(尿胆原)。

10%-20%胆素原被肠道重新吸收回肝脏,经氧化成胆红素,可重新进入肠道再度变为胆素原,到达大肠后经氧化变为胆素(尿胆素,粪胆素)随粪便排出。

二、黄疸的类别
(一)肝前性黄疸:即溶血性黄疸
正常肝脏每天可将40-50g血红蛋白转变为胆红素。

最高可产生1.5g胆红素(正常量的5倍)。

超过此量即出现黄疸。

其特点为间接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尿胆原增多,血胆汁酸正常。

(二)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泌功能发生障碍。

血中直
接和间接胆红素均可增高,尿中胆红素和尿胆原均可(+)。

(三)肝后性黄疸,肝外梗阻性黄疸
肝道内压力>300mm水柱,胆汁不能运送。

直接胆红素返流入血,血中直接胆红素增高。

胆汁不能进入肠道,粪便颜色变灰白,尿胆原(-),尿胆红素(+)。

血中胆汁酸量增高,出现皮肤瘙痒。

完全阻塞时间延长后,肝细胞功能亦可受损,间接胆红素亦可增高。

三、肝功能障碍引起的黄疸性疾病
(一)病毒性肝炎、肝细胞变性、凋亡和坏死影响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泌功能,导致直接和间接胆红素的升高。

一般来说,胆红素的高低和肝细胞的病程度呈正相关。

病原学和免疫学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困难不大
1.淤胆型肝炎几种肝炎病毒均可引起,特别多见于老年人戊型肝炎。

2.肝炎后血胆红素增高症间接胆红素轻度增高
(二)肝内胆汁郁滞性黄疸
由于感染、药物中毒或过敏,使肝细胞排泌胆红素及胆汁酸的功能发生障碍而出现淤胆,导致血红素和胆汁酸增高,出现黄疸和皮肤瘙痒。

1.胆红素的排泌前已讲过
2.胆汁酸的生成和排泄
胆汁酸由胆固醇在肝细胞的内质网转化而成,胆酸、鹅脱氧胆酸和脱氢胆酸等初级胆汁酸与甘氨酸、牛碘酸结合成甘氨胆酸和牛磺胆酸。

胆汁的排泌
•细胞器的参与
•框架微丝微管的作用:微丝微管遍布全细胞并伸展到毛细胆管周围及绒毛内,使之具有运动力,促使胆汁流动。

•肝细胞的胞饮和胞吐作用
•肝细胞的钠泵作用:可将胆红素从肝内泵到毛细胆管中去
次级胆汁酸的代谢和肝肠循环
初级胆汁酸人胆道进入肠道转为次级胆汁酸,95%可被肠壁重新吸收回肝。

每餐后可有2-4次肝肠循环,使脂肪类食物得以顺利乳化后吸收。

并有助于脂溶性维生素A、D、K、E的吸收。

(肝胆中胆汁酸共3-5g,不能满足乳化脂肪性食物的需要)。

未被吸收的胆汗酸随粪便排出。

3.胆汁的代谢
健康人肝脏每日分泌胆汁300-700ml(10.5-11ml/kg)。

固体成分占3%-4%。

胆盐(胆汁酸的钠、钾盐)占0.9%-1.8%;胆色素(胆红素和胆绿素)和粒蛋白占0.4%-0.5%;胆固醇和其他脂类占0.2%-0.4%;无机盐占0.7%-0.7%;以及其他无用的色素代谢产物。

4.胆汁郁滞的机理和病理
•肝细胞的钠、钾ATP酶泵的作用受损,病毒、细菌的毒素、化学毒物中毒、休克、心衰、甲状腺和脑下垂体功能低下、线粒体病,氯丙嗪、雌激素治疗,均可影响钠泵的功能。

•细胞器异常,微丝微管不正常:甲基睾丸酮可使微丝崩裂,蕈毒可使微丝失去作用。

•毛细胆管的运动失调:正常5-6分钟收缩一次,每次持续60秒,Ca++可促进,毒素抑制。

•病理肝细胞有胆色素沉着,毛细胆管扩张,胆栓,微绒毛减少、消失。

细胞内线粒体、光面内质网和高尔基肿大、空泡变、溶酶体增多。

5.临床特点
•血胆红素增高,直径可占60%以上,TBil>200μml/L
血清胆汁酸增高,可达正常值10倍以上
转氨酶增高幅度较小,下降亦快
血清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胺转肽酶以及胆固醇等可明显升高。

尿胆红素(+),尿胆原可(-)、也可(+),PTA多在60%以上
•患者一般情况较好,乏力、纳差比较轻,肝多肿大且有触叩痛,脾亦有肿大的。

黄疸持续时间长,多在2-4个月间。

(三)药物性黄疸
1.药物对肝脏的损伤,有中毒性及过敏性,前者与用药剂量多少相关,后者和剂量的关系较小。

•药物可损伤肝细胞中的细胞器,代谢障碍,细胞死亡。

•药物的代谢产物和肝细胞大分子结合导致细胞死亡。

如异烟肼代谢物乙酰肼,苯巴比妥,利福平的药酶可诱异乙酰肼的产量增多。

相关主题